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李白《蜀道难》

  • 来源:当代作家
  • 关键字:追踪,李白,《蜀道难》
  • 发布时间:2025-05-16 18:02

  文/周吉灵(陕西)

  在陕西略阳县西北有一座山岭名叫青泥岭,当地传说公元706年五岁的李白随父李客内迁四川彰明县时途径这里,写下了“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著名《蜀道难》;加之唐玄宗于公元756年幸蜀登上青泥岭,云开雾散,欢喜无比,顺利入蜀,使这里名声大作,后来人们在山上立碑,一面刻着李白《蜀道难》,一面刻着唐玄宗幸蜀的经历。唐乾元二年(759)杜甫也一路追随而来,发出了“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的现实主义感慨。因而历代州府县吏年年络绎不绝前来观瞻,这加重了青泥岭附近百姓的接待负担。为了减少接待干扰,当地人就将这一碑刻偷偷岘掀入深渠,以致今天毫无踪影。

  在青泥岭下青泥河畔琵琶寺,至今还有两棵枝繁叶茂的银杏树,传说是李白幼是路过夜宿后点种的,为将来在内地如果不能立足再归西域时设置的路标,植物专家测定现在恰好1300余年树龄。20世纪60年代前从青泥河到四川李白经过的蜀道旁,每隔一天的路程都有两棵相伴而生巨大银杏树,具传也是李白从西域带回种子点种的路标。

  这些传说虽然难以考证,但从李白的家庭背景和人生轨迹看是完全属实的。

  诗仙李白,号青莲居士,出生在唐安西都护府重镇碎叶,今为吉尔吉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5岁时随父由碎叶隐姓埋名回到祖籍陇西成纪(今天水秦安),由于他是汉代被俘名将李陵的后裔,回到祖籍无法立足,就沿祁山道,越青泥岭,过蜀道险段略阳,最后落户于四川江油县(绵州彰明县)青莲场定居。

  2009年夏,我随陕西省作协书记雷涛到甘肃天水秦安考察,曾寻访过李白祖籍,据《秦安县志》载:李白为汉代名将李广的25代世孙,祖籍甘肃成纪人,因李广于公元前166年“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拜汉中郎将”,后多次深入匈奴境地收复失地,被朝廷封为“飞将军李广”。至60岁时在征讨匈奴途中迷路迟归而自杀。其孙李陵率兵5000再伐匈奴,但被部将敢管出卖,让匈奴俘获扣押。公元前97年(天汉四年)汉武帝派公孙敖带领4万骑兵讨伐匈奴,营救李陵。由于公孙敖不战而回,假报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当即下令将李陵在天水一家满门斩杀。司马迁出面说情也被下监定了宫刑。李陵得知全家被杀、司马迁下狱后便索性杀了早已投降匈奴的汉朝都尉李绪,匈奴王单于的母亲因此要将李陵治于死罪,但却因单于偏爱李陵的才能而得到保护,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从此,李陵就背上叛国投敌的罪名,只好居住在了碎叶,生生不息。

  至唐代,李广24代孙李白父亲李客因思乡使然,才隐姓埋名带着年仅5岁的李白举家偷偷回到故国,展现了一个炎黄子孙的赤诚之心。

  在秦州南廓寺有一首李白的《南山寺》诗:“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东泉澄沏底,西塔顶连天。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但不知作于何时,可有一点可以说明李白曾回过故乡。后来李白在《赠张相镐》诗中这样写道:“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自己承认是秦岭飞将军李广二十五代世孙。

   李长之在《李白传》中这样写道:“当初李白一家从西域来到四川江油青莲场时,客居在一李树下茅屋里,带着一个胡人之妻和有胡人血统的五岁男孩,当地人就叫他父亲为李客(客户),将她母亲居住过的地方叫蛮婆渡,李白最后也号称青莲居士。这在正统观念非常强烈的唐代,一个潜回祖国的前朝“叛国投敌分子”后裔,五岁前是不可能有历史记载的,他更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世和行程路线。

  前些年,我到达四川江油青莲镇天宝山下的李白故居陇西院,当地一长者说:这陇西院建于宋代,是专门纪念陇西李白而建的,这里原名就叫蛮婆渡,是因李白母亲为胡人而得名,现在易名为慢坡渡。

