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传统,文化,研究
  • 发布时间:2025-05-10 10:06

  何 丹

  在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需贯彻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这样才能使英语教学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相契合。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在教学中需重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前者可通过与工匠精神相联系,来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后者则可以与技艺、流程相联系,进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拓宽自己的岗位视野。

  当前,围绕“职业院校英语教学问题”形成的观点和措施大量涌现,笔者将同行的部分思考归纳如下:罗林芳认为,加强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中等职业人才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职业人才对外输出、参与国际人力资源竞争。沙原、徐颖认为,职业院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大赛平台,通过职业英语技能大赛项目与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内容对接、职业英语技能大赛比赛方式与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方法的对接、职业英语技能大赛评价方式与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评价的对接,实现大赛与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融合。徐庆霞分析了将形成性评价应用到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意义,探讨了形成性评价在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王翠芳认为,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提高他们的公民素质。洪小亮分析了情境教学法的优势。

  基于以上观点和措施,笔者指出以下几点:①在突出英语阅读训练的同时,还需就阅读素材的选择进行提炼和把握,这样才能起到培育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作用。对阅读素材的选择,可以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与工匠精神、工程技艺相联系的元素,这样便能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与职教环境相融合。②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时,需以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为驱动力,以此来为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师资和教学运行等方面的支持。

  1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内在要求

  1.1 理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首先需理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不同的文化结构就其融入的方式而言,则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且这两类文化系统间存在着自然和社会联系。这里的物质文化包括:可视化的历史文化景观,以及我国在农耕社会时所建造的各类公共工程等。这里的非物质文化包括:以文本记录、技艺传承等方式所保留的各种技艺和流程,如烹饪技艺、歌舞技艺等。由于物质文化更为具象化,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该文化类型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从中职生的认知偏好来看,他们对于那些具象化和新奇化的知识信息更为关注,进而增强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课堂参与度。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主要由技艺、流程等要素构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教学融入的难度,而且这些技艺和流程因其非具象化的特点,在激发出学生兴趣方面还有待观察。如民间制糖技艺,该技艺因具有小众化的特点,这就可能超出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前置性知识储备,而难以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且在与英语教学相融合时也相对缺失有效的中介。

  1.2 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素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诸多中国传统文化都以汉语作为文化推广的语言形式,所以基于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所蕴含的职教要求,需对中国传统文化素材进行选择。由于本文将中国传统文化解构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所以在文化素材选择时也需进行分类处理。另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间又存在着社会和人为联系,毕竟物质文化是古人通过社会实践来改造所产生的文化,进而在文化素材选择中更应关注那些能兼顾两类文化交融的内容。例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突出职业观和职业理念教育,且“工匠精神”构成了职业观和职业理念教育的内核。这就要求,在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素材时,需尽可能地挖掘有关“工匠精神”的文化元素,并能兼顾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间的融合需要。因此,以历史人物“鲁班”为“工匠精神”的化身,将其流传于世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之中,便能满足上述要求。另外,历史传承而来的制茶技艺等,都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来源。

  1.3 契合职业院校英语教材的体例

  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需遵循“产出/投入”最大化原则。这里的“投入”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对教材体例的调整与再造所产生的资源投入。从学校组织资源投入的角度,在对教材体例进行调整和再造时,需产生人力资源投入(师资团队需在课后完成相应的调整和再造任务)、物力资源投入(在教材调整与再造中,需利用到文本资源和各类设施设备)、财力资源投入(学校将因人力和物力资源投入的需要,而相应的配套专项经费)。显然,为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各职业院校为此编写校本教材,这在当前并不实际,也非必要。因此,契合职业院校英语教材的体例便成为内在要求之一。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可重点以阅读训练、写作训练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且这两类训练之间可以相互融合,而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壁垒,并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资料的查询、整理和课堂宣讲任务。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合作学习模式都已推广,这就为降低“投入”创造了条件。

  1.4 突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个体的主观因素,需由外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干预。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育,这不仅契合了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意味着需摆脱将英语课程理解为公共基础课程的传统认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共情”元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劳动精神,进而在自省和反思中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观和职业理念。学生之所以具备产生“共情”的条件,主要根源于他们作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其所拥有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情感,能够与英语教学中所呈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保持共鸣。有同行也提出了需在英语教学中以课程思政来培育学生的职业思想。笔者在认可这一观点的同时也指出,在课程思政的素材选择和整合中,应以技艺性和流程性的非物质文化为线索,从深层次的视角来为学生呈现出“工匠精神”的实践表现。课程思政在英语教学中应成为“点睛之笔”,其所发挥的育人作用应建立在学生获得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具象化的感召之后,所以需从深层次以非物质文化为线索。

