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尚未到位,政府仍需给力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调控,到位,政府,给力
  • 发布时间:2011-04-06 08:43
  近期国内通胀高位运行,国际油价重回100美元上方,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有加息预期,发改委宣布成品油价格上调。

  存款活期化导致银行利差又可以再次扩大,银行还能利用资金市场的恐慌情绪,提高实际借贷利率,向中小企业加收更多的咨询费、服务费,以中石油为代表的三大石油公司盈利也可以借着油价上调更上一层楼,煤炭企业跟着能源价格上涨沾光。除去金融和能源类企业,大多数企业应该不愿意听到这样的消息。

  央行在第三次加息后又连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彰显其紧缩货币的决心。在全社会通胀持续高压的情况下,成品油价格依旧上调,则显示了发改委执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决心。2008年国际油价上冲140美元,国内油价严重倒挂的情形应该不会重演了。

  货币紧缩意味着市场利率(或者说实际利率)上升,借款人的资金使用成本上升,对股市意味着明显下行的压力。油价上升则直接增加驾驶者和运输者的成本,更可以增加能源和物流成本的形式来间接推动一篮子商品价格。从宏观经济而言,这两者都是再给经济降温,对GDP和实际就业等指标呈现负面影响。

  政府已经看到这一点,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率先下调经济增长预期,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预期GDP增长率也被调低。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这是值得付出的代价。相对经济增速,通胀形势的恶化和持续负利率环境明显更值得忧虑。欧美发达国家3%的GDP增长率已经属于很高,高通胀炙烤之下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思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调控还不到位

  《投资者报》此前曾发文指出中国货币扩张速度长期大幅超越GDP增速,近年来平均超过20%。信贷扩张使金融体系盈利丰厚,一面刺激经济增长,另外一面也在推高消费物价和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当房地产价格被政府强行抑制,流动性外溢,必然造成通胀进一步上行。

  中国历史经验表明,这种高增长和高通胀引发的经济过热往往不得不以“硬着陆”收场。央行在通胀尚未如脱缰野马奔行之际,连续释放紧缩信号,有利于抑制投资和投机冲动,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是明智之举。

  同样,发改委提高成品油价格,正确反映成品油企业原油成本上涨的现实也利大于弊。政府可以像2008年一样,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让石化企业亏损或者降低收益供应成品油。即使不考虑可能出现的“油荒”,低油价也将加剧社会不公和全球经济不平衡。

  提高成品油价格,政府依然可以使用增量税收来补贴城市公交、农村公路运输、农业生产等弱势群体的能源消费。而且高油价对节能减排的积极作用比口头宣教要有用得多,新能源开发也将因此受益。

  尽管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纠正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失衡,但这些调控依然很不到位,政府仍需努力。本届政府多次提出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消费增长,而不再是倚重出口和投资拉动,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然而现实情况却截然相反,遇到危机即施以大力刺激措施,投资狂飙,药效短且见效快。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经济周期被人为拉平,不能承受稍大幅度的波动,仅仅依靠外部世界来实现再平衡,中国经济的弹性正在失去。

  我们通常谈到马克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论述,其最终结果是经济危机。以美国经济为例,其之所以历经多次危机而保持活力,在于周期性的波动将衰弱的、不符时代要求的经济形式淘汰出局,强者更强,优胜劣汰,并为“新经济”腾出增长空间,使社会持续保持创新和研发动力。

  危机摧枯拉朽,促使人们思考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出“新经济”。危机使企业和个人有忧患意识,无论房利美、房地美,再大也可能随时破产,他们需要审慎抉择。危机让通用电气、宝洁基业长青,让Google、Facebook不断涌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古人对此的训诫早已有之,希望政府能够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纾困。

  市场竞争和收入分配是根本问题

  可持续增长目标迟迟未能实现,根本问题在于市场竞争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货币政策和油价市场化进程。众所周知,银行和石化行业属于国有垄断行业,进入门槛极高,也因此可以左右政策,获得超额暴利。

  事实上他们也是中国最赚钱的行业,3月29日发布的《2010银监会年报》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三大石油巨头合计狂赚2650亿元,同比增长35.7%,工商银行日进4亿元、中国石油日进3亿元。

  垄断国企能在中国市场攫取超额利润,与市场准入和政府定价密不可分。中国人存款获得更低的利息,贷款获得更高的利息,为汽油支付比美国人还高的价格,由此产生的巨额利润却没有惠及公众。

  企业留存了大部分利润用于扩张,分红也没有进入民生支出体系,这本身就限制了公众消费的增长,央行调查社会消费意愿降至近年来最低值不足为奇。垄断行业员工获得高收入自肥,本身又加剧了全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

  国有企业为全民财富,即使国家不放弃控制权,至少也应该提高这些企业的分红比例,将红利惠及全民,用于消费。

  国企多分配一块钱给大众,就多一块消费,少一块投资。关键看政府是否有决心,在加息和涨价的同时,让整个社会负担经济刺激计划成本的同时,让民众公平的分享其收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