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样品管理,标识溯源,保存条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10 11:01
刘恩茂
(桂林市产品质量检验所,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样品管理作为检测工作基础环节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分析当前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样品标识与溯源系统不完善、保存条件与设施不达标、样品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与培训不足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提升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水平,保障食品安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样品管理;标识溯源;保存条件
食品安全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食品检验检测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其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着公众健康与消费信心。样品管理作为检测过程的前端环节,对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快速增长、检测能力显著提升,但样品管理工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剖析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的薄弱环节,探讨影响样品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旨在构建系统化、精准化的样品管理体系,助力提升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显著增长,截至2023 年底已超过3.5 万家,覆盖国家、省、市以及县各级监管体系。这些机构在保障食品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样品管理作为检测工作的基础环节,其规范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核心、《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法规标准为配套的监管体系,明确规定了样品接收、保存、流转与处置的基本要求。大多数检测机构已建立样品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样品管理人员,设立独立的样品室,实行“样品专人管理、专室存放、专柜保管”的管理模式。样品管理流程一般包括样品接收登记、编码标识、保存条件控制、检测前处理、检测后保留与处置等环节,并有相应的记录表格与责任追溯机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部分大型检测机构已开始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Management System,LIMS),实现样品信息电子化管理与部分流程自动化[1]。各地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还积极开展经验交流与技术合作,举办样品管理培训研讨会,推动样品管理工作标准化与规范化。然而,由于机构发展不平衡,区域间、机构间在样品管理水平上仍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样品管理工作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样品全程追溯、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
2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样品标识与溯源系统不完善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工作中样品标识与溯源系统不完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样品编码与标识规范执行不到位。尽管《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规范文件要求实施唯一性样品编码,但实际操作中,不少检测机构尤其是中小型机构存在标识方法不统一等问题。基层检测机构样品标签信息缺失关键项目,如采样时间等;部分机构使用易褪色、易脱落的标签材料,导致在样品保存过程中出现标识模糊或丢失,影响样品追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②样品全程追溯链条存在断点。现行样品管理模式下,样品从采集、运输到接收、检测、留样及处置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环节间信息传递不畅,追溯链条出现“断点”现象。特别是在样品流转环节,检测机构存在样品交接记录不完整、责任人签字缺失等问题,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2.2 样品保存条件与设施不达标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工作中样品保存条件与设施不达标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样品保存环境控制不精准。基层食品检测机构在样品保存温湿度控制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对需要特定温度区间保存的样品,如冷藏(0 ~ 4 ℃)、冷冻(-18 ℃以下)样品的保存设施配置不完善。部分机构虽然配备了冷藏冷冻设备,但温度波动监测记录不规范,温度计未定期校准,导致实际保存温度与标准要求存在偏差。②特殊样品保存设施缺乏与管理不规范。针对易挥发、易氧化、易吸湿等特性的特殊食品样品,约45% 的检测机构未设置专门的保存装置和管理制度[2]。尤其是基层检测机构,受经费限制的影响,真空包装设备等专业设施配置严重不足,导致样品在保存过程中发生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影响后续检测结果的科学性。
2.3 样品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与培训不足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工作中样品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与培训不足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样品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食品检测机构样品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食品专业背景,对不同类型食品的特性、保存条件及潜在风险因素认识不足,难以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样品管理措施。特别是县级以下检测机构,由于人员编制有限,普遍存在“一人多岗”现象,样品管理工作往往由实验室检测人员兼任,导致样品接收判断等环节出现专业判断偏差。②样品管理培训体系不健全且实效性不强。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样品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活动频率低,内容单一,约65% 的基层机构每年组织的专项培训不足2 次,且培训内容侧重于规章制度宣贯,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3]。培训评估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培训效果难以转化为工作能力提升。对新型食品等新领域样品管理知识更新不及时,使管理人员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检测挑战。
