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环节的安全隐患与应对策略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安全隐患,质量控制,风险防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10 10:54
孟晨光
(金乡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金乡县大蒜科技研究中心),山东金乡 272200)
摘 要:食品加工环节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与社会稳定。本文系统分析了原材料、设备设施、生产环境及人员操作等环节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管控策略。分析认为,通过强化源头监管、完善设备维护机制、优化环境控制体系以及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可有效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为构建现代化食品加工安全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食品加工;安全隐患;质量控制;风险防控
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加工环节的安全问题愈发凸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多次修订完善,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的发布,国家在政策层面不断强化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着重强调食品加工环节作为食品安全关键控制点的重要地位。但现实中,食品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从违规使用添加剂到加工环境较差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严重影响了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食品加工环节的安全隐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落实政策要求、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保障食品加工环节安全的意义
保障食品加工环节安全是维系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其意义深远且多维。①从公共健康视角看,食品加工安全是守护全民健康的基础防线,通过阻断致病微生物传播链、控制化学污染物迁移路径,能够有效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概率[1]。食品加工作为食物链中污染物易扩散的关键节点,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则可能引发大范围食源性疾病。例如,致病微生物在加工环节的交叉污染可导致急性胃肠炎甚至中毒事件,而化学添加物滥用或残留超标则可能造成慢性病理积累,威胁消费者的健康。此类风险不仅损害个体生命权益,还将加重公共卫生系统的诊疗负担,动摇公众对食品体系的信任基础。②对企业而言,食品加工安全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市场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持续攀升,企业通过规范加工流程可将建立的质量信誉转化为品牌溢价,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反之,若加工环节频发安全问题,不仅面临产品召回、行政处罚等直接经济损失,更可能引发舆情危机,导致市场份额断崖式下滑,甚至可能触发法律责任。③从产业发展维度观察,安全加工是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食品安全标准趋严,加工环节的规范化管理成为突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通过系统性保障加工安全,可倒逼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从而推动全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构建高标准食品产业体系奠定基础。
2 食品加工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
2.1 加工原材料安全隐患
食品加工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终产品的安全性,但其在供应链中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部分初级农产品在种植或养殖阶段可能因过量施用农药、兽药或激素导致化学残留超标,此类物质在后续加工中难以完全降解,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体产生慢性毒害[2]。同时,原料在运输与储存环节若未实现全程温控或密封防护,易滋生霉菌毒素或腐败微生物,如谷物受潮后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此外,原料供应商资质参差不齐、溯源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可能导致掺假现象,如以低价劣质原料冒充高标产品,或在畜禽肉类中非法注水增重。此类安全隐患不仅会破坏食品营养成分,还可能引入未知风险因子,使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陷入被动局面,最终威胁消费者健康权益。
2.2 加工设备与设施安全隐患
加工设备与设施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食品安全风险等级。机械部件长期磨损可能产生金属碎屑或塑料微粒脱落,混入食品中形成物理性污染,尤其是高速运转的切割、搅拌设备若未得到定期检修,碎片残留风险则会显著升高。设备清洁消毒不彻底则成为微生物交叉污染的温床,特别是管道、阀门等隐蔽部位易积存食物残渣,为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致病菌提供滋生条件[3]。此外,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沿用落后设备,其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控制精度不足,导致灭菌或巴氏杀菌工艺失效,无法有效灭活病原体。
2.3 加工环境安全隐患
加工环境的卫生条件对食品安全具有持续性影响。生产车间温湿度调控失当会加速微生物繁殖,尤其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开放式加工区域的原料半成品更易受环境微生物侵染。当空气净化系统效能不足时,悬浮颗粒与气溶胶可能携带致病菌沉降于食品表面,而通风不良的区域易积聚异味并滋生霉菌。虫鼠害防控体系漏洞则直接威胁加工环境卫生,啮齿类动物或昆虫侵入不仅会污染食品原料,其排泄物与体表携带的病原体还可能引发二次污染[4]。此外,功能区划分混乱导致清洁区与污染区交叉,如生熟制品加工区未严格分隔,可能造成致病菌通过设备、人员或气流扩散,形成系统性污染风险。
