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大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来源:人大研究
  • 关键字:信息化,人大工作,全过程人民民主
  • 发布时间:2025-05-03 21:34

  白茂才安天鹏

  (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102209;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兰州,730046)

  内容摘要:数字技术,能够提升人大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增强人大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提高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人大工作的创新和改革,从而更好地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数字人大”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提升代表和工作人员的数字化素养、加强数字技术培训,如何保障数据安全、防范数据泄露和滥用等,都亟待解决。广东、江西、浙江、甘肃等地人大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代表工作方式等做法推动“数字人大”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人大工作;全过程人民民主

   数字技术,革新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社会治理方式[1]。数字政府建设,促使政府部门转变工作方式,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办公效率和为民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借助信息化管理,实现政府机构与公众更为平等、更为恳切的交流,为群众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构建更加和谐的干群关系。

   “数字人大”建设,意指凭借数字化手段,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的所有环节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助推公众广泛参与,充分尊崇吸纳民意,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拓展民主参与的广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数字人大”建设不仅着眼于民主的形式与过程,更侧重于民主的质量与成效。通过数字化手段,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更为通畅,信息传递愈发高效精准。通过将数字技术与人大制度紧密结合,让人民群众于细微之处感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温度,更优地达成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提高民主的质量与效果,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环节相互贯通,构筑起民主运作的闭环链条[2]。伴随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人大”建设将逐渐成为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机遇和挑战

   “数字人大”建设既迎来机遇亦面临挑战。首先,数字技术能够助力人大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信息化管理。人大可以建立更加完备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处理与存储,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数字技术也能够助力人大更好地收集、整理及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人大代表和工作人员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撑。其次,数字技术能够助力人大创新工作方式,提高代表履职能力[3]。借助数字技术的运用,人大代表能够更为便利地与选民互动,收集民意,反映问题。数字技术也能够助力人大代表更好地了解政策实施情况和社会发展状况,为代表建言献策,提出高质量建议,推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通过线上平台,选民可以更直观地知晓代表的履职情况,对代表的工作适时予以评价。此外,数字技术还可以帮助人大加强数据治理和隐私保护。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晰数据的权利归属、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加强数据治理和隐私保护,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合规使用。未来,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度发展,数字技术将在人大工作中发挥更为关键和不可或缺的作用,推动人大工作持续创新、完善和发展,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发展和完善提供更广泛、有益的探索。

   实践中数字技术在人大工作中的应用可能会面临以下挑战。其一,技术更新迅疾。数

  作者简介:白茂才,北京市商业学校讲师;安天鹏,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机关信息中心干部。

  字技术发展迅速,不断有新的技术和产品涌现。为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各级人大需要不断推进新技术和设备的更迭换代,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及人力成本。其二,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数字技术的应用牵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怎样保障数据和信息的安全与隐私是一项重要的挑战[4]。其三,数字鸿沟。数字技术在人大工作中的应用需要参与者具备一定的数字化素养,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够熟练运用数字技术。这或许会导致数字鸿沟的产生,对人大工作的公正性和广泛性造成一定影响。其四,法律法规滞后性。数字技术的应用涉及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问题,诸如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和保护等方面。但当下相关法律法规尚存在滞后的情形,可能会给数字化工作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其五,数字技术人才匮乏。数字技术的应用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予以支持。但目前相关人才仍处于短缺状态,这可能会影响人大数字化工作的进程和效果。综上所述,数字技术在人大工作中的应用中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各级人大主动采取措施应对和化解。

   二、实践与探索

   推进人大代表履职“数字化”改革,是顺应“互联网+”发展浪潮的必然要求,是更好激发代表履职热情、提升代表履职实效、让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的重要手段,也是引领地方人大工作创新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服务地方发展大局的迫切需要,全国各地人大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探索和做法也提供了诸多有益参考。其一,构建信息化平台。各级人大均在踊跃建立信息化平台,涵盖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等,为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人员提供在线办事、信息公开、互动交流、民意征集等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与透明度。其二,运用大数据技术。譬如,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整理、剖析代表议案、建议以及选民意见,了解代表和选民的诉求,为人大推动代表建议的高质量办理提供依据。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背景下,数字人大建设已然成为地方立法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提高了立法效率,更为关键的是公众参与立法变得更加便利和直观[5]。其三,创新代表工作方式。各级人大都在积极探索创新代表工作方式,借助数字技术和数字化平台提高代表履职能力。例如,通过移动应用程序、社交媒体渠道等广泛收集民意,反映问题;通过视频会议、在线交流等方式加强代表与选民的互动;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代表了解政策实施情况和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各平台线上答复,即时向人大代表和广大公众反馈意见建议办理和解决热点问题进展情况[6]。其四,强化数据治理和隐私保护。各级人大在推动数字人大建设进程的同时,积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数据治理和隐私保护。

   广东人大积极探索数字化改革,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推行数字化服务等手段,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给予了强劲支撑。例如,广东人大推出了“数字议事厅”等数字化平台,各级人大代表能够线上履职、线上交流、线上监督,极大地提升了代表的工作效率和履职能力。与此同时,数字化平台建设,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参与渠道和监督途径,使民主监督更具力度、更有成效。