2.4 样品管理信息化与标准化程度低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工作中样品管理信息化与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样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且应用不充分。全国仅有约24% 的食品检测机构建立了完整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其中多数为省级以上机构,而县级及以下检测机构中这一比例不足10%[4]。即使在已建立信息系统的机构中,也仅局限于样品基础信息录入与检测结果存储,缺乏样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高级功能。大量检测机构仍依赖纸质记录进行样品管理,存在数据录入错误率高、信息查询效率低等问题。②样品管理标准化流程缺乏区域协同与动态更新机制。尽管我国已制定相关管理规范,但在实际执行中,各机构间的样品管理标准化程度差异明显,检测机构未能建立完整的样品管理操作规程体系。特别是在跨区域协作检测项目中,因缺乏统一的信息传递标准,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增加了样品管理风险。
3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工作问题的对策
3.1 完善样品标识与溯源系统
针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标识与溯源系统不完善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①建立统一的样品编码与标识规范体系。食品检验检测管理部门应联合制定全国统一的样品编码标准,采用“区域代码+机构代码+ 样品类别+ 时间+ 序号”等多维识别结构,确保样品唯一性标识。同时,推广使用防水、耐磨、防褪色的标签材料和二维码技术,将样品全部信息嵌入二维码中,便于快速查询和信息完整性保障[5]。明确样品标签必备信息项目、标签规格和材质要求等细节要求,并通过省级机构对基层机构进行定期检查与指导,提高标准执行力。②构建全过程样品追溯管理平台。在省级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中建立统一的样品追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样品从采集到最终处置全过程的信息记录、存储与查询功能。在样品流转关键节点建立电子签名确认机制,确保责任明确和交接记录完整,有效解决追溯链条“断点”问题。
3.2 优化样品保存条件与设施
针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保存条件与设施不达标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①建立精准化样品保存环境控制体系。各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应根据《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购置配备温度自动监控与记录系统的保存设备,对温度波动实现实时监测与预警。建议上级主管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帮助基层机构改造升级样品保存设施,将温湿度监控装置、数据记录仪等配置纳入基本建设标准,并实现网络化管理。强化样品保存环境计量管理,建立温度计、湿度计等测量设备定期校准制度,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②完善特殊样品保存设施与规范化管理机制。针对不同特性的特殊食品样品,检测机构应配置真空包装设备、氮气保护系统、遮光隔氧容器等专业保存设施,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建议通过区域资源整合,建立中心实验室共享服务模式,由条件较好的省市级机构为区域内基层检测机构提供特殊样品保存技术支持[6]。
3.3 强化样品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与培训
针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与培训不足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①优化样品管理人员队伍结构与专业能力培养机制。各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应明确样品管理岗位的专业要求,优先配备具有食品科学、食品安全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担任样品管理工作,并建立岗位资格认证制度。针对基层机构人力资源有限的现状,可采取“专职+兼职”的人员配置模式,确保关键岗位由专业人员负责。构建样品管理人员职业发展通道,设立初级、中级、高级样品管理师等职称序列,推动样品管理工作专业化发展。②建立系统化、实践化的样品管理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应涵盖食品基础知识、样品特性、保存技术、异常处理等专业模块,并提高案例教学与实操训练比重。建立省级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区域内样品管理人员集中培训与技能竞赛,形成“培训—考核—应用—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
3.4 推进样品管理信息化与标准化建设
针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信息化与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①分级推进样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深化。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应牵头制定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指南,明确系统功能要求与技术规范。采取“省级统建、县级共享”的建设模式,由省级机构牵头建设区域性样品管理信息平台,县级及以下机构通过网络接入使用,有效降低系统建设成本。②构建统一的样品管理标准体系与区域协同机制。国家层面应建立食品检验检测样品管理标准技术委员会,制定涵盖样品接收、保存等全环节的国家标准,并根据不同食品类别制定相应的专项技术规范。建立标准实施评估与动态更新机制,确保标准与技术发展和实际需求同步。推动建立区域性协作网络,实现样品管理标准的统一执行与资源共享,特别是在多部门联合抽检等跨区域协作项目中,制定统一的样品交接流程与信息传递规范,提高区域协同效率。
4 结语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工作作为食品安全检测的基础环节,虽已初步建立规范体系,但在样品标识与溯源系统、保存条件与设施、人员专业素质与培训、信息化与标准化程度等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通过建立统一的样品编码标识规范体系、优化样品保存环境控制、强化样品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与培训、推进样品管理信息化与标准化建设等系统性对策,将有效提升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水平,为保障食品安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邓新煜.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要求及常见问题[J]. 中国食品工业,2024(12):106-108.
[2] 冯兵.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要求及常见问题分析[J]. 中外食品工业,2024(5):45-47.
[3] 齐玲. 探析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工作[J]. 食品界,2023(2):102-104.
[4] 董森. 检测机构食品检验工作质量管理[J]. 大众标准化,2022(24):184-186.
[5] 林兆盛. 论如何加强检测机构食品检验工作质量管理[J]. 中国食品,2022(17):117-119.
[6] 朱辉. 浅谈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工作[J]. 中国食品,2022(8):130-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