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璐菁(云南大学)
最初的两天,我满脑子装的都是“任务”。走在村庄的小路上,每天思考的都是如何收集足够的信息来完成3000字的田野笔记。每一次开口之前,我都希望通过一场场简短的对话,迅速获得对方的观点和经历,从而完成对“亲密关系”这个主题的初步理解。这种高度功利性的对话模式,在我与对话者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墙——我试图用预设的问题突破对方的防线,而他们则以更加保守的态度回应,仅提供最表面的信息作为防御。一问一答之间,我们看似在交流,但其实都没有真正地关心彼此,更没有真正进入对方的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我得到的信息大多与研究主题“擦肩而过”。比如,我试图了解女性在村庄中的婚姻选择,但对方的回答仅仅停留在“婚姻仪式”“家庭安排”等客观民俗层面。那一刻,我内心涌起了深深的挫败感,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我的问题或许从一开始就裹挟着“坚硬的目的性”,缺乏人类学所倡导的对情感和人性复杂性的耐心倾听。
柔软初体验:在小卖部晒太阳闲聊
当找不到合适的访谈对象,也无心继续追问那些冷冰冰的问题的时候,我就会躲到村子里的小卖部。老板娘总是在门口晒太阳,我买了一瓶水,坐在她旁边,开始了我们完全没有任何准备和目的的闲聊。
在和老板娘的第一次对话里,我们谈论天气、衣服、孩子等。起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对话的特别之处,只是单纯地觉得放松——没有任务压力,也没有对获取信息的焦虑。我们谈话的语气是轻松的,交流的内容虽然是家长里短,却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存在感。这些话题乍看之下与我的研究主题无关,但在闲聊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靠近”与“联结”。这种靠近并非来自对研究主题的明确指向,而是一种真诚交流和相互理解。
柔软的力量:关系中的信任与分享
那次聊天之后,我意识到,“柔软对话”可能意味着一种对话姿态的转变——从单纯获取信息的工具性交流,转变为一种真正的倾听与共情。在那个时刻,我不再简单地将对话者视为信息的“提供者”,而是将他们视为承载着独特生命经验的个体。
通过在小卖部的聊天,我渐渐认识了村子里更多的女性,她们大多是年轻妻子或母亲,有的丈夫在外地打工,有的刚经历了婚姻的破裂。我们之间的对话,从起初的零散话题逐渐延伸至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讨。有一次,一位姐姐告诉我,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仍然留在村里,希望孩子能够见到更大的世界。这些话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家长里短中,隐含着他们对未来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思考。
柔软的意义:在田野中的深度交流
“柔软对话”不仅是一种交流方式,更是一种田野中的存在状态。它强调的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平等与尊重,也是一种放下或者说弱化“目的性”的沟通。这种对话允许信息的发生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被刻意设计或生硬引导的。通过这种“柔软”的交流方式,我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村庄中亲密关系的多样性,还能真正与我的对话者建立起一种超越研究关系的情感连接。
从最初的紧张和挫败,到逐渐找到与人交流的正确方式,我终于理解了指导老师所说的“柔软”。那是一种能够穿透坚硬外壳的力量,是进入对方生命世界的一把钥匙。
责任编辑:丁莉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