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员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探索

  • 来源:销售与市场
  • 关键字:人工智能,员工管理,应用研究
  • 发布时间:2025-05-04 13:50

  刘晶晶(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当下,科技高速发展,人工智能成为推动各领域变革的关键力量。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传统员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而人工智能为其变革带来契机。本文聚焦人工智能在员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传统员工管理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分析人工智能在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和员工关系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同时剖析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数据隐私与安全、算法偏见、员工接受度以及技术成本等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人工智能;员工管理;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对企业而言,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如何做好选、育、留、用是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工作。然而,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传统的员工管理模式引发的效率低、精准度不足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面对员工的差异化时更显得力不从心,而人工智能的出现为其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 传统员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招聘中的问题

  传统招聘过程中,筛选简历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招聘旺季时,每个岗位会收到海量简历,人力筛选极为耗时耗力[1]。有的大型互联网企业的软件开发岗位,仅筛选简历平均就得花费3 至5 天时间。同时,人工筛选简历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筛选人员标准不一,导致结果不准确或不客观。面试环节同样存在一些问题。面试官的主观偏见严重影响结果,有数据显示,约70% 的面试官在面试开始5―10 分钟内就形成难以改变的基本判断。同时,传统面试受时空限制,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应聘者的能力,尤其对技术研发、数据分析等特定技能岗位的评估更是困难。另外,企业与应聘者的沟通效率低下,应聘者等待反馈时间长,企业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严重影响招聘效果。

  1.2 培训与绩效管理的困境

  传统培训中,企业多采用集中授课模式,没有考虑不同部门岗位特点和新老员工技能水平差异,造成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无法达成预期效果。同时,传统培训互动性和参与度低,多以讲师为中心,员工被动学习,学员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绩效管理中,传统绩效管理受主观因素干扰大。考核者的个人偏见、情感因素会让评估结果有失公正,晕轮效应、趋中效应导致对员工评价不准确。因此,现实中经常出现部门主管因个人印象给员工过高或过低评价,忽略了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同时,绩效指标设定也不科学。一些企业过度关注财务指标,忽视客户满意度、员工创新能力等非财务指标,无法全面反映企业运营和员工贡献。而且,部分指标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不足,如工作态度缺乏衡量标准,考核者只能主观判断,评估结果不可靠。此外,由于绩效反馈不及时、不充分,员工难以及时了解自身优缺点,无法针对性地改进。

  1.3 员工关系维护的难题

  在维护员工关系时,企业的传统做法是通过定期调查、座谈会收集意见,但受时空和人员限制,无法全面、及时地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甚至有员工会因种种原因隐瞒或回避问题。同时,在解决员工问题时,传统方式效率低下。比如,员工有问题需层层汇报,耗时久且信息易失真,而企业缺乏协调机制和资源整合能力,使得员工反馈的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此外,传统方式在营造企业文化和团队氛围也有困难。文化传播依赖传统宣传方式,效果有限。团队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难以增强团队凝聚力。

  2 人工智能在员工管理各环节的创新应用

  2.1 智能招聘与人才选拔

  2.1.1 简历筛选自动化。人工智能凭借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能快速对海量简历进行扫描[2],可精准识别学历、专业、工作经验等关键信息并依据岗位要求进行匹配。以软件开发岗位为例,人工智能系统能迅速提取简历中的编程语言、开发工具等信息,筛选出符合技能要求的简历,大大缩短了筛选时间。同时,人工智能可对简历进行分类排序,将匹配度较高的简历优先呈现给招聘人员,使招聘人员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应聘者的深入评估中,从而提高了招聘的效率与质量。

  2.1.2 智能面试辅助。智能面试辅助系统能从多个方面协助面试官开展工作。一方面,该系统利用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应聘者的回答进行实时记录与分析,以评估其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例如,通过分析语速、语调等判断其表达的流畅性与自信程度,借助语义分析评估其逻辑思维水平。另一方面,借助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应聘者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进行分析,进而获取其情绪、性格等信息。例如,通过眼神交流、微笑频率等判断其沟通能力与亲和力。此外,系统还能为面试官提供实时面试建议,当应聘者回答不清晰时提醒面试官进行追问,并根据回答情况推荐后续问题,助力面试官更全面地了解应聘者。

  2.1.3 人才精准匹配。人工智能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实现人才与岗位的精准匹配[3]。其不仅考虑应聘者的基本信息和技能,还深入分析应聘者的性格、职业兴趣等,以及岗位的工作内容、团队氛围等要求。在构建人才画像和岗位画像过程中,人工智能发挥着关键作用,其通过对应聘者简历、工作经历等的分析构建人才画像,对岗位描述等信息进行分析提炼出岗位画像。同时,人工智能还能分析企业内部员工的绩效和职业发展轨迹,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和晋升推荐建议,促进企业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2.2 智能个性化培训与发展

  2.2.1 智能学习路径规划和智能学习资源推荐。人工智能通过分析员工的岗位需求、技能水平等多维度数据,为员工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并根据学习进度进行动态调整[4]。同时,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员工筛选难度较大,而传统培训资源又存在不足且缺乏针对性。人工智能可依据员工的学习目标、兴趣等精准推荐学习资源,还能根据员工的学习习惯推荐不同形式的内容,以满足员工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2.2 智能培训效果评估。人工智能通过对比分析员工培训前后的多维度数据,不仅关注其考试成绩,而且深入分析其工作行为、绩效提升、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综合分析,人工智能可为企业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指出培训的优点与不足,为后续培训的改进提供有力依据。

