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搜索会完全取代Google吗?

  今年5月初,在美国政府诉Google垄断搜索市场案中,Apple公司负责与Google搜索合作的高管Eddy Cue作证说,今年4月Safari浏览器的搜索量出现了历史上的首次下跌,他将这归因于用户转向使用ChatGPT等AI聊天机器人。此言一出,Google股价应声下跌8%。尽管Google随后声明,iPhone上整体的Google搜索量仍在上涨,但在许多人看来,传统搜索已死、Google的核心搜索业务将被AI聊天机器人完全取代,似乎已成定局。

  就我而言,今年以来,ChatGPT已经成为我在电脑上获取信息的默认入口。我导出了自己的ChatGPT聊天记录和Google搜索记录,请Manus作图分析后发现,今年以来我向ChatGPT发送的消息数量几乎每月翻倍。4月,我向ChatGPT发送了1029条消息,在个人历史上也首次超过了Google搜索次数(542次)。

  不仅仅是我个人如此。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4年年底针对美国有工作的成年人的调研显示,人们使用AI聊天机器人最多的场景就是“研究或获取关于某一特定话题的信息”。在中国,我没有找到类似的公开研究,但在不同模型大厂工作的朋友都向我证实,情况也差不多。特别是在手机上,人们做得最多的,就是向AI聊天机器人提出各种各样的奇葩问题。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不算搜索。确实,“搜索”这个词的传统定义,是为了找到一个“东西”:在Google(或百度)搜索是为了找到一个网页;在微信搜索是为了找到一篇公众号文章;在小红书搜索是为了找到一条笔记……而我们向聊天机器人提问时,期待的是直接得到答案。

  但如果多问一句,人们为什么要去找一个网页(公众号、小红书笔记……)呢?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为了获得某个问题的答案。从这个角度看,能直接告诉我们答案的AI聊天机器人,就比传统搜索引擎方便太多了。

  打败马车的不是更快的马车,而是汽车。从这个角度来说,Google的核心业务确实是几个技术巨头中受冲击最大的,大语言模型正在以全新的方式重新定义搜索。

  有趣的是,中国用户可能更难意识到,大语言模型并非天生就具备搜索能力的。在海外,ChatGPT竟然直到2024年年底才正式向所有用户默认开放联网搜索能力。相比之下,中国市场几乎所有主流大语言模型从上线第一天起就内置并默认开启了联网搜索。这些变化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很多人甚至还没意识到,就已经在频繁使用AI搜索信息了。

  如果把AI的搜索能力单独剥离出来看,其工作原理并不神秘。和很多人的想象不同,AI搜索和传统搜索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事实上,当今大部分的AI搜索更像是一个帮你使用搜索引擎的助理:大语言模型收到问题后将问题改写成关键词,在后台调用传统搜索引擎,获取并阅读搜索结果中的这些网页,再结合自己的“常识”,将这些网页中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一段回答。

  所以,无论你用的是哪个AI工具,都应该把AI搜索看成是帮助你提升搜索效率的工具。理解这点后你就会发现,要用好AI搜索的关键和传统搜索是一样的。

  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答案从哪里来”。大语言模型无法凭空创造事实。AI搜索的回答质量,首先取决它能“看到”什么信息。

  这时候,我们在中文互联网的冲浪经验就可以派上用场了。要知道,即使没有大语言模型,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的地位也已经面临巨大挑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停留在各个App内的“围墙花园”中。微信、抖音、淘宝、小红书……这些平台的内容百度都无法完整检索。所以,虽然百度仍然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搜索引擎,但其网页搜索的实用性早已大打折扣。按照几家公司公布的数据,微信和抖音如今都至少是和百度体量相当的搜索引擎。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商业问题,AI改变不了这一点。所以,我要搜索信息时的第一个决定仍然是,在哪里搜索?如果是“长江是世界第几长河”这样的常识性问题,也许大语言模型凭借自身的知识就可以回答。如果要获得吃喝玩乐、亲子遛娃的推荐,你可能想看看小红书上怎么说,这时候可以使用“点点搜索”。如果我想获得一些中文的行业资讯,比如关于中国市场的AI搜索分析,我认为这些内容在微信公众号上更多,那么可以使用微信自带的AI搜索或腾讯元宝;如果想在书籍中获取答案,微信读书也提供了AI搜索……

