从电影之城到上海影评人奖
- 来源:上海采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电影,上海,影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03 20:05
■ 黄一庆
日前,由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等单位主办的第31届上海影评人奖颁奖典礼在上海胜利电影院举行,来自全国的电影人围绕“上海:从电影之城到上海影评人奖”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上海,这颗东方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是文化繁荣的沃土。在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土地上,电影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辉煌篇章。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上海电影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蓄势待发,向着更加广阔的未来迈进。
上海电影早期的起步是在一个开放、多元、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1913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电影公司“新民公司”在上海成立,并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无声黑白短故事片《难夫难妻》。许多电影公司在上海创立并发展壮大,不仅出品了大量的影片,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才。同时,美国著名的电影公司如米高梅、环球、华纳等也在上海设立分公司,使得早期上海的电影产业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1 9 4 9 年1 1 月1 6日,上海国营电影制片机构——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自此,上海的电影事业发展,迎来了新面貌,迈上了新台阶。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上影厂一批老电影艺术家的积极倡议,1993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成功举办,这是中国首个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证的国际A类电影节。以电影为纽带,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致力于持续深化各国、各民族、各地域电影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也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在饶曙光看来,上海的电影呈现出一种开放、多元的文化特色。电影类型多样,产量也非常大,这种特色在后来的上海电影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海派电影文化。此外,上海电影注重创新,不断尝试新的拍摄手法、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认为,从人才方面来讲,上海还要进一步强化,首先要用好上海的电影人才。他们的潜力,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调动起来,同时还要开放胸怀, 吸引更多的电影人来上海拍电影,一起为上海的高质量发展做出努力。
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认为,上海的电影创作力量毋庸置疑,一代一代上海电影人,为中国银幕呈现了非常多的杰作与经典。此外,上海还有非常多的电影产业,也有非常好的电影教育——“上海电影之城是由这么多重要的元素构成的”。他表示:“202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这样一个重要的空间——在上海的胜利电影院,我们与当代电影相聚,与电影工作者相聚,这给我很大的振奋!因为上海有传统的电影基因跟血脉,以及我们对于电影艺术的爱。”
“上海很值得在电影里表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既有历史厚重的部分,也有非常现代的部分。”电影《雄狮少年》的导演孙海鹏如是表示。同时上海影评人奖在他的心目中非常神圣,“它可以让我们的作品焕发出不一样的生命力,甚至跟我们想象的都不太一样。电影评论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反馈,我也经常会看影评,然后从影评中也会学习到很多知识”。
上海视协原主席、一级导演滕俊杰认为,电影在今天的上海文化生态层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几年上海的电影有着长足的进步,看到了各种努力的高光点。譬如说主旋律电影、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那样贴近我们的生活,传递出当代正能量的价值观和电影艺术的韵味,”滕俊杰强调,“中国电影文化的自信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在中华传统文化这块沃土上继续耕耘,用电影的镜头去好好表现的话,它是前景无限的。”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第31届影评人奖颁奖典礼主题是“电影之城,胜利重逢”。电影《我本是高山》制片人吴妍妍表示,自己特别喜欢这个主题。“我当时看到这八个字的时候,其实心里是为之一颤的。我突然觉得,它给我带来的是在困顿中的那种希望——胜利重逢。因为我们现在的电影正处在一个比较低迷的状态,大家都有点找不着方向。上海电影评论学会提出‘电影之城,胜利重逢’这样一个口号,其实是一种引领,它给人一种希望,让我们电影人振作起来,重振旗鼓,看看我们能为电影做些什么。”
