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研究
- 来源:销售与市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据要素,平台集成,产业升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30 14:10
姚新奕(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深度嵌入产业体系,其在重塑要素结构、组织协同与优化系统治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推动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转型。本文聚焦数字经济与产业体系之间的耦合机制,从数据、技术与人才的融合出发,探讨结构协同与价值链重构的路径,归纳智能要素驱动、数字平台整合、数字技术渗透与数字治理优化四大赋能模式,并提出分层次、可落地的实施策略,为推动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数字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数据要素;平台集成;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49;F124 文献标识码:A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重要力量。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形态、生产方式以及价值链体系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这为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构建以数字驱动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路径,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数字浪潮与产业升级的交汇处,探索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数字经济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耦合关系
1.1 要素体系的重构与融合
数据作为基础性生产要素,具备可流通、可叠加、可计算等特性,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策支撑与过程驱动的双重作用。技术作为要素融合的中枢,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突破了传统边界,实现了多维要素的动态连接与智能调度。人才作为创新活动的核心,复合型能力结构和数字工具的掌握能力,成为推动产业重组的关键因素。这三类要素之间实现了高频互动与深度嵌套,推动了产业资源从静态配置向动态协同转变。在这一融合体系下,现代化产业结构具备更强的敏捷性、协同性与创新力,夯实了数字经济与产业体系深度耦合的基础,并增强了系统适应变革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
1.2 结构协同与价值链重组
数字经济重塑了产业体系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外部的协同逻辑。借助平台架构与数据中枢,各类企业主体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实现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和协同演进,从而提升了整体的运行效率。数字平台强化了上下游的连接能力,使得中小企业能够以低成本接入大市场,构建起由多主体参与、多路径协作的扁平化结构体系。技术协同增强了产业模块之间的集成度,柔性制造、智能排产、分布式协作等方式提升了结构适配性和响应速度。在数据驱动下,价值链发生了深层调整,企业由单一产品输出向“产品+ 服务+ 数据”综合解决方案转型,高附加值环节不断前移。研发、设计、营销等知识密集型环节成为价值创造的核心,传统低效环节逐步被平台化、自动化系统替代,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重组。在结构协同与价值重构的双重作用下,现代化产业体系表现出更强的开放性、融合性与创新能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3 数字经济对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驱动机制
数字经济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呈现深度耦合关系,这一关系主要表现为要素结构重构、组织模式变革、价值体系重塑的系统互动,推动了产业体系从资源密集向知识密集、从线性增长向平台协同的根本性转变。数据在要素层面已成为核心生产资料,与土地、资本、劳动力并列。数据的可采集、可分析以及可交易特性使其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实现了生产决策智能化、服务供给个性化、组织运作敏捷化。数字技术在结构层面打破了传统产业链的垂直结构,推动了产业链的横向延伸与纵向融合,强化了上下游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响应,形成了基于实时数据流动的动态价值网络,提高了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与体系协调性[2]。