  由于李白特殊的身世和仅有5岁的年龄,一年内数千里奔波,从北国大漠戈壁经河西走廊,先是偷偷到达祖籍秦安,这是情理之中的。但在秦安他不能停留,因为一个“卖国贼”的后代是不敢面对江东父老的,只有继续一路南行,越秦安以南的陕甘界山青泥岭天险,过陕西略阳县艰险蜀道,越过蜀道剑门关,最后来到川岳相连的四川江油青连场,这给李白的人生带来了刻骨铭心的记忆。然而,这最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什么呢?这就是烙在心中的恢弘巨著《蜀道难》。

  《蜀道难》是李白天宝初南游会稽和吴筠交好,因吴筠已有名气被召入京,李白也随之到达长安。李白第一次到京城长安时已是饱读诗书,才气英发,小有名气。此时,他再也压抑不住心中坎坷经历与鲜活蜀道情景,就一气呵成,喷发出了自幼就积压在心胸中的艰险蜀道景象,高呼一声:“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从北到南沿他幼时经过蜀道的路线天马行空大笔挥来,到略阳县青泥岭时他挥笔浑然写下“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真实路途场景。过了略阳境内青泥岭,进入艰险蜀道时,他又由衷的感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翻越飞仙岭,从略阳县境内险要蜀道离开后,他又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的感慨。当他过了剑门天险,猛回首挥毫泼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再次发出了由衷感叹,从而给全诗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2006年秋,我冒着雨露,与当地文史学者一身泥泞爬上海拔1746米的青泥岭时,“之”字形的青泥道路由山脚一直绕着悬崖盘旋而上,真是“百步九折萦岩峦”呀!山顶的古庙等古迹历历在目,斑斑碑刻中仍有李白、杜甫和唐玄宗等名流途步这里的记载。奇怪的是一登上山顶便云开雾散,艳阳高照。难怪青泥岭又名欢喜岭,这是因为当年唐玄宗经过这里时一路雨霖泥泞,但一登上山顶同样云开日出,放眼望去秦岭南麓一派山清水秀,唐玄宗一甩在马嵬驿赐死杨贵妃的愁容,欢喜无比,顺利入蜀后,人们就将青泥岭易名为欢喜岭,一直流传至今。

  前年我驱车到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境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探寻,这里仍然有祖籍甘肃的东乡族和陕西秦腔人居住,还能讲一口流利原汁原味秦腔,提起李白他们都说是这里老乡,自豪的表情难以掩饰。

  孟棨在《本世诗·高义篇》中说:“李白把《蜀道难》这一恢弘巨作刚从外地带入长安时,朝中大诗人文相贺知章便去拜访,李白就把《蜀道难》交给贺知章,贺知章未读完就不断称赞李白为‘谪仙人’,读未尽称叹数次”。并搬来酒坛,与之对饮致醉。这样以来,李白在京城长安名声大振,贺知章也欣然将李白介绍给皇帝唐玄宗。

  之后唐玄宗召见李白,让他在金銮殿上为大唐王朝写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并亲自为其调羹汁,设酒宴,还下令让他供奉翰林院。可此时李白常常醉如烂泥,混入酒市。待接入殿中已长醉不醒,左右人等用水喷脸,才稍有清醒。提笔作文,一气呵成,婉丽精切,没有留滞,皇帝甚爱。因而皇帝经常召其入宫写诗。由于他常常醉酒,让高力士为他脱靴,一向高高傲的高力士受脱靴之辱后,就挑李白的诗断章取义激怒杨贵妃。此后每当玄宗皇帝想重用李白时,杨贵妃与高力士总是从中做梗,使他最终没有在朝中重用,不得已又云游江湖。

  此后,李白数次入京又返南国,几次的云游路途中,李白始终都没有再走捷径秦巴蜀道青泥岭返回他的第二故乡,而是绕道东行而去。这足以解读他五岁时经秦州到略阳青泥岭入蜀时所造成的“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的对蜀道惧怕心理。加之,他对略阳青泥岭一带及境内蜀道和地名的逼真描写,可以充分映证李白入蜀道途经略阳蜀道是千真万确的,更是不可否认的。否则,《蜀道难》真挚动人气势恢弘的蜀道景象不会凭空妄想,更不会脍炙人口、名垂千古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