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具身智能生态系统

  文 / 本刊评论员

  具身智能正在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赛道。在这一赛道上,中国的表现尤为抢眼。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山东、重庆等十余个省市也将“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纳入当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视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政策加持之下,作为具身智能的最佳形态,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迎来爆发期。在研发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自主站立控制算法;在应用端,“量产元年”已然开启,优必选、乐聚、宇树等诸多品牌的人形机器人纷纷“入职”了各大车企生产线。尤其是4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世界首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更是将未来直接拉进了现实。

  据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53亿元,到2029年有望攀升至750亿元。

  一片火热下,挑战也不容忽视。

  在技术层面,北京智源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指出,中国在硬件制造和算法优化方面已初步形成局部优势,但核心部件如液压关节的国产化率仍不足15%,高端传感器更严重依赖进口。有关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具身智能普遍面临数据采集难的痛点:收集真实世界机器人数据不仅耗时,而且成本高昂;仿真数据则存在int-to-real gap问题;现有开源机器人数据集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基准,难以实现跨场景、跨任务的通用机器人训练。据此专家建议,应及早通过行业联盟、跨界合作等,共同构建高质量、大规模的具身智能数据集,以解决数据稀疏和碎片化的问题。

  在投资层面,2024年国内具身智能领域共发生72起融资事件,其中63%集中在B轮以前。然而到了2025年上半年,融资事件中处于技术验证阶段的项目占比从38%下降至21%。有资深投资人士据此指出,构建具身智能的商业闭环尚需解决三大关键问题:将硬件成本降至1万美元以下;将算法泛化能力提升至85%以上;将单体能耗降低至传统机器人的60%。

  路漫漫其修远兮。当前,在政策扶持、资本助力和数据驱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中国具身智能产业虽然正从技术追赶向自主创新加速迈进,但要想真正拿下具身智能这个全球科技竞争新高地,还须在底层技术上构建自主可控的生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实现从“可用”到“可靠”的跨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