数字化流程重构提升了产业链各节点的运作效率。在效率层面,得益于智能算法的支持,生产调度、仓储物流与客户服务的响应速度与精准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降低了交易成本与运营风险,推动企业从规模扩张向精益管理转型。在生态层面,数字平台集聚多元主体,构建了跨界融合、共建共享的开放型创新生态系统。企业、科研机构、用户等共同参与价值创造,重构了产业价值链的协同机制,从而激发了系统活力与创新潜力。数字经济赋能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嵌入与替代,还深层次地体现在经济逻辑、组织形态与治理结构的重构上。其驱动机制贯穿产业发展的各环节,重塑了资源要素的配置体系与发展模式,成为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的战略支点。
2 数字经济赋能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
2.1 数据要素驱动产业智能化
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深度融入产业运行的各环节,其价值已不再局限于信息的记录与传递,而是转变为资源配置的关键基础。数据要素的作用贯穿于整个产业流程,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到市场流通、用户服务,形成了以数据驱动为主导的智能化运作体系。数据采集实现了全域覆盖,通过传感器、边缘设备、嵌入式系统对设备状态、工艺参数、环境变量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为后续的智能决策提供基础支撑。数据处理环节借助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模型构建动态分析机制,挖掘潜在模式与预测趋势,从而引导产能配置、库存调度和工序优化[3]。
数据驱动使得设备维护从被动响应转向预测预警。在制造业场景中,工艺参数实现自适应调节,产品设计结合用户行为大数据进行快速迭代,制造系统实现感知、决策与执行的高度协同。在服务型产业中,数据深度赋能客户画像、个性化推荐、实时交互响应,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精准运营模式。产业智能化并非单一环节的技术升级,而是数据要素在资源流动、能力融合与场景重塑中的系统性作用的体现,是实现产业从粗放式发展向高质量转型的基础路径。
2.2 数字技术重塑产业链协同
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产业链结构、组织逻辑与运行方式,重构了企业间的协同关系与价值实现机制。第一,产业链以数字感知为入口,实现了各节点信息的透明化,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资源错配与冗余配置风险。第二,产业链以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信数据共享机制,在原材料溯源、合同履约、信用评估等场景中确保了数据的不可篡改性与可追溯性,从而增强了链条中各方的信任基础。第三,产业链以边缘计算与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枢,打破了设备、系统与企业间的数据壁垒,促进了实时数据互联互通,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计划、动态排产、柔性制造等提供了时效支撑。第四,产业链以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为决策引擎,优化了产业链的供需匹配、风险预警以及策略调整,从而提升了链条的响应速度与适应能力。
产业链协同模式正逐步向动态重构、多维度协作演进,不再拘泥于组织边界,而是基于场景需求与价值共识,形成灵活可变的协同关系。平台赋能、数据联动与算法优化共同构建起数字化协同的新范式,使得产业链呈现出多节点、多路径的网状结构[4]。企业间的互动关系已从“交易导向”转向“协同导向”。在应对市场波动、供应风险与技术变革时,产业链表现出更强的韧性与弹性,从而推动产业链从效率驱动向韧性驱动演进。
2.3 数字平台推动产业资源整合
数字平台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资源聚合与要素撮合的基础功能,在产业体系中发挥着组织重构与生态联动的关键作用。平台具备高度的连接能力,可将分散的资源要素、企业主体、技术服务与市场需求快速集成,实现信息对称与效率最优。在要素配置层面,平台以算法为驱动匹配机制,实现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等要素的最优组合,从而提升产业的整体配置效率。平台构建了基于标准接口与规则治理的模块化服务体系,在业务协同层面,不同企业可接入相应模块,保持自主性的同时获得协同性,形成松耦合的网络协作关系。在创新推动层面,平台型企业基于大规模用户数据与行业沉淀模型,能够快速识别潜在的创新需求并引导资源集聚,形成从研发设计到市场验证的闭环创新路径。在市场开拓层面,平台打破了时空限制与中介壁垒,缩短了产品对接市场的路径,提高了供需响应速度。平台的生态构建能力通过开放接口、数据治理、开发工具与激励机制,吸引众多主体参与,共同构建协同演进的产业生态体系。在平台主导下,资源整合提升了产业运行的效率,改变了传统行业中资源集中与分散的格局,显著降低了中小企业获取资源的门槛,推动了资源流动的公平化与普惠化。平台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产业体系的系统协作能力与快速迭代能力,为传统产业嵌入数字逻辑提供了现实路径。
2.4 数字治理提升产业运行效率
数字治理作为产业体系管理模式的重要演进方向,已逐步融入资源调配、流程控制与风险预警等关键环节。它依托大数据平台、区块链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算法,使得产业运行中的决策机制更加精准、执行更加高效、监管更加实时。数字平台打破了企业、政府、市场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数据共享与流程协同,构建了能够实时捕捉产能波动、供应风险和质量异常的智能监管系统,形成了基于多源数据支撑的动态治理模型,从而增强了产业体系的可视化管理与柔性调控能力。在生产环节,数字治理支持基于数据反馈的工艺优化和质量追踪,缩短了响应周期,治理数据的归集与分析在宏观层面为政策制定、产业预警、规划调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数字治理推动产业管理由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在提升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产业体系对各种外部冲击的适应性与韧性。在环境治理方面,智能传感设备与环境大数据平台联动,实现了排放监测、碳强度预警以及绿色绩效评估,推动了产业系统的低碳转型。通过数字化手段,政策传导效率得到提升,落地监督能力也得到加强,实现了多主体协同治理、实时反馈与持续优化。数字治理体系以“数据―模型―决策”为核心闭环,形成了政府、企业、平台之间的信息协同机制,不仅提高了治理效能,还提升了产业体系对复杂环境的响应速度与适应能力。
