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天:空天新商业 引领“星”潮流
- 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商业,业态,航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21 13:50
文/本刊记者 王怡
从首款民营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到全球首获适航“三证”的载人飞行器完成首飞,一封封捷报标记着我国商业航空航天向新而行的脚步;从国产大飞机C919累计承运旅客突破百万人次,到多种基于低空领域的新业态正徐徐展开,一次次体验拓展着人们对于生活的想象也展现着中国品牌的实力。
技术突围“箭”证品牌崛起
中国商业航天发端于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出台,首次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迎来爆发“奇点”。商业航天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和行动计划,加码布局商业航天产业。2024年11月底,我国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并成功首发,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作为商业航天中技术门槛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环节,商业运载火箭处于商业航天产业链中游,是连接上游卫星制造和下游卫星应用的桥梁。
伴随中国商业航天迈入黄金时代,商业火箭品牌争相逐梦苍穹、崭露头角。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25年3月21日,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商业小型固体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已成功完成18次发射,将7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是民营航天领域发射次数最多、发射卫星数量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商业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采用的“光年”8.5兆帕高压补燃发动机,最大推力65吨,工作时间73.9秒,地面比冲达到了249.5秒,该技术突破使得火箭具有更高的运载能力。
不同于国内多数民营航天企业选择固体运载火箭的技术路线,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自成立以来就坚定自研适应商业市场的液氧甲烷火箭。蓝箭航天开发的80吨/10吨级液氧甲烷涡轮泵装载在自研的天鹊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上,支撑朱雀二号火箭于2023年7月和12月连续两次成功发射。这也是全球首款且目前唯一连续实现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
技术创新性实践是商业火箭技术进步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路径。截至2025年3月,我国已有5家民营商业火箭公司的型号实现入轨发射(3款固体火箭+2款液体火箭),已跨越从0到1的培育期,进入从1到多的壮大期,各企业正依据自身优势与市场定位,积极探索技术发展路径。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突破发射运力瓶颈的关键节点,具备入轨能力后,商业火箭的下一步目标便是降低发射成本和提升发射频率,可重复使用火箭是世界航天产业发展和国际商业航天竞争的前沿方向。随着2024年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VTVL-1试验箭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中国朝着可回收重复使用火箭研制已迈出一大步。
一支支射向高空的“穿云箭”正蓄势起飞,中国品牌以重大技术突破、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带动商业航天产业不断跨越式发展。
聚焦场景“飞”抵用户身边
当今消费者群体对于便捷、个性、舒适的服务有着越来越高的诉求,场景开启了品牌与用户的连接之门。随着低空飞行器技术日趋成熟和低空经济空域管制逐步开放,传统作业、应急救援、通航运输……“低空经济+”模式正创新更多的应用场景。
“空中外卖”已成为居民消费新选择,打破交通瓶颈,五公里外的咖啡几分钟后就可以在森林公园、景区山顶等地“尝鲜”。截至2024年底,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用于城市低空物流配送的无人驾驶飞行器(美团无人机)已开通53条航线,累计配送订单超45万单,全年最快一单发生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仅用时6分37秒就将一杯热梨汤送达长城的降落点。
无人机的快速响应与运输能力正重塑中国物流与救援版图。近日,集多种医学救治功能于一体,最大载重300公斤的全球首款急救(转运)无人机在浙江、上海两地顺利完成海上伤员救治转运、院前紧急救治、战场伤员后送转运等“三种场景”的实战应用演练。该急救(转运)无人机由中船海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应急总医院和浙江大学等单位自主研制,可适用于高原、海上以及战场等多种复杂环境下危重症伤病员的救治及运送。
作为国际知名品牌,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无人机在不同应用场景均有亮眼表现。在能源与基建领域,2024年在电力、能源领域累计完成260万公里线路巡检,覆盖50GW集中式光伏电站。青藏高原“青豫特高压工程”中,无人机将电网运维效率提高5倍,助力清洁能源输送;在耕地保护与生态治理方面,通过周期性巡查与AI识别,累计守护超1000万亩耕地,自动检测违建、侵占等问题。在辽宁阜新矿区,无人机定期监测地下煤层自燃点,红外测温精度达±2℃,成功预警多起温度异常事件。
今年“五一”假期,一场说飞就飞的“CityFly”在河南嵩山少林景区展开,低空旅游项目成为热门体验,游客乘坐直升机可凌空俯瞰少林寺、峻极峰风光。低空经济正以翱翔之姿拓展文旅消费边界,重构人与城市、自然的对话方式。
伴随城市上空迎来活力与繁忙,中国低空飞行驶入载人时代。今年三月,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广东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及其在安徽的合资运营公司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获颁全国首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所运营的航空器均为EH216-S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产品,此前已获得型号合格证、标准适航证、生产许可证,累计完成超6.4万架次的安全飞行,成为城市空中交通商业运营的划时代里程碑。乘坐“空中的士”距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还有多远?据了解,国内十多个城市已建成20多个运营示范点和起降场,低空游览、城市观光、飞行体验等商业载人飞行服务也正逐步展开。
千帆竞发迎出海“机”遇
中国商业航空航天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勾勒出空天经济的壮美蓝图,更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全球化进阶。如今,中国品牌正多层次开拓广阔蓝海空间,为世界各地的发展提供“空中支援”。
作为积极开展航天技术应用产品国际经营和专业化服务的老牌企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自1980年成立以来共发射74颗国际商业卫星(含14次通信卫星在轨交付和5次遥感卫星在轨交付)。而随着低轨卫星通信网络逐渐成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补充,中国新兴商业卫星品牌开始探索更具深度和体系化的“出海”路径。
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的“千帆星座”,是我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日前,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已与泰国国家电信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低轨卫星互联网宽带服务和解决方案、终端直通D2D通信、卫星物联网和地球观测EO服务等领域展开合作。
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商业航天企业时空道宇与马来西亚通信服务提供商ALTEL在吉隆坡成立合资公司,这是中国商业航天公司首次入股并运营海外电信企业。例如在智慧出行领域,随着马来西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交通的快速发展,车辆之间、车与路之间的数据交互需求越来越大。低轨卫星星座可以在通信基础设施薄弱的区域发挥作用,实现车联网系统的连续在线,支持高等级的辅助驾驶功能。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出海实现了从“产品出海”到“能力共建”和“体系共建”的战略升级。
在商业航空领域,我国商用飞机国际化同样选择东南亚作为“前沿阵地”。不久前,成都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向越南越捷航空湿租两架由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中短程涡扇支线民航飞机C909客机,并开通“河内=昆岛=胡志明”航线。数据显示,印尼翎亚航空、老挝航空、越南越捷航空三家海外航空公司已累计使用C909飞机在东南亚开通15条航线,运送旅客超25万人次。印尼翎亚航空还创下C909运行时长15.88小时的单日运行最高纪录。凭借中国品牌过硬的产品质量,才能支撑起如此超高强度的使用,这份底气背后是C909全球162架交付量、2000万旅客安全运送的扎实履历。
从低空至太空,中国品牌聚“星”成链。随着中国商业航空航天在海外布局加快,中国高端制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品牌形象将更加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