  2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英语教学需思考的问题

  2.1 中国传统文化分结构融入的问题

  已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被分类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这两大类,那么在将这两类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之中时,应秉持怎样的原则和策略呢?对原则的探讨,意在为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规定内在的价值取向;对策略的探析,则着眼于对融入手段的建构。在前面的论述中笔者已经指出,物质文化元素具有具象化的特点,而非物质文化元素则在表达上更有内涵。面对前者具象、后者抽象的特点,显然应结合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周期分类融入其中。这里的“教学周期”是指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以三年为周期,随着英语教学周期性地展开,则应先侧重于对物质文化元素的融入,然后再加大对非物质文化元素的融入力度。因为物质文化元素所拥有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新生的英语学习需要,随着他们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增强,逐步增大对非物质文化元素的引入便显得更为合理。另外,在英语教学周期中的前半段主要以词汇、句型结构、阅读等知识讲授为重点,所以物质文化元素在这里更具融合度。

  2.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问题

  在英语教学中固然需根据职教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素材进行选择,但在素材选择中还需关注学生的认知问题。笔者在与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的交谈中感知到,他们中的诸多个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仍停留在课本知识和各媒体对通识性文化知识的推介之中。这一现状的形成并不奇怪,学生在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多来自语文课、文化鉴赏课中的习得。再者,当前学生群体偏好于使用智能手机来获得外界资讯,这就自然导致他们会被动地从各媒体的文化知识推介(推送)中来获取相关文化信息。特别对于后者而言,其通识性文化知识又聚焦于旅游景点、传统美食等方面。之所以会聚焦于以上两个方面,笔者认为这与各类媒体的商业化运营导向不无关系,而且也与学生群体的关注度存在联系(大数据推送)。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文化素材选择中需遵循两项约束条件:①满足职教要求;②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

  2.3 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创新问题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需以能动的姿态来完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这就需要在融入中推动英语教学创新。正如在上文所反复强调的那样,在思考教学创新问题时,需从提高教学创新的产出和投入比来寻找答案。显然,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创新难以如同核心专业课程那样获得学校资源,所以其创新的出发点应是“教法”,以及利用已有的混合式教学成果,来帮助学生内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具体而言:①在教法创新中不能过度增大教师的“学习成本”,应在教师队伍的集思广益下对已成熟的教法进行优化和再造。②在利用混合式教学成果时,需关注该教学成果对课后英语学习的支撑作用,而该作用则有助于融入中国传统文化。③需认识到“工匠精神”中包含着“劳动精神”,但后者更易被学生所认知,所以可以通过对劳动精神的文化诠释,来引导学生逐步达到“工匠精神”的彼岸。从而,在教法创新和教学组织优化下,便能为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提供机制保障。

  2.4 教师课程思政实践能力养成问题

  英语教学作为语言类教学,其在英语应用职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还应赋予学生以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对于职业素养的培育而言,将能为学生构筑起稳定的思想内核。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之中,并在教学中实践课程思政来培育学生的职业思想和职业理念时,还应思考英语教师课程思政的实践能力养成问题。从目前学界和业界对课程思政的职能定位,其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同向互促的效应。思想政治教育更关注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建构问题,而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联系并不紧密。随着对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能够联系专业知识开展思想教育,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一种精神力量。课程思政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课程思政的意识敏感度、课程思政素材的选择与整合、课程思政信息的阐发与互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过程控制等。从笔者的教学体会与和同行的交流中可知,当前需重点在课程思政的意识敏感度上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原因在于,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敏感度的提升,将能驱动其主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可用的课程思政素材。而课程思政信息的阐发与互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过程控制等,这些都属于教学组织管理内容,并不构成现实难题。