  2.3 智能高效的绩效管理

  2.3.1 绩效指标设定智能化。人工智能基于企业战略、业务数据和岗位特点,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生成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以销售岗位为例,人工智能通过分析市场数据、销售历史等设定销售额、新客户开发数量指标,并根据市场变化实时调整目标值,能准确反映员工的工作贡献和企业战略需求,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2.3.2 绩效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人工智能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绩效数据的实时采集与自动化分析。在生产制造企业,通过设备传感器采集员工的操作数据;在办公室,利用办公软件的自动化功能记录员工的工作数据。这些数据实时传输至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存储管理。人工智能系统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通过趋势发现员工工作表现的波动及其原因,通过对比找出优秀员工的工作模式以供他人借鉴。

  2.3.3 绩效反馈与改进建议。人工智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分析技术,为员工提供及时、个性化的绩效反馈和具体的改进建议。绩效评估后,人工智能系统生成详细报告,指出员工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建议,比如员工存在时间管理问题则建议其学习相关技巧并推荐培训课程,同时与员工进行实时沟通解答疑问。

  2.4 员工关系优化

  2.4.1 智能沟通平台。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员工的沟通协作至关重要。然而,传统沟通方式在面对复杂业务和大规模团队协作时存在诸种问题,比如信息传递不及时、效率低下等。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沟通平台集成了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能够实现高效精准的沟通协作。部分平台还具备智能提醒和自动总结功能,在收到重要邮件或消息时能提取关键信息提醒员工,会议结束后自动生成总结,明确任务和时间节点,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与准确性,减轻了员工的信息过载压力。

  2.4.2 员工情绪监测与关怀。员工的情绪对工作效率和团队氛围有重要影响。人工智能通过分析员工在社交媒体、内部平台的发言内容,利用情感分析算法判断其情绪倾向,并借助可穿戴设备采集生理数据分析其情绪状态。当检测到员工情绪低落时,人工智能可推送正能量内容、推荐心理咨询服务或组织团队活动,给予员工个性化的关怀和支持,营造积极的团队氛围。

  2.4.3 员工满意度调查与分析。人工智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实时收集分析员工在各渠道的反馈信息,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深入分析数据,不仅能快速统计满意度评分,而且能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和趋势,比如工作环境满意度与离职率的关系。这使得企业能精准把握员工需求,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升员工满意度和企业竞争力。

  3 人工智能在员工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风险与应对策略

  3.1 数据隐私与安全风险

  数据隐私和安全是人工智能在员工管理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内部数据(如员工个人信息及客户资料)一旦被泄露,不仅会导致员工面临骚扰、诈骗等隐私侵犯风险,还可能引发客户流失、法律诉讼及企业声誉严重受损。若商业机密因此被竞争对手获取,更将对企业造成打击。

  为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企业必须完善安全防护措施,以应对风险。企业要采取加密措施,对员工敏感信息在传输和存储时加密[5]。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采用多因素认证,依据员工职责分配最小化权限,并定期审查更新。加强数据监控和审计,实时监测访问情况,设置异常检测,定期审计操作,制定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

  3.2 算法偏见与公平性问题

  算法偏见在招聘和绩效评估中表现明显。在招聘时,算法可能因数据偏差对特定群体产生歧视,比如对女性求职者评分较低。在绩效评估中,若算法过度依赖特定指标,会低估员工的真实贡献,忽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努力。

  为确保公平性,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确保数据多样性和全面性。在数据收集时涵盖不同背景员工信息,严格清洗和预处理数据,去除错误。在算法设计中引入公平性约束机制,用公平性度量指标评估和优化算法。加强对人工智能系统的审计和监督,建立反馈机制,根据员工意见调整算法。

  3.3 员工对人工智能的接受度与适应性

  人工智能快速进入的同时,并不是所有人都报以乐观的态度接纳并认同它。员工抵触人工智能,一方面是因为对失业的担忧,比如一些重复性的工作由人工智能操作后就会取代对应的人员;另一方面是因为对新技术的不熟悉,比如复杂的人工智能技术会让部分员工难以适应。

  此外,员工对人工智能决策不信任,认为其可能忽略人为因素,导致决策不公平。企业可针对不同岗位开展相应培训,加强沟通,向员工说明引入人工智能的目的和效果,解答疑问,收集意见。同时,企业要建立激励机制,奖励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员工,营造积极应用人工智能的氛围。

  3.4 技术成本与复杂性

  人工智能实施成本包括硬件、软件和人力成本。在硬件方面,运行系统需高性能计算设备,采购和升级成本高。软件成本涉及购买或定制专业软件工具,开发和维护算法也需投入大量资源。人力成本包括招聘培养专业人才,培训现有员工,以及聘请外部专家等。基于此,企业需要根据业务需求和战略目标进行技术选型,分析业务环节的受益点,选择成熟稳定的技术方案。在技术管理上,企业要建立治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成立治理委员会,加强成本监控和效益评估,确保资源有效利用。

  4 结语

  人工智能有效提升了员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其应用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管理者应深入了解企业内部外部环境,认真分析人工智能对企业产生的实际成效,从战略规划、人才培养及数据管理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择适合企业需求的方案。同时,企业要关注员工感受,加强沟通,建立反馈机制,根据员工意见优化应用策略,以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阳. 人工智能技术在运用于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中的运用[J]. 现代企业文化,2022(21):122-124.

  [2] 欧阳奕. 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 四川劳动保障,2023(11):42-43.

  [3] 靳浩. 人工智能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 商场现代化,2022(7):56-58.

  [4]郑奕.人工智能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6):105-108.

  [5] 李霞. 人工智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3):67-69.

  作者简介:刘晶晶(198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