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技术设备,人员能力,环境控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10 11:07
胡淳莉
(淳安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浙江杭州 311700)
摘 要:食品质量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环节,其检测结果直接影响公众健康与市场秩序。本文针对当前食品质量检测中存在的标准化不足、技术设备落后、人员能力参差不齐及环境控制不严等问题展开分析,提出统一检测标准、优化技术设备、强化人员培训、规范环境管理等有效对策,旨在为完善食品质量检测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助力食品安全治理效能提升。
关键词:食品质量检测;技术设备;人员能力;环境控制
随着食品工业规模化发展与供应链全球化延伸,食品种类日趋多元,加工技术不断革新,食品安全风险亦呈现隐蔽性、复杂性等新特征。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核心支撑,食品质量检测是保障公众健康、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防线。然而,当前食品质量检测体系仍面临检测标准滞后于产业创新速度,技术设备更新迭代不足、人员能力与新兴检测需求脱节、实验室环境控制精细化水平有限等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监管效能,更可能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因此,系统剖析食品质量检测的质量控制要点,构建科学高效的检测质量保障机制,对提升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聚焦检测标准、技术设备、人员能力及环境控制四大维度,深入探讨提升食品质量检测水平的关键路径,旨在为优化食品质量检测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
1 提高食品质量检测水平的必要性
在现代社会,食品质量检测水平的提升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从保障公众健康角度来看,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若食品质量检测水平不高,可能导致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如含有过量添加剂、农药残留或微生物超标的食品,这些食品一旦被消费者食用,极有可能引发各种疾病,从轻微的肠胃不适到严重的食物中毒,甚至危及生命。高质量的食品质量检测能够精准识别食品中的安全隐患,将不合格食品拦截在市场之外,为公众的饮食安全筑牢坚实防线,切实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
对于食品行业发展而言,提升食品质量检测水平至关重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对食品质量愈发关注,只有通过严格、高质量的检测,才能确保企业生产出符合标准的优质食品。优质食品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青睐,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反之,若食品检测质量低下,企业可能因生产不合格食品而面临声誉受损、产品召回、经济赔偿等问题,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高质量的检测是食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社会层面来看,提高食品质量检测水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食品安全事件极易引发社会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而高质量的食品质量检测能够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稳定公众情绪,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经济方面,健康的食品行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升检测质量,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平稳增长。
2 食品质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2.1 检测标准与规范问题
当前食品质量检测领域在标准与规范层面存在缺陷,严重制约检测结果的科学性。①检测标准的碎片化问题突出,不同地区或部门对同类食品的检测指标、限值要求及方法存在差异,导致检测结果缺乏横向可比性。②标准更新滞后于食品工业发展速度,新型添加剂、加工工艺及污染物不断涌现,但相关检测标准未能及时纳入或修订,使得检测范围覆盖不足[1]。此外,检测流程的规范化程度不足,部分机构在样品采集、预处理、数据记录等环节缺乏统一操作指南,导致检测过程不够规范。上述问题共同削弱了标准与规范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指导作用。
2.2 检测技术与设备问题
检测技术与设备的局限性已成为制约食品质量检测精度的重要因素。①部分基层检测机构对传统化学分析方法较为依赖,此类技术虽成熟但耗时长、灵敏度低,难以满足大规模快速筛查需求。例如,对微生物污染的检测培养周期较长,通常需要数日,无法及时响应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②高端检测设备普及率不足,如色谱- 质谱联用仪、分子印迹传感器等精密仪器多集中于大型实验室,中小型机构因成本限制难以配备,导致检测能力分层明显[2]。此外,现有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存在疏漏,部分机构忽视定期校准与性能验证,仪器灵敏度下降或误差积累未被及时发现。例如,光谱仪因长期使用导致光路偏移而未及时校正,可能使检测结果偏离实际值。同时,针对复杂基质的食品样本,现有技术抗干扰能力不足,如高脂肪或高色素食品中目标物的提取与分离效率低下,易产生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2.3 检测人员专业能力问题
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水平直接影响食品质量检测的可靠性,然而当前从业队伍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较为普遍。①部分检测人员理论基础薄弱,对检测原理、仪器工作原理及误差来源缺乏深入理解,仅机械执行操作流程。例如,在色谱分析中未合理调整流动相比例或柱温参数,导致分离效果不理想且无法溯源。②实操经验不足的问题在新增检测项目中尤为突出,人员对新兴检测方法的学习与应用存在滞后性。例如,面对纳米材料、基因编辑食品等新型产品的特殊检测需求,部分人员因缺乏专项培训而难以准确完成检测任务[3]。③部分地区检测机构人员流动性大,频繁更替导致技术传承断层,检测质量稳定性难以保障。
