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上海,世界大同——在上海怀念方大同

  • 来源:上海采风
  • 关键字:童年,上海,怀念
  • 发布时间:2025-05-03 20:07

  甘 鹏

  那是三月头,周日的下午,我在前滩31浣熊唱片店,做“沪港双城音乐故事”的分享会。开场前,正设备调试,一位听众走上前来,说:“方大同走了,我们可以放一首方大同的歌追思吗?他也有上海香港的双城故事……”

  是啊, 方大同以“ 香港歌手”身份出道,但他一直都会说:上海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小时候在上海度过了一段不算短的绮丽童年时光,他在这里读小学、学中文、交朋友、看电视里的国产电视剧,和大家一起听当时流行的金曲。那段经历对方大同的影响甚深,后来做歌手后,上海元素多次出现在他风格突出又多元的音乐创作里,他甚至把上海话写成歌曲《XZMHXDXH》,“玩抽象”,反复唱: “鞋子没坏,鞋带先坏”,会听上海话的人秒懂其中奥意。因此种种,上海老百姓一直对方大同有份“自己人”般的偏爱。

  我最后一次见到方大同,也是在上海。那是2 0 1 7年的岁末,很多明星来上海都吃大闸蟹打卡,方大同邀请我在内几位媒体同行晚餐,是约在一间朴素的素食餐厅。他对音乐和素食,都是“长期主义”。那天,他将旗下工作室“赋音乐”签下的新人王诗安推荐给大家。都有中西文化背景,他们站在一起,很像兄妹。王诗安亦跟上海有不解之缘,她的父母是上海的戏曲演员,她在遥远的荷兰出生长大,曾回国参加《中国梦之声》,成绩是四十名开外,一般来说这样的成绩不常有唱片公司垂青,但方大同不以这样的标准看人看事情,他欣赏且提携之。

  方大同曾有一张名为《橙月》的唱片,是在绍兴路52号的梧桐树下取景,我刚巧住过绍兴路16号金谷邨。方大同说:方妈妈开设的儿童教育工作室也曾租在绍兴路。更巧的是,王诗安的外祖母是昆曲名旦王芝泉,上海昆剧团在绍兴路9号,王诗安小时候寒暑假会回上海,常来昆剧团,在绍兴路一带玩耍。他们打趣:没准,小时候就在绍兴路上遇到过……说笑间仿佛曾在一个童话世界里擦肩而过。而这回,却是悲伤的告别。方大同走,看新闻,王诗安去大理送别情深义重的方大同,真真切切,依依不舍,含着泪水的相遇之情、知遇之恩。

  也是在那天的晚上, 方大同特别推荐给我们他在做的“艾美梦游”系列绘本。艾美,是方大同创造的卡通少女形象,绘本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向读者尤其是小读者传播“真善美”,传递友爱世人、爱护地球的理念。乐坛里当红歌手出书不新鲜,但跨界做绘本图书,是很理想主义的行为,方大同一直是个理想主义者。当时,艾美绘本书刚出三本,之后这些年,方大同做音乐的同时,做绘本一直没有间断,至今已累计到90余本的庞大数量。这次方大同离世方知,贾静雯的女儿就是艾美梦游绘本的忠实读者。读艾美绘本的小孩,随着岁月陆续在长大,真善美的种子,不断种在一个个小读者的心田,生根发芽。

  那一晚的美好回忆, 带着素食餐厅淡淡的香气,带着与方大同交流后的喜爱与欣赏,定格在了2017年的年尾。遗憾那天之后再没见过,感慨2020年后时间的钟表好像被拨快了,2025年,突然却要和他道别——敬重、不舍。

  这是个不断告别的年代。我在《上海电视周刊》工作二十多年,这本创刊四十余年的杂志也在前年底与相伴多年的读者告别,停刊了。这些年里,因工作,采访接触过方大同许多次,这个时间段也正好重合了方大同的出道、走红、渐隐……回想起来,方大同有上海情结,我们是上海媒体,常常聊关于上海的话题。他并不是滔滔不绝那类采访对象,但他真诚,常常像在说童年故事,说着说着自己也笑起来……这段日子,我去翻阅自己所写的方大同的采访文章,文字背后,好像还能看到方大同当时的表情,他的笑脸。

  在夏威夷出生的方大同,是在五岁那年跟着父母突然来了上海,就读天山一小。环境突然变化,一开始,同学们还以为他不爱说话,其实是他当时听不懂中文,更不会说。他是很刻苦认真的,那时教育并不像今天这样卷,但方大同白天上天山一小,晚上回家还读函授课程,很快学会中文读写说,跟上学校进度;另一方面,英语世界的资讯他亦源源不断接受,与在上海吸收学习的许多本土文化知识交融、生长,让他成为独特的方大同。

