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政(浙江大学)
开启全马之旅
2020年12月6日早上7点整,我站在杭州千岛湖秀水广场的赛道起点上,和上万名跑友一起开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全马之旅。
之前我跑过最长的距离是30公里,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400米田径场上。在几乎无补给的情况下,我连刷75圈,最后5圈的虚脱感至今记忆犹新。再之前就是偶尔跑跑20公里。有全程马拉松比赛经验的人都知道,虽然比赛前3个月我坚持每周2—4次的10公里跑,但这样的跑量对于挑战全程马拉松来说是不够的。因此,我出发时就提醒自己,我的目标是跑完42.195公里,真正的比赛在30公里之后,一定要压住速度,不能冲得太猛。但如果真的在途中出现“撞墙”情况,我也做好了弃赛的准备。
距起点2公里处有一座秀水大桥,过了桥就意味着远离城区,沿湖奔跑,一路美景将尽收眼底。不知是为了早点看到美景,还是刚出发时充满活力,在近乎摩肩接踵的拥挤人潮中,总能看到左右有不少人不惜跑出“S”形的路线迂回穿梭,配合以强有力的臂膀,挤过堵在眼前的那三五成群。这让我想到人在刚出生时,很多人会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人按照自己的速度成长,也有人会早早地用力过猛,或是为无法超越眼前的人而倍感焦虑,或是为超过三五个人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人生的路还长得很嘞!可能会有人反驳:有的人就是跑得快,眼前有人挡道,自然要花力气超过去啊!没错,但我想到的是我们有多少力气以及要花多少力气。
这场比赛中,历史最好成绩在3小时以内的选手先于大部队出发,此刻早已不见踪影。剩下的选手,哪怕实力之间有一定差距,也不会是很大的差距。加上出发时的自我提醒,我安于在拥挤的前5公里跟随人后,只有在前方自然产生空当时,才会见缝插针地超越前人,这并不耗费我额外的力气。
冲破“封锁”
跑了5公里之后,我眼前的道路逐渐疏朗,选手之间也拉开了差距,这个阶段,多数人都已经在按自己的节奏奔跑了。冲破“封锁”的我,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我瞄了一眼自己的计时手表,“第6公里,4分24秒”,比第1公里整整快了1分钟。我心想:这样太快了,后面容易垮掉,我需要伙伴。于是,我开始沿途“物色”合适的跑伴,这好像人刚到新环境时找朋友:有些人像一阵风从你身边吹过,催你奋进,但你追不上风。有些人在你身边,但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小团体,让你觉得“圈子不同、难以强融”;沿途还有些人或是着装奇特,或是自带音响播放着嘈杂的音乐,让你怀疑对方不是“严肃跑者”,不愿与之为伍。就这样,接下来的一路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跑者,有形单影只的,有三五成群的,却始终没有找到能与我相伴全程的跑友。但这并不妨碍我按照自己计划的配速奔跑,沿途经过3座大桥(上江埠大桥、港口大桥、三合桥)和5处隧道(已记不清名字),从桥上看湖天一色,宛若天河倾倒人间形成一面巨型明镜。波光粼粼,闪耀着朝阳的色彩。而每次进入隧道总能听到跑友的呼叫和呐喊,狭长的空间里充满了阵阵回声,仿佛在倾听各种内心的声音,与自己对话。出了隧道,更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舒畅。
重新上路
跑出 10公里之后,吸取了前一周没有补给跑30公里的教训,我开始非常重视能量补给,我会每10公里含上两颗盐丸,在看到补给站时吃一点能量胶,然后到站后就着水咽下去。每过一个补给站,我都会就近取一杯水或运动饮料。平时寡淡无奇的水,在饥渴难耐的人口中,都是甘泉玉露般的滋味。
因为及时合理的补给,一路上,我的身体没有产生明显的“极点”,每次补给完,我就想:也许休闲于我们人生而言,就是一种补给吧,再忙再累,任何时候都不能舍弃休闲!我见到不少走走停停的跑者,在经过补给站后,又跑了起来。休闲让受累的旅人得以重新上路,让疲惫的心情变得愉悦……3小时21分36秒,我超常发挥,完成了自己的首次马拉松之旅。当一步一步慢慢离开赛场的时候,我想:如果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能弃赛,也没有重来的机会,我是否还能以相对休闲的心态,激发自己最大的潜能完成比赛?
责任编辑:刁雅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