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雪萍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消费升级、丰富生活体验的重要载体,作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内容,“小修小补”就像今年大火的现象级IP“哪吒”一样陡然冲进人们的视野之中。
“小修小补”渐行渐远成遗憾
曾几何时,城市的街头巷尾常能听见手艺人“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声,但如今这些声音正逐渐消失。在许多小区的群聊中,常常能看到诸如“求告知,哪里有修鞋的”或“谁知道哪里补裤子的呀,急求”等求助信息。然而,这些需求往往难以立刻得到满足,因为许多人自己不会修补,也找不到固定的修补摊位,尤其是在高温、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下更是难以及时找到修补服务。有调查研究显示,城市居民大都渴望居住小区附近能有经济实惠的便民修补服务,让家中的闲置物品能够重焕生机,实现“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小确幸”。
“小修小补”受偏见需正视
电影《哪吒2》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即便到了如今,很多人对“小修小补”仍然持有傲慢与偏见,认为它小众且冷门,认为它不够体面,甚至戴着有色眼镜看它。但是这类传统的生活性服务业本来就有其特殊性,它本小利薄且市场容量极其有限。同时,这类修补业态的经营场景可能与有关部门对整洁市容的要求存在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为了让“小修小补”及早回归并更好地服务于百姓生活,我们需要通过规范化管理、划分合理的经营区域,尽快找到两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小修小补”虽微却关民生大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小修小补”与高楼大厦比起来虽然看似毫不起眼,但它从来都是居民生活的“刚需”,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十分迫切的需求。推动“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地及早回归百姓生活,是直面现实需求、提升服务精细化的举措,也能为新时代的社区生活增添更多人情味和城市的烟火气。
让“小修小补”再次“活”起来
就地取材,复兴“小修小补”。在确保安全可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商业设施和小区公共设施的“边角料”,围绕居民的需求和愿望,积极探索社区嵌入式服务,完善服务设施,及时解决居民的生活难题,为喧嚣的城市带来一抹平淡却又温暖的色彩。
培育人才,助力“小修小补”。实施技能“工匠”培育计划和“领头雁”城市创业青年网络培训,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同时,降低店面租金或提供公益摊位,适当收取管理费,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更多有技能的人员从事“小修小补”工作。
升级换代,焕新“小修小补”。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吸引更多有技能有头脑的年轻人加入其中,持续推动“小修小补”服务升级换代。致力于打造一批功能明确、配套齐全、衔接有效的生活性服务业市场主体,以强有力的微观支撑助力构建宜居宜业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的策略,把已有的修补小店和小区居民需求对接起来,推动“小修小补”便民地图、“小修小补”引路行动、二手物品交易等项目。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深耕“一刻钟”服务,复兴“小修小补”进万家,就是将对老百姓的关爱写入城市每一个角落的关键实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