  后来,在他做了歌手之后,我们在他写的唱的《小方》里,听到“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难忘怀”,那是20世纪90年代在上海,大街小巷都在放李春波的《小芳》,他刻在脑海的旋律。金曲奖上,他拿下最佳男歌手奖,那张获奖唱片名为《JTW西游记》,灵感亦来自电视剧《西游记》,那是童年在上海,寒暑假里电视机里一直在放的“古怪惊奇”。

  若以今天的标准来说, 当时的方大同可算是个“富二代”了,他从美国来,家里住古北大房子,还有很多当时同学们没有的玩具。但他富足的是精神,生活上,在上海过得很“上海”,套用现在语言来说就是“接地气”。他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玩耍,下课玩耍,天性好玩,人却不调皮,最有别于一般小朋友的是,他不吃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当时小朋友们爱吃的“洋快餐”,他只吃素食,这在当时,尤其是小孩子中间是非常少见的。许多年之后,搬去广州又在香港生活多年的方大同,能脱口而出在上海吃的美食:“烤麸、马兰头、汤团、茭白炒青椒、馄饨”,皆是素食里的上海回味。

  20世纪90年代,正是 “出国潮”,但方大同的父母反其道而行之,其实亦为理想主义者行为。方大同的母亲,是为儿童教育工作回到中国,方大同跟随母亲走遍五湖四海、东西南北。开始音乐创作后,他为母亲所做的教材编写了大量的曲子,还为英文教材录音,做了很多很多歌手以外的(教育相关)工作。方大同在音乐上是一个天才,天才靠直觉做事。没系统学过乐理的他,所做的选择,写的歌,都跟随内心。

  我回看自己写过的文章,又看到在上海遇见的、我眼里的方大同:

  “他没有天才常有的桀骜乖张,安安静静,独守本我,锋芒都在他的音乐里,不随波逐流,不妥协半步。”那是2011年采访后写他的文章。

  “录音室是他平时最爱待、一待很长时间的地方。录音期间,一天2 4 小时,常常会连续待上十七八个小时,有时候,待着待着忘记了时间,要方妈妈来催。”这是2013年他签约唱片公司时的采访文章。那天,唱片公司特将记者会现场布置成录音棚的样子,那是方大同最喜欢的环境。

  “这些年,世界真的变得很危险。很多不好的事,环境越来越糟糕,我想呼吁大家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地球。”这段话出现在2014年唱片《危险世界》发布之后的采访文章里。方大同通过音乐在“大声疾呼”,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当时未能有他那么深的感受,十一年之后再看,对照很多现实,感受很不同。

  我的记忆里还有一件事,关于方大同在一个池塘呼救落水同学的童年往事,很戏剧性,记得和他聊过,但一开始未能在文章里找到,网上也找不到任何踪迹,还问了当时的一些宣传人员,都说没印象,简直要让我怀疑是否真的进入了“平行世界”。还好,最终找到了这个故事的记录。

  方大同童年在上海,某天,和同学们在公园里玩,同学看到面前有一片“草坪”,想走上去,方大同着急地制止,奈何当时他中文不好,表达不出,没能让同学会意,同学在他的“呼叫”声中踏上了“草地”,结果瞬间掉进了水里!原来那“草地”不是草地,而是一片浮萍!方大同大声疾呼想表达的是:“这不是草地,这是浮萍!下面是水塘!危险!危险!”还好及时找到救援人员,有惊无险……但这件事也促使方大同努力学中文,他不想这样“危险”的事再发生。

  一番往事回忆, 又让我联系到他2014年说的那番话,关于“危险世界、拯救环境”的迫切提醒。近年他还说“时间不等人”。他一直努力地用音乐作品、图书,用一切身体力行的方式,做着理想主义者“拯救世界”的行动,就像当年那个小男孩大呼:危险!危险!大家听不懂,或是一时不能会意,一心想救人的孩子,非常着急——“时间不等人”。

  这个从夏威夷到上海、广州、香港、台北、大理的男孩,且歌且行,一直是有救水救火之心的赤子少年。有人懂,有人不懂,或当时未懂,后来方觉知。他走了,他的音乐,在这个世界传播,不会消失;他的好,更是经过时间的检验,会愈发感知的“好”。

  ——从“第二故乡”上海,到纷繁的大千世界,理想主义者留给世界的回声不绝:爱与和平,世界大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