2.4 加工人员操作与管理隐患
人为操作失误与管理缺位是引发加工安全问题的关键诱因。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淡薄可能引发直接污染,如未按规定佩戴手套、口罩或在操作中触碰污染物后继续接触食品,导致致病微生物传播。部分员工对工艺流程理解存在偏差,可能会出现技术性失误,如错误设定杀菌温度或混淆添加剂投料比例,致使产品微生物指标或化学指标超标。管理层对标准化操作规程执行监督不力,导致制度形同虚设,如未定期检查设备清洁记录、忽视员工健康证更新,导致潜在风险长期累积。此外,培训体系不健全使得从业人员对新兴加工技术的适应性不足,在面对复杂工艺时易因认知局限引发操作事故,进一步放大安全隐患的连锁效应。
3 食品加工环节安全隐患的应对策略
3.1 规范原材料采购渠道
食品加工企业需构建全链条的原材料质量管控体系,从源头降低安全风险。在采购环节,应建立供应商动态评估机制,通过资质审查、实地考察与历史供货质量追溯,筛选具备合规生产能力的合作方,并签订质量保证协议,明确责任边界。针对高风险原料如畜禽肉类、乳制品等,需实施批批检测制度,采用快速检测技术筛查农药残留、兽药超标及微生物污染,确保入厂原料符合国家标准[5]。在储存管理方面,需依据原料特性科学设计仓储环境,如对温湿度敏感的果蔬类原料配置冷链仓储系统,避免因温度波动导致腐败变质;对易吸潮结块的粉状原料采用真空包装与防潮隔板,防止微生物滋生。同时推行先进先出原则,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库存周期,防止原料超期积压引发质量劣变。此外,需严格区分清洁区与污染区仓储空间,避免因化学试剂、清洁剂与食品原料混放造成交叉污染,从物理隔离层面强化安全保障。
3.2 定期更替、维护加工设备设施
企业应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通过预防性维护降低机械故障引发的污染风险。制订设备更新规划时,需综合考量生产效率与安全需求,优先淘汰老化严重、精度下降的器械,引入具备自动清洁、防腐蚀特性的新型设备。日常运维中需严格执行清洁消毒规程,针对管道、阀门等易残留区域采用高压冲洗与食品级消毒剂双重处理,并利用ATP 生物荧光检测技术验证清洁效果[6]。对于关键加工设备如灭菌釜、灌装机等,需安装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运行参数,一旦发现温度、压力偏离设定阈值即刻触发报警,避免因设备异常导致杀菌不彻底或密封失效[7]。此外,应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定期开展设备性能评估,通过振动分析、润滑油检测等手段预判潜在故障,将被动维修转为主动维护,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中断与质量波动。
3.3 严格控制食品加工环境
企业需通过精细化环境管理构建微生物与污染物防控屏障。生产车间应配置智能化环境监测系统,实时采集空气洁净度、温湿度及压差数据,并通过自动调节装置维持环境参数稳定。针对不同加工区域实施分级管控,如在即食食品加工区采用十万级洁净标准,设置风淋室与传递窗,以阻断外部污染;在原料预处理区安装高效除尘设备,降低悬浮颗粒物沉降风险。在虫鼠害防治方面,需遵循预防为主原则,在外围建筑设置防鼠板、诱捕器,车间入口加装风幕与纱网,同时委托专业机构定期开展生物风险评估,制订针对性消杀方案。对于清洁消毒流程,需采用验证合格的清洁剂与消毒剂,并设计标准化操作程序,确保地面、墙壁与设备表面无卫生死角。此外,应通过气流组织优化减少交叉污染,如在生熟加工区之间形成定向气流,避免致病菌随空气扩散[8]。
3.4 加强加工人员培训管理
企业需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全面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养。新员工入职时应接受基础卫生规范教育,包括手部清洁、工装穿戴、设备操作等标准化流程,并通过实操考核确保行为合规。在岗人员需定期参与专项培训,内容涵盖食品安全法规更新、新兴加工技术应用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例如,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异物混入场景,提升风险识别与干预能力。管理层培训应侧重体系化思维培养,学习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ISO 22000 等管理工具的应用,强化过程监督与持续改进意识[9]。同时,需构建多维考核机制,将卫生操作、设备维护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并设立安全奖惩制度激发内生动力。针对临时工与外包人员,需实施同等强度的准入培训,避免因人员流动性大导致管理漏洞。此外,应建立健康监测档案,要求员工定期体检并上报传染病症状,从源头上阻断人为污染途径。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加工环节的安全管控是贯穿生产全链条的系统工程,其风险防控效能的提升需依托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的协同推进。未来,随着智能化检测技术的普及与全程追溯体系的深化应用,食品加工企业有望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范式转变。唯有通过动态化风险识别机制与长效化制度建设的有机结合,方能筑牢食品加工安全防线,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心的食品供给,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罗云波, 郝梦真, 车会莲. 必要的食品加工是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须[J]. 中国食品学报,2023,23(1):1-12.[2] 韩国玮. 食品加工与流通中的安全隐患研究[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7):42-43.
[3] 张媛媛, 程丽丽.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J]. 现代食品,2024(12):155-157.
[4] 陈礼娟. 食品加工过程中污染的危害及其安全检测[J]. 中国食品工业,2024(8):86-87.
[5] 宋晓波, 于鹏, 宋志敏.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控制策略探索: 评《食品加工中的安全控制( 第三版)》[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3,14(19):320.
[6] 黄炎, 张文平, 凌艳明.ATP 生物荧光技术在肉品生产在线清洁度监测中的可行性研究[J]. 农产品加工,2021(18):65-68.
[7] 陶相锦, 侯世允, 王素香, 等. 食品加工中的污染及安全检验对策探讨[J]. 现代食品,2022(9):123-125.
[8] 苗旺, 吴双麒, 孔凡春. 食品加工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分析及控制措施[J]. 肉类工业,2022(4):40-45.
[9] 陶蓉.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对食品加工发展的影响研究[J]. 中国质量监管,2024(10):7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