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策略探讨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源头管控
  • 发布时间:2025-05-10 10:57

  韦 琛

  (广西广投智慧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22)

  摘 要:为了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障公众饮食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本文探讨了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来源,包括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潜在风险。分析认为,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源头管控不力、监管体系不完善以及消费者安全意识不强。因此,应该加强食品安全源头管控,完善跨部门协作的监管体系,推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并通过教育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提高食品安全防控的整体效能。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源头管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还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食品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流通渠道的日益多样化,食品安全风险的来源逐渐复杂化,尤其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中,潜在风险不断增加。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并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已成为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来源,并提出可行的防控策略,旨在为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1 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来源

  1.1 食品生产环节

  食品生产环节作为食品安全的起始阶段,其风险来源广泛且复杂。从原材料获取来看,在种植过程中,部分农户为追求产量最大化,过度依赖化肥,导致土壤板结、酸化,影响农作物品质。同时,过量使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使得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这些残留农药进入人体后,可能损害神经系统与肝脏功能。在养殖方面,一些养殖户违规使用抗生素、生长激素,以加速禽畜生长,但增加了产生耐药菌的风险,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在加工阶段,食品加工设备若清洁不彻底,残留的上批次物料易滋生细菌、霉菌,进而污染后续加工食品。食品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也是一大隐患,超剂量添加防腐剂虽能延长食品保质期,但可能影响人体正常代谢;超范围使用色素则会误导消费者对食品品质的判断。此外,生产车间卫生条件差,人员操作不规范,如未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具或随意走动,都可能将外界污染物带入食品生产流程,给食品安全埋下隐患[1]。

  1.2 食品流通环节

  食品流通环节是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传播阶段。在运输过程中,常温食品可能因车辆密封性不佳,在运输途中遭受灰尘、雨水等污染,导致食品变质。对于冷链食品,一旦冷链断裂,如冷藏车制冷设备故障、运输时间过长等,会使食品温度升高,为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条件,尤其是肉类、乳制品在温度失控时极易腐败变质。在储存环节,仓库通风不良,湿度、温度控制不当,会导致食品发霉、生虫。例如,大米若长期储存在高湿度环境中,易滋生黄曲霉毒素。在食品销售环节,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的陈列条件也至关重要。一些食品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或与其他有异味的商品混放,都会影响食品的风味和品质,甚至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同时,食品包装在流通环节若出现破损,也会导致食品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增加污染风险[2]。

  1.3 食品消费环节

  食品消费环节的风险主要源于消费者自身行为与认知不足。在选购食品时,部分消费者过于关注价格,忽视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关键信息,容易购买到临期或质量不合格的食品。一些消费者缺乏辨别食品真伪的能力,受虚假宣传影响,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在食品储存方面,家庭储存条件有限,很多消费者没有按照食品要求的储存条件进行存放,如将需要冷藏的食品常温放置,加速食品变质。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熟不分是常见问题,使用同一菜板、刀具处理生肉和熟食,会导致熟食被生肉中的细菌、寄生虫污染,引发食源性疾病[3]。此外,在烹饪过程中,若没有将食物彻底煮熟,如未熟透的四季豆含有皂素和血球凝集素,食用后可能引发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

  2 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的可行策略

  2.1 加强食品安全源头管控

  为筑牢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政府应加强食品安全源头管控。①制定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规范,明确农药、兽药、化肥等的使用范围、剂量和安全间隔期,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和禁用农资的行为,从源头上控制有害物质进入农业生产环节[4]。②应当推动生态农业发展,鼓励农户采用绿色种植、养殖技术,如推广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③加强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测和保护,定期检测土壤、水源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指标,对污染严重的区域进行修复治理,确保农产品生长环境安全。④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要求农产品在进入市场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具产地证明,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无缝对接[5]。

  2.2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防线,政府需采取以下措施。①应牵头建立跨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小组,明确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责边界,避免出现监管空白和重叠[6]。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共同商讨解决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问题。②在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大对监管人员的专业培训投入,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考核,内容涵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检测技术、执法程序等,提升监管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监管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食品安全监管工作。③在强化监管技术支撑方面,政府应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前沿检测技术研究,如快速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7]。为基层监管部门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提升基层监管的技术能力,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食品安全隐患。

