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四)
- 来源:餐饮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繁华,史书,京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20 18:05
文/武巧榛 图片来源/网络
隋唐时期,饮酒习俗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据《唐六典》记载,专管宫廷酒务的光禄寺良酝署需要负责供应“五齐三酒”,这些特制酒类主要用于国家祭祀和官方宴会。到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城内酒香弥漫,史书记载当时京城酒铺昼夜营业不息。朱雀大街两侧布满酒楼,西域商人贩卖丝绸,文人雅士饮酒作诗,构成史书所载昼夜喧闹的繁华市井景象。
“唐人饮酒必为令,以佐欢乐。”在唐代文人的宴席间,酒令不仅是助兴游戏,更是一场流动的诗歌盛宴,承载着整个时代的文化基因。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载,“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载,“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在韩休墓的乐舞壁画中,侍女传递酒筹的场景生动地还原了当时宴会上流行的酒令游戏。
从地下发掘的考古材料也证明,唐代是一个饮酒成风、酒令盛行的时代。如1982 年在镇江丹徒丁卯村一座唐代银器窑中,发现的“论语玉烛”酒筹筒和五十根酒令筹,这是十分宝贵的唐代酒令资料。
这件鎏金龟负“论语玉烛”银器是盛放酒令的筹筒,筒内有鎏金酒令银筹50 枚,这些酒令筹的形制大小相同,均为长方形,切角边,下端收拢为细柄状。每枚酒令筹的正面刻有行酒令的令辞,令辞上半段采自《论语》语句,下半段是酒令的具体内容,包括“自饮(酌)”“伴饮”“劝饮”“处(罚)”“放(皆不饮)”“指定人饮”六种,分别规定了六种饮酒的情况。
在清末俞敦培所撰的《酒令丛钞》中,我国古代的酒令大致分为四大类:古、雅、通、筹。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中国酒令大观》一书中,酒令被详细划分为六大类:覆射猜拳类68种、口头文字类348 种、骰子类128 种、骨(牙)牌类38 种、筹子类78 种、杂类56 种,总计高达726 种。
雅令是中国传统文人酒令的雅称,常见类型包括四书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飞花令等等,这类智力游戏要求参与者既需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又要掌握丰富的典故知识。
飞花令作为其经典变体在现代知名度较高,称得上是最为典雅的代表。飞花令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是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比如说,酒宴上第一个人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近高楼伤客心”。第二个人要接续第二字带“花”的诗句,如“落花时节又逢君”。第三个人可接“春江花朝秋月夜”,“花”在第三字位置上。第四个人接“人面桃花相映红”,“花”在第四字位置上,接下来可以是“不知近水花先发”“出门俱是看花人”“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到花在第七个字位置上则一轮完成,再继续循环下去。这种酒令不仅考验了参与者的诗词功底,更在酒桌上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即席赋诗也是酒令文化的一种,源自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士们饮酒时以诗会友,相互交流。到了唐代延续了这种文化交流方式,并且由于唐诗流行,因而在宴饮过程中,文士们相互吟诗作赋相赠,或者由主人定下题目,众宾客作诗相比较,以显示才华。
即席赋诗作为特有的创作形态,虽不如联句苛求严整韵律,却因直面情境、即兴成章的特质,成为检验文人敏捷才思的试金石。这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创作模式,催生出了诸多杰作,尤以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在洪州滕王阁的演绎最具传奇色彩。
相传,新任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竣工,于重阳节大宴宾客,欲借机彰显本地文风,并暗中安排女婿吴子章提前准备诗文,计划在宴会上“即兴”作序以扬名。第二天宴会上,阎伯屿假意邀请在场文人作序,众人心领神会皆推辞,唯独王勃坦然接笔,创作出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千古名句,使得满座大惊,阎都督感叹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通令最大特征在于规则简明、互动性强,无需深厚学养即可参与,契合并推动了有唐以来市井文化的繁荣发展。通令主要包括手势类、骰子类、猜枚类、骨牌类等等,如射覆、投壶、击鼓传花、骰子令等。
“射覆”是中国民间近于占卜术的猜物游戏,射,是猜度的意思;覆,是遮盖隐藏的意思。最初是在瓯、盂等器具下覆盖某一物件,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后来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间接曲折的语言文字形式的射覆游戏,其法是用相连字句隐喻事物,令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错以及覆者误判射者的猜度时,都要罚酒。唐代诗人李商隐就精于此道,他在诗中写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曹,是古代度量衡的一种。分曹,就是将大家分组的意思。
如今民间流行的“划拳”,唐代人称为“拇战”“招手令”“打令”等。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来一次。划拳中拆字、联诗较少,说吉庆语言较多。如“一心一意,哥俩好,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金魁,六六大顺,七七巧,八仙过海,快升,十全十美”“快得利”“满堂红”(或“金来到”)等等。这些酒令词都有讨吉利的含义。由于猜拳之戏形式简单,通俗易学,又带有很强的刺激性,因此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中国古代一些较为普通的民间家宴中,用得最多的也就是这种酒令方式。
花枝令是一种击鼓传花或彩球等物行令饮酒的方式。白居易的《就花枝》曰:“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且算欢娱逐日来,任他容鬓随年改。醉翻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自量气力与心情,三五年间犹得在。”宴饮中人们卷起衣袖行酒令,掷骰子时欢呼声四起,趁着酒兴传递花枝,全然不顾鬓发渐白,只求尽享当下欢愉。
唐代宫廷与民间都盛行此戏。相传,唐玄宗时期宫中设“醒酒花”,专供宴后玩花枝令时使用。这种游戏既保留了古时“曲水流觞”的雅趣,又增添了市井生活的热闹气息。
骰子便是色子,中国博戏中六博之一,被视为中国博具之祖,相传发明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晋、唐之间,用以占卜、行酒令或作游戏,是一种娱酒器物。骰子类的酒令以骰子为行令工具。晚唐诗人温庭筠曾作诗,“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筹令,又称酒筹、笼筹,是一种借助特制筹子行酒令的宴饮游戏,最初是射箭比赛时计数的竹木筹码,后来逐渐被用到酒宴上助兴。到了唐代,这种玩法被文人改良,他们将掷骰子的随机规则和诗词典故结合起来,制作出更精巧的酒令筹。筹子材料有高低之分,富贵人家用金银、象牙打造,普通宴席多用竹木刻制,形状多为长方形,边角打磨圆滑,下端削成细柄。筹子正面刻着令词,比如一句诗或一种花名,背面则写明具体喝酒规则。
觥筹交错令需筹子四十八根,分为甲乙两组,每组二十四根。甲乙两组筹的方式、所刻写的内容各不相同,用法也不同。甲组筹子的顶端刻为凸形,筹子通身涂为红色,筹上刻写应该由谁饮酒以及斟酒的数量。乙组的筹子顶端刻为凹形,全筹涂为绿色,筹上刻写饮酒的方法。甲乙两组酒筹同装在一个筹筒中。行令时,令官先喝过令官酒,然后举筒向客,一般来说,从他的下家开始,请客掣取一根红筹。掣筹后,掣者向席间公布筹上的令辞。假如筹上的令辞是“酌首座者一杯”,那么掣筹者斟满酒敬座在首席的人。坐首席者接过酒杯,置桌上,在筹筒中掣取一根绿筹,最后按绿筹上所刻写的饮法饮酒。整个酒席上的人都被串联起来,有时单独喝,有时一起喝,有时还要吟诗表演,场面既热闹又带着书卷气。这种酒令把礼仪规矩、诗文雅趣和游戏玩乐糅在一起,既延续了古代礼器的庄重感,又让酒宴变得轻松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