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旋翼人生》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见证,人生,种子
  • 发布时间:2025-06-07 10:35

  文/王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飞天梦

  每当我拿起竹蜻蜓把玩的时候,童年的记忆便在脑海中浮现。是呀,转眼20载,旋翼机的轰鸣和试飞员父亲的背影总在指引着我抬头向上看,父亲那潇洒的英姿和无畏的勇气,也成了指引我走上航空航天道路的灯塔,也许从那时开始,一颗名为“飞天梦”的种子,便在我心中悄然种下。

  “如果我儿子以后也上这所大学就好了”童年跟随父亲路过这所大学时,父亲的一句感叹让我铭记于心。多年后,我不负所望,来到了这所让航空爱好者梦寐以求的大学。

  在南航的校园里,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都仿佛是在为我心中的梦想添砖加瓦。身为艺术生的我不知有多少个晚上都在思考,如何利用我的专业所学去服务校园?如何才能向着我航空航天的梦想更进一步?我喜欢表演课,因为表演不仅让我体验到不同角色的魅力,更让我学会如何在舞台上展现自我、传递情感。

  2019年,当南航原创话剧《旋翼人生》的招募令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意识到,这是我和南航艺术生们可以将自己对航空航天的热爱与专业所学完美融合的绝佳机会,内心深处的那份激情和对舞台表演的渴望瞬间被点燃。在层层选拔中,我成功拿下了 “格鲁贝教授” 这一角色。

  年轻的“格鲁贝教授”

  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在年龄、专业、阅历截然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演活一位60多岁严谨又直爽的前苏联老教授呢?我决定从人物性格、文化背景、肢体动作和台词入手。我找出前苏联的电影《战争与和平》和《列宁在1918》,用心揣摩格鲁贝教授的性格特质。然后拿着“格鲁贝教授”的台词,在导演的指导下模仿电影中的样子对角色进行塑造。

  剧中,王适存刚到莫斯科后,在室友巴维尔的带领下参观校园。结果巴维尔忘了格鲁贝教授嘱咐的,在接到王适存后要立马去找他。结合前后的情节,巴维尔说“格鲁贝教授是出了名的重视时间观念”,我判断这可能是一位严谨的老人。于是,当我对王适存说出“也只能是最后一次(机会)”这句台词时,我把最后4个字放慢,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讲出来,强调这是最后一次机会。

  为了尽快投入学习和研究工作,王适存急着向教授解释。同样注重效率的格鲁贝虽然已经接受王适存所说的理由,但他急着赶回研究所做研究,不愿过多停留。为了表现格鲁贝教授对王适存的认可、关爱和照顾,我设计的动作是在他转身要离开时,突然停住脚步,然后转身说“我不常过来,这个办公桌归你使用”,便把自己的办公室交给这位中国留学生使用。那段时间,为了揣摩一句台词,演绎人物的真情实感,我不知疲倦。我会在室友休息后,对着镜子独自练习,镜子里的我成了我见得最多的人。

  感受王适存

  就这样,从大二到研二,我与话剧《旋翼人生》相伴6年,一共排练了600多天,出演了4个角色,经历3次剧本的大幅修改。在《旋翼人生》的演出中,我不仅演过“格鲁贝教授”,也经历了从“青年王适存”到“中年王适存”角色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年龄和外貌的变化,更是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化。我注重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感悟,将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融入角色。

  理工科学生演话剧是有挑战的,但更有挑战的是艺术生如何将“直升机旋翼广义涡流理论”“沿着斜螺旋涡柱的母线做积分”这些专业知识内化于心,所以在我经历的4个角色中,最有挑战的还是饰演王适存教授,为了尽可能多地感受王适存教授和直升机专业的故事,我走进了直升机的专业课堂。我仔细观察学生们和老师的互动,观察学生抚摸直升机模型时眼里的向往,观察老师抛出问题,学生们思考的样子,慢慢地我好像感受到了王适存老师给学生上课时的学者风范,对于台词中的那些专业知识,我积极询问直升机系的学生,他们不仅耐心地为我解答疑惑,还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在他们的帮助下,这些专业知识在我脑海中有了大致的样子,并能够将其自然地融入表演中。

  然而,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地诠释王适存教授的角色,我还深入挖掘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我反复研读剧本,思考王适存教授在面对科研难题时的坚持与执着,在培养学生时的关爱与期望。我试图将这些情感融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中,努力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真实与生动。在表演过程中,我注重细节的打磨。我反复练习台词,力求每一个字都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我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努力让它们与台词和剧情相协调。我还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来演绎同一场戏,以寻找最适合角色的表演方式。

  去支教

  参与《旋翼人生》的演出,不仅让我在表演艺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让我在思想境界上得到了深刻的领悟。通过对剧本的深入研读和对角色的精心塑造,我深刻感受到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旋翼人生》剧组的第3年,我决定花1年的时间投身援疆支教事业。在新疆的广袤土地上,我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简陋的教学环境、有限的教学资源以及孩子们参差不齐的知识基础,都没有让我退缩。相反,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支教工作中,为孩子们开设了“合唱”“台词表演”等社团课。这段支教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深厚的感情,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回顾过去6年的时光,我在《旋翼人生》的舞台上留下了坚实而深刻的足迹。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对梦想的追逐和实现。正如那句台词所言:“竹蜻蜓光耀万代,直升机飞遍全球。”我也将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刁雅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