  2.3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提高生产经营者责任意识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是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实施信用评估,强化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①政府应推动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制度的建立,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情况与其市场准入、产品销售等紧密挂钩[8]。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档案,政府可以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公开企业的食品安全表现,增强社会监督作用。②政府应实施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策略,对信用良好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如税收减免、绿色通道等,以促进企业持续改进食品安全管理;对信用不良的企业,应实施严格的处罚措施,如限制其参与招投标、停产整顿、公开曝光等,增加其违法违规的成本[9]。③政府应鼓励社会组织和消费者参与信用评估,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定期发布信用评估结果和企业信用排名,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

  2.4 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安全不仅关乎生产企业的责任,也与消费者的选择密切相关。政府应当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食品安全教育,提升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①政府应将食品安全教育纳入学校、社区等日常教育体系,通过课堂讲解、线上课程和互动平台等方式,提高学生和家庭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培养食品安全的良好习惯。②政府应通过媒体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传播渠道,普及食品安全基本常识和风险防范技巧,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隐患的识别能力[10]。③政府应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加强消费者教育,通过组织活动、发布宣传材料等形式,提升消费者对食品标签、生产日期、存储条件等基本信息的认知,帮助其做出更安全的消费决策。④政府还应通过定期发布食品安全风险提示,告知公众哪些食品存在潜在安全风险,以及如何防范食品安全问题。⑤政府应建立食品安全问题投诉举报奖励机制,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对举报属实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良好氛围。

  2.5 推进食品质量追溯体系普及建设

  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政府应加大对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的推进力度,推动其普及和应用。①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要求所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产品追溯体系,并与监管部门的数据平台对接,实现食品的全程追溯。②政府应鼓励企业投资建设追溯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财政补贴,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追溯体系的普及率[11]。③政府应加强对追溯体系建设和运行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追溯体系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企业追溯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重点检查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确保追溯信息真实可靠[12]。④政府应搭建面向公众的食品质量追溯信息查询平台,整合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追溯信息,通过手机App、网站等多种渠道,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查询服务。消费者只需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即可轻松查询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全过程信息,实现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13]。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源头管控、完善监管体系、建立信用体系、开展教育宣传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健康。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继续加强合作,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提升监管效率,并推动食品行业的绿色发展和创新管理。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食品安全的防控体系将更加健全,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苏保东. 基于食品生产过程的食品生产安全监管机制研究[J]. 现代食品,2024(10):154-156.

  [2] 由晓东. 食品包装安全监管中的风险管理分析[J].现代食品,2020(23):165-166.

  [3] 乔裕龙. 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 中国食品工业,2022(1):122-125.

  [4] 熊先兰, 李湘晴. 健康中国背景下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创新探讨[J]. 湘南学院学报,2020,41(3):15-20.

  [5] 边红彪, 王菁, 杨洋. 食品安全监管源头控制的主要措施及操作规范可行性分析[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5):2018-2025.

  [6] 吕洪业.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困境与体系优化[J].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4(12):38-45.

  [7] 李冰.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监管效能提升路径研究[J]. 中国食品工业,2024(21):62-64.

  [8] 赵忠学, 孙璐. 回顾与思考: 我国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制度述评[J].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20(5):4-13.

  [9] 孙娟娟. 信用制度的基础建设与法治之道: 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构建[J]. 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21(8):60-65.

  [10] 杨策. 如何利用新媒体宣传食品安全[J]. 中外食品工业,2024(5):19-21.

  [11] 毋修远, 胡纪鹏, 王雅楠, 等. 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粮食与饲料工业,2023(4):5-9.

  [12] 全姝桦. 食品追溯体系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J]. 现代食品,2024(12):146-148.

  [13] 李正峰, 杨海燕, 刘佳璇, 等.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与追溯体系的现状评价[J]. 现代食品,2022(12):140-145.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