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的导演刘泰风认为,现在很多国际电影大片的首映都会放在上海这个既有文化气息又有历史文脉的城市来放映,它成了世界电影的焦点。“电影作为2 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启迪了无数人的心灵。同时,电影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传播媒介,一部优秀的电影,能够净化人心,甚至可以改变世界。一部好的电影,它会伴随着一个人从儿时到成熟,再到他的垂暮。一部电影的生产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缩影,电影其实就是为人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我们可以从彷徨当中走出来,甚至在绝望、在危难的时候找到更多希望。”
“上海给我第一个感觉——跟电影有关的感觉是它的历史。我从业的第一天,就知道在一个世纪以前,上海就是一个能够和全世界一起看到最新电影的地方,有最先进的电影院。”电影《雄狮少年》出品人张苗表示,自己在20多年前第一次走进电影行业的时候,做的第一个电影首映式就是在上海。“上海是中国最具电影渊源的一个城市。从这一点来说,其他城市无法和上海相比。我们电影工作者有两类非常重要的朋友:第一类是观众,因为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而另一类朋友就是影评人,影评人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上影集团副总裁徐春萍则表示,上海影评人奖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它一直保持自己的专业性、学术性和权威性,并对我们上海电影之城的建设和打造、对上海这个城市能涌现更多的电影精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说上海是电影之城的话,人才是非常重要的,要去积累和沉淀、聚集更多优质的年轻影人, 来生发新的电影创作的想象。”电影《爱情神话》《好东西》的制片人叶婷认为,“在电影政策扶持方面,上海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政策扶持的力度非常大,我们本身就是政策的受益者,像《爱情神话》全程在上海拍摄,《好东西》也是,我们的主场景都选在上海的核心区域取景。这些都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很感激。希望今后有更多的跟上海这座城市有关的电影内容能在这块土壤发生。”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电影文化基础。上海电影观众也是上海电影生态的重要的一环,上海的观众在审美艺术水准上面都非常高,因为他们广泛的参与,成为电影创作多维度探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丁亚平说道。
谈及电影市场的现状及发展,电影《里斯本丸号》制片人方励认为, 有营养的电影、有思考的电影、有表达的电影、有真情实感的电影都是长周期的电影,今天上座率没那么高,不意味着它整个生命周期里面上座率不高。纯商业的、赚钱的电影可以是赶时髦的、是迎合的,今天或许票房很高,但也许明天就死了、没有价值了。“市场所谓‘走长线’的定义,是钱回不回得到你的腰包里,但对做电影的人来讲,如果你的电影能活50年、100年、200年,比你自己还活得长,那赚的是什么?赚的是你的幸福感、成就感和你自己的荣誉感。这个是拿钱买不到的。你给孩子们留下了时代的痕迹、时代的人物、时代的故事,这是什么价值?”
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江海洋则表示,电影的发展、成长是一个产业链——有电影创作人员,有电影投资人,有电影宣发人员,有影院经营者,还有广大的观众。它已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电影最年轻,所以它最旺盛。尽管现在电影遇到了很多麻烦,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我相信未来。真正的危机,可能是我们所有人都将面临的问题—— 过去我们叫‘ 拍’ 电影,可能要不了多少年,AI真正加入进来的时候,可能电影就是‘做’出来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它还叫电影。”
“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色,是电影已然融入市民和到上海游览的游客的血脉之中。因为他们可以在上海的城市街头,在各个景点看到很多熟悉的画面,这些熟悉的画面来自大家非常熟悉的电影作品。大家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融入这些场景当中。有一句话说:你在看电影,你在看故事,但是其实你也成了在这个城市中,被别人用摄像机记录的那个人、那个故事。”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出品人周瑜提出,上海不仅仅是专业人群眼中的电影之城,对于大众来说,它也是影迷的一方圣地。
“上海有非常多值得我们去深挖的题材,如《永不消逝的电波》—— 以前有黑白电影,今天有了舞剧电影,我相信在未来还会有话剧、音乐剧等不同艺术形式去演绎这个故事,英雄人物应该被大家永远记得。《永不消逝的电波》可以让上海这个城市充满神秘感,让电影人去寻找灵感。”舞蹈演员王佳俊感慨道。《第二十条》的制片人张婷婷认为,上海的电影营销环境特别好,会给年轻人很多机会,可以让大家在电影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价值。青年导演久美成列也表示,可以通过上海影评人的眼睛发现更多值得被看到的电影和优秀的电影,希望每年都能举办上海影评人奖!
正如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所强调的,上海电影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文化特色,开放、创新、包容的精神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不断探索新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续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在中国电影色彩斑斓、丰富多元、动态平衡、共同发展的版图上,上海电影依然是最闪亮的一个板块。未来,上海电影也会以其巨大的内生动力继续助推中国电影实现可持续、高质量、集约化发展,积极助力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