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永不褪色

  • 来源:上海采风
  • 关键字:祝福,创作,电影
  • 发布时间:2025-05-03 20:19

  李亦中

  101年前的3月25日,鲁迅小说《祝福》在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发表。今年3月25日,我主编的《经典电影这样炼成·祝福》举行首发式,本书收录了《祝福》原著、电影文学剧本、导演分镜头本、主创人员创作总结,以及影片评论、媒体报道等珍贵图文资料,当天在文艺会堂放映了《祝福》数字修复版。

  影片《祝福》是新中国电影“全国一盘棋”的典范。1955年,为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夏衍改编鲁迅小说《祝福》,仅花十天时间就完成剧本,交上影厂组织拍摄,上影决定由桑弧执导。当主创人员赴浙东选看外景时,突然传来《祝福》转让给北影厂摄制的指令。1956年4月,由桑弧挂帅的北影摄制组宣告成立,这时距10月份公映已不足半年,整个拍摄工作处于突击状态。为克服南方梅雨季超长的困境,摄制组果断移师京郊,终于赶在10月19日隆重举行《祝福》的首映。

  在国内外热映一片叫好声中,也有评论家提出商榷意见,主要针对祥林嫂到土地庙“砍门槛”这一新增情节,认为“违背人物性格发展规律”。对此夏衍坦诚回应:“表面上看,祥林嫂是安分的、懦弱的、相信神鬼的,但绝不能因为有这种情况,而断定一个懦弱的灵魂就永远不会发生反抗的意念和行动。”桑弧在导演阐述中强调:“祥林嫂拿了菜刀去砍庙门的门槛……一直到死为止,她的精神状态应该夹杂着疑惑和愤慨成分,而不是单纯的穷苦潦倒。”这场关于电影改编的探讨,为“忠于原著”和编导再创作之间的弹性,提供了一个范例。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至今仍有观众在网上各抒己见,由此折射出影片持久的影响力。

  《祝福》是新中国生产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其中也有故事。1954年秋,国家电影局从各电影厂抽调15名技术骨干,组团赴苏联考察学习,在莫斯科电影厂专攻彩色电影摄制。带队的是北影厂厂长汪洋,实习团成员回国后,被统一安排进北影厂,以示集中优势拍好彩色故事片的决心。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祝福》被选中了,由黑白片变为彩色片,出品方则由上影厂变更为北影厂。桑弧和白杨、魏鹤龄迅即北上,与北影新同事融为一体,投入《祝福》的拍摄。

  电影是综合艺术,幕后工作群的付出往往鲜为人知。当年拍彩色电影是全新的挑战,无论摄影、照明、化装、道具都遇到不少问题,洗印技师更是白手起家,结合留苏实习经验,精心把控东德进口爱克发日光型彩色底片的色调及色彩还原,使《祝福》成为一部足以代表新中国电影水平的佳作。时过境迁,《祝福》问世已逾半个多世纪,与所有老电影一样,面临胶片介质自然损耗的难题,彩底褪色明显,甚至可以说“惨不忍睹”。如何保存保护民族电影遗产的议题,就这样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1年,我应邀赴巴黎出席中国电影展,其间有机会参观法国国家电影资料库。片库原址历史上是一处军事要塞,不禁让人联想起路易十四的名言:“艺术犹如武功,同样体现国力。”法兰西民族十分重视电影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记得东道主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拷贝盒展示,上面标贴的“卢米埃尔”姓氏赫然显露,让中国客人瞬间穿越,零距离感应到19世纪末卢米埃尔电影拷贝的原始气场。我们还参观了巴黎修复电影拷贝的工作室,领略到数字技术的神奇。

  在我看来,经典影片的流传,首先要依靠高科技手段,在物理层面确保数字拷贝影像永不磨损。其次要形成“老片重映”的常态化机制,利用举办电影节和策划主题影展的机会,让经典影片不断与一代代影迷见面。再则,要抓住“二创博主”在抖音平台上发布短视频引流的势头(一条介绍《祝福》剧情的视频播放量超七千万),让这种普及经典影片的形式得到规范化发展。我们的责任就像跑接力赛那样,把优秀的民族电影遗产持续地传承下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