  第二个问题,依然是“答案从哪里来”。

  使用传统搜索引擎的必备技能是甄别广告和垃圾网站,使用AI搜索时也一样。你可以说中文互联网的优质内容已经集中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这些平台上,但你也很快会发现这句话反过来并不成立—在微信读书搜索几次后,我意识到有经验的搜索用户会很自然地过滤不靠谱的内容:作者是谁、看起来像不像“营销号”、排版是不是乱七八糟、广告多不多、行文是否流畅、是否有真实的评论互动……AI目前还没有掌握这项技能。

  即使信息源靠谱,我们还会用其他维度来过滤无效信息。比如,如果需要权威答案,用户产生的内容往往不如专业内容可靠,但很多时候我们也想获取他人经验,但AI似乎很难辨别两者。我们也会注重信息的时效性,这在搜索一些需要使用官方公告来回答的问题时尤其明显,但AI看起来对此也不太敏感。搜索编程问题时,AI也常常会用过时的内容来回答。

  而且,由于AI会整合多个信息源,只要这里面存在一个不靠谱的结果,就会污染整个答案。

  好在,随着o1、R1这样的推理模型出现,AI对信息源的甄别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如果你阅读AI的推理过程,经常可以看到AI在思考过程中对互相矛盾的信息提出质疑。但是,还是远远不如有经验的搜索者的判断。

  如果你在意回答的准确度,检查信息出处是必须的步骤,和使用传统搜索引擎并无区别。大模型偶尔也会在整合答案时出现幻觉或逻辑错误,这也需要检查。要用好AI搜索,实际上对我们的信息素养的要求更高。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一来,AI搜索似乎并没有比传统搜索更方便。也不是。如果你的问题本需要阅读多个搜索结果才能得出答案,AI的效率优势还是很明显的。最近大半年,AI搜索领域也有很多新的发展,其中有一种名为“深度研究”的产品形态,它由Google在2024年12月最先推出,这种搜索每次会花费数分钟到半小时不等,同样会阅读数百个网页,最后给出一份全面的研究报告。对于需要全面深入理解某个话题的需求来说,这样一次搜索可能会节省数小时的时间。

  说到底,这些AI搜索工具不管多强大,依然还是工具,最终的判断和筛选还是要靠你自己。这和使用传统搜索引擎没有区别。事实上,不管技术如何发展,我们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接受任何信息时都应该保持这一点。

  就在5月下旬刚刚结束的Google I/O年度开发者大会上,Google宣布之前在搜索产品中测试的“AI模式”将在美国正式上线,Google首页上经典的“手气不错”按钮已经让位于“AI模式”。从产品形态上,“AI模式”像是把一个AI聊天机器人直接植入到了Google的搜索界面中。看起来,就算传统搜索真将被AI聊天取代,Google也希望是由自己来完成这一转变。

  但如果你问我,AI搜索是否会完全取代传统搜索,我想不会。有趣的是,我的ChatGPT问题量已经远超Google搜索量,但Google搜索量并没有下跌,甚至比之前还要高出一大截。细究之下,一方面确实有更多的答案我需要用Google交叉验证;另一方面,也有不少问题我认为凭自己的经验比AI更能判断哪里有最好的答案。这在未来也许不是主流,就和手动挡和自动挡的关系类似,总有一群对信息源更在意的人,需要对获取答案的过程有更细致的控制。

  何况,不是所有的搜索都是为了获取答案,不管是哪种搜索,满足的都是我们的好奇心。AI让我们获取、理解信息的门槛降低了,由此,也激发出了更多的好奇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