   江西人大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江西数字人大3.0”建设,“数字人大”实现省市县三级人大全覆盖。实现了微信小程序、赣政通端、电脑端等多端使用统一用户入口,搭建全省人大代表、人大机关干部内部交流平台和广大人民群众民主参与平台[7]。小程序端用于联系人民群众、服务人大代表、助力机关功能。赣政通端用于服务人大代表和机关干部,除涵盖小程序端的基本功能外,还提供通讯录和视频会议功能,为人大系统内部沟通交流提供帮助。电脑端主要将数字人大各业务系统进行聚合展示,便于使用和管理,既包含统一门户、业务支撑、统一认证等一系列基础管理平台,也涵盖备案审查、联网监督、代表履职、数字会务等具体业务应用。赣州市人大通过站站有“码”线上连、村村亮“码”全覆盖,在每个代表联络站和群众家门口设置印有代表个人专属二维码的代表形象窗和联络牌,群众通过“扫码找代表”,可以在非接待日给代表留言,实现“全天候、无障碍、零距离”沟通交流、反映问题,进一步拓展群众联系代表、反映民意、表达诉求的渠道。

   浙江人大打造地方立法的综合应用平台,形成“省市人大‘一体使用’、立法情况‘一屏展现’、起草审议‘一网协同’、流程进度‘一览无余’、工作任务‘一键智达’”的数字人大新格局[8]。在监督全流程应用层面,实现了监督议题征集和监督意见数据库建设,拓宽意见来源渠道,精准进行意见分类,智能开展分析统计。杭州市人大深化与基层单元、市县人大相关应用的整合贯通,完善市县人大、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工作机制,提升人大监督实效性,借助代表联络中心站,运行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创新解决传统方式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代表履职方面,搭建线上代表工作站,能够于“屏”中找站、于“掌”上联系代表,形成基层单元场景互联互通、即时交流,实现代表接待选民“全天候”。湖州市人大围绕代表选举产生、依法履职的关键环节,集成换届选举、意见收集、民生项目实施、议案建议、履职评价等业务,打造代表履职全周期服务管理流程。在全过程民主公众参与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理念方法,对代表联络家站进行数字化迭代升级,深化和拓展“联、商、督、促、智”功能,创建基层单元数字化应用,推动民意收集全方位、民意处理全链条、民意主体全覆盖。

   甘肃人大立足于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主流和先进技术,将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现有应用系统予以整合,构建省人大常委会数据仓库,塑造“大平台支撑、大系统融合、大数据慧治”的“智慧人大”创新发展新格局,助推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以甘肃人大网、甘肃人大手机客户端、人大代表履职平台、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系统、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机关信访综合系统、代表资格审查和选举任免系统等信息平台的数据整合和应用为重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协同共享;突出重点、创新应用”的原则,全面提升了甘肃省人大各项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其一,大平台支撑。建设“智慧人大”应用支撑平台(门户集成、统一认证、业务协同、数据交换)以及标准、安全、运维三大保障体系,形成资源共享、安全可控的信息化基础支撑大平台,为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保障服务。其二,大系统融合。整合、融合现有的预算联网监督、代表履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业务系统,逐步形成资源共享、协同联动、功能齐全、相互贯通的“人大信息化”体系。其三,大数据慧治。创建“多元化采集、主题化汇聚、知识化分析、个性化服务、开放化利用”的人大数据资源体系,汇聚人大内部及外部各方数据资源,形成人大的数据资源中心。结合大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实现精准监督、高效履职和科学决策,并在大屏系统上进行可视化展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通过建设PC端和移动端,建立人大机关的立法、监督、代表等数据库,打通机关现有各信息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相关资源的集中展示,推进业务办公自动化,为高质量推动人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三、思考与启示

   数字赋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以有效提升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增强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和有效参与度,推动监督工作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提升人大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促使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未来,人大工作需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人大机关与代表、代表与选民的“双联系”互动体验的实际成效[9]。数字人大建设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支撑,通过将数字技术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紧密结合、与公众参与的各个环节深度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不断提高民主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益平.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治理[J].上海质量,2023(3):19-23.

  [2]陈波.数智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建设的思考[J].人大研究,2022(12):42-47.

  [3]陈瑞伞.数字时代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建设:问题与强化途径[J].人大研究,2021(4):15-19.

  [4]赵娜.运用大数据梳理分析代表建议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以大连市人大代表建议为例[J].人大研究,2023(8):17-22.

  [5]戴激涛,黄浩霖.数字人大建设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价值及其实现:广东数字人大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人大研究,2023(10):25-29.

  [6]孙莹,宇文颖杰.地方人大监督数字化的建设途径浅析[J].人大研究,2023(5):12-18.

  [7]侯洁如,李小健.数字赋能提质增效: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持续推进数字人大建设[J].中国人大,2023(23):43.

  [8]文综.数字化改革引领人大工作创新发展[J].浙江人大,2023(1):24-26.

  [9]郑军,李延吉.人大工作数字化改革的逻辑思维与系统完善:以人大监察司法工作为例[J].人大研究,2022(1):39-43.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