3 路径实施的策略方向与落地举措
3.1 构建数据驱动的产业治理与服务体系
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产业治理与服务体系,必须以统一的数据资源平台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相关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分类汇聚与共享机制建设,打破部门、区域、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推动数据在产业运行、政策制定与公共服务中的全流程嵌入。第一,围绕“产业图谱”与“企业画像”的构建,依托多源数据实时整合,建立涵盖产能利用、设备稼动率、能源消耗、物流动态等指标的运行监测体系,提高对关键环节的感知能力和风险预警水平。第二,推动政府治理方式从事后监管向实时监管、从统一管控向精准服务转变,形成以数据反馈为依据的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第三,推动政务系统与产业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产业扶持政策的数字化表达、自动识别与精准兑现,提升政策响应的精准度与透明度。第四,引导地方政府与园区平台构建“数据+ 政策+ 服务”的联动机制,为企业提供涵盖审批、融资、用工、研发等全周期的一站式智能化服务,增强产业治理的系统协同与响应效率。
3.2 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分级分类指导机制
实现产业体系智能化升级的核心任务在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应建立分级分类的精细化指导机制,并制定差异化的转型策略与实施路径。对于大型制造类企业,应聚焦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改造与数字供应链的构建,推进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系统的集成应用,以提升全流程数据的贯通能力。对于现代服务业,应重点推动客户数据整合、平台化运营与智能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基于用户行为的精准响应。对于中小微企业,应提供低成本、模块化的数字化工具包,推动“上云用数赋智”基础能力的普及,并结合行业属性设立技术指导服务专员,以解决转型过程中的资源短缺与技术断层问题。
政府部门应联合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平台企业,共同建立数字化转型的诊断与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咨询、绩效评估与成果跟踪支持,促进形成“可评估、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同时,政府部门应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产业互联网平台,吸纳上下游企业接入,形成共生型数字生态系统,推动产业链的整体转型升级[5]。此外,政府部门还应构建政策支持、技术供给与平台牵引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企业主体愿意转、政府系统能引导、市场机制可承接的良性发展格局。
4 结语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正深刻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与价值创造的路径。系统性地认识数字经济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的耦合机制,精准把握数据要素驱动、平台整合、技术协同与治理优化等核心路径至关重要。政府部门应加快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健全治理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与产业体系深度融合,以破解关键技术受制、数据共享滞后、人才供给不足等现实难题,从而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郭美圻. 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 当代县域经济,2024(5):55-57.
[2]汪寿阳,刘颖.以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前线,2023(2):37-40.
[3] 李媛, 阮连杰, 任保平. 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机制与效果[J]. 人民黄河,2023(10):1-6,24.
[4] 连俊华, 裴棕伟, 郑跃朋. 数字经济赋能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9):91-94.
[5] 谭永生. 数字赋能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2024(1):75-86.
作者简介:姚新奕(2004―),男,汉族,河南信阳人,本科,研究方向为金融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