2.4 检测环境控制问题
检测环境参数的失控对食品质量检测结果准确性构成潜在威胁,但该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①实验室温湿度波动是常见干扰因素之一,尤其是精密仪器对环境条件要求较为严格,温湿度偏离规定范围可能引发设备性能漂移。例如,电子天平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易产生称量误差,而恒温箱温度失控可能导致微生物培养结果失真[4]。②实验室洁净度管理存在疏漏,空气中悬浮微粒或微生物污染样本的风险未被有效遏制。例如,在无菌检测过程中,若超净工作台过滤器未及时更换或人员操作不规范,可能引入外源性微生物干扰检测结果。③电磁干扰、震动等物理因素对高灵敏度设备的影响常被低估,对于未采取有效屏蔽措施的实验室,附近大型电器运行可能导致光谱仪基线噪声增大。
3 提升食品质量检测水平的对策
3.1 统一食品检测标准,规范具体检测流程
提升食品质量检测水平的首要任务在于构建统一、科学的检测标准体系,并严格规范检测流程。有关部门需要推动国家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强化标准的法律约束力,明确不同食品类别中污染物的检测指标、限值要求及方法选择,消除地区或行业间的标准差异。在此基础上,针对新兴食品种类及加工技术,建立动态标准更新机制,如组建专家委员会定期评估现有标准的适用性,及时将新型添加剂、包装材料迁移物等纳入检测范围。同时,细化检测流程的操作规范,制定涵盖样品采集、运输、预处理、检测及数据记录的全链条标准化指南。例如,明确采样时的随机性原则与样本代表性要求,规定样品保存的温湿度范围及时间限制,确保检测前样本状态的原始性。此外,应建立第三方标准执行监督机制,通过定期抽查或盲样考核验证检测机构的流程合规性,对未按标准执行的机构实施限期整改或资质降级,以此强化标准的落地执行效力。
3.2 加大技术创新研发,加强设备维护管理
技术革新与设备优化是保障检测质量的核心路径。这需要加大政府对食品检测技术研发的专项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快速筛查技术、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及复杂基质干扰消除方案。例如,推广基于纳米材料或生物传感器的便携式检测设备,实现农药残留、致病菌等项目的现场即时检测,缩短传统实验室分析的周期[5]。针对高端设备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可建立区域检测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设备租赁、检测服务外包等形式提升中小机构的技术覆盖能力。在设备管理层面,需要完善维护制度,制订仪器校准周期表并严格执行。例如,对光谱类设备实施季度波长校准,对微生物培养箱进行每日温度稳定性核查。同时,引入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并自动生成维护日志,及时发现光路偏移、传感器老化等潜在故障,避免设备性能下降产生系统性误差。
3.3 开展分层分类培训,提高检测人员能力
检测人员能力的提升需要依托系统化、差异化的培训体系。①针对不同岗位与职级设计分层课程。基础操作人员重点强化标准化流程执行与仪器规范操作,如通过虚拟仿真系统模拟突发样本污染处理场景;技术骨干则侧重前沿检测技术研修与复杂问题诊断能力的培养,如组织跨区域技术研讨会分析非常规污染物的检测案例。②按食品检测细分领域开展分类培训。例如,针对乳制品检测增设激素类物质分析专题,针对水产品检测开设生物毒素富集机制课程。在此基础上,应当健全“培训—考核—认证”机制,将理论考试、实操评估与盲样测试相结合,对合格者颁发岗位能力证书[6]。③完善继续教育制度,要求检测人员每年完成固定学时的法规更新与技术进阶学习,通过在线平台学习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最新标准解读。
3.4 严格控制检测环境,保障检测结果准确
检测环境精准控制需从硬件改造与动态管理双向发力。实验室建设阶段应依据检测项目需求进行分区设计,如微生物检测区与理化分析区实行物理隔离,避免交叉污染。针对温湿度敏感区域,配备高精度恒温恒湿系统并设置冗余备份,确保极端天气下仍能维持环境稳定[7]。建立环境参数实时监测网络,通过物联网传感器连续采集温湿度、洁净度、电磁干扰等数据,异常时自动触发报警并启动调节装置。例如,在精密天平室部署震动监测仪,当外部施工引发异常震动时立即暂停检测并启动设备自检程序。同时,制订分级环境应急预案,明确不同级别异常事件的处置流程,如短暂温漂可通过设备补偿修正,而持续超限则需转移样本至备用实验室。
4 结语
加强食品质量检测的质量控制能够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与公众健康保障水平。未来,随着食品工业创新速度加快,检测体系需进一步强化标准的前瞻性、技术的灵敏性、人才的复合性及环境的适应性,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与管理优化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检测质量保障长效机制,为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子冰, 陈玉珍. 食品安全检测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食品工业,2024(19):94-96.
[2] 何梦梦, 杜玉琼, 沈阿倩. 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及细节问题分析[J]. 现代食品,2024(14):30-32.
[3] 王晓兵.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质量监管,2024(3):96-97.
[4] 芦彬, 谢银领. 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食品工业,2024(23):50-52.
[5] 李嘉颖, 吴珑婕, 石康琦, 等. 面向即时检测的便携式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J]. 分析科学学报,2023,39(6):725-731.
[6] 刘嘉川. 食品检测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分析[J]. 食品界,2024(8):114-116.
[7] 曾育晶. 多措并举强化食品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J]. 中国食品工业,2021(24):3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