  3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实践策略

  3.1 分文化类属制定整体的融入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在融入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时,需分文化类属制定整体的融入方案。这里的“文化类属”便是前面多次提到的,需将中国传统文化分类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具体而言:①需从观念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分类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并以岗位群为单位确定文化元素选择的方向。之所以不使用“专业群”,意在对“职教22条”精神的契合,即在“职教22条”中提出了需开展岗位群建设的要求。如对于工科类岗位群而言,可以在工程技术领域选择传统文化;对于文管类岗位群而言,可以在反映劳动者勤劳精神、工匠精神的传统文化领域选择。在一定条件下,针对这两类岗位群学生的文化选择可以趋同,其归因于上文所指出的那样,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间存在着紧密联系。②由于是融入英语教学中,所以英语教师应赋予这些文化素材以英文表述,表述的方式可以为英语旁白,也可以为英语文本信息。在实践中,英语教师可从央视网站中的英语栏里搜索和选择相关素材。③在职业院校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中,应重点融入物质文化元素,这样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能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匹配。在职业院校二、三年级的英语教学中,应重点融入非物质文化元素,以将文化元素内化为他们的职业观和职业信念。

  3.2 基于两项约束条件选择文化素材

  具体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素材的选择方面,则需基于“满足职教要求”“满足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两项约束条件来展开。具体而言:①在物质文化元素的选择方面。以针对工科类岗位群的英语教学为例,处于该岗位群中的学生需具备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以及追求业务精进的工匠精神,所以在物质文化元素选择中应突出“人物生平”“历史工程”“劳动精神”等要素。这三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历史人物参与建造了某历史工程,在建造过程中涌现出了群体化的劳动精神。可见,这就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融合。如英语教师可以选择“都江堰”这一物质文化元素,突出李冰父子的生平,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生产的意义,以及李冰父子在指导修建都江堰时所反映出的劳动精神。在这里笔者需要强调,教师在融入这类文化元素时需秉持历史唯物主义观,即“人民创造历史”,通过诠释劳动人民在历史工程建造中的劳动精神,来增强学生的共情心理,并树立他们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②在非物质文化元素的选择方面。由于非物质文化的具象性不足,其主要以技艺、流程等文化元素来体现。在两项约束条件下,英语教师可以选择“烹饪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融入的内容。不难知晓,在烹饪技艺中蕴含着“工匠精神”,也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更近。

  3.3 依托教学创新增强文化融入实效

  在将以上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时,应不得对英语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目标造成影响。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归因于以下几点看法:①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中笔者感知到,部分同行并未客观看待英语传统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而试图以“颠覆性”创新来打破传统。显然,这不符合前面所提出的“产出、投入”要求。②在英语教学实践中,需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锦上添花”之用,而不是以此来替代现有的教学模式。因此,当前所做的教学创新意在增强文化融入实效,进而助力增强英语教学的现实张力。具体而言:①在英语阅读训练中,英语教师可根据不同岗位群的职业素养构成,将阅读材料设定为“反映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文章”。在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时,英语教师应紧扣“劳动精神”所蕴含的吃苦耐劳、遵守劳动纪律,以及“工匠精神”所蕴含的追求业务精进的思想元素,让学生通过英语写作的形式,以读后感形式提炼出文章中所反映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并给出启示。②在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时,英语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课后在网络搜集反映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传统文化素材,如搜集“鲁班”“黄道婆”等相关信息,并在后续的教学中由各小组通过PPT展示,再使用英语口语向全班进行文化宣讲。

  3.4 以问题为导向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其深层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并在个体层面端正他们的劳动观和职业观,这就需要英语教师能熟练应用课程思政。然而,英语教师在面对课程思政时往往存在着两种状态,即“茫然不知所措”“内心较为抵触”。这就要求,为了使英语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课程思政的应用技巧,需发挥集体力量形成“激励”和“鞭策”的效果,而这个集体力量需由英语教研组来提供。为了解决当前职业院校英语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的短板,笔者建议应以问题为导向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具体而言:①可以以期中、期末为时间节点,由英语教研组集体分析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对所存在不足的成因进行研判。经验表明,存在的不足主要是难以使学生产生共情和共鸣,其成因可能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融入时较为生硬,且其文化内容不够新鲜。②针对问题、成因,英语教研组应集思广益寻找解决方案,并以“教学观摩、评课、磨课”的方式,使中国传统文化在融入英语教学时更显流程化和规范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在教学中需重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时,需以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为驱动力,以此来为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师资和教学运行等方面的支持。具体的融入策略包括: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在融入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时,需分文化类属制定整体的融入方案,且这里的“文化类属”分类便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第二,具体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素材的选择方面,则需基于“满足职教要求”“满足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两项约束条件来展开。第三,不得对英语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目标造成影响,所以这就需要依托教学创新来增强文化融入实效。第四,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需在个体层面端正他们的劳动观和职业观,这就需要英语教师能熟练应用课程思政。

  (作者单位:上海商业会计学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