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芬奇奥斯卡的“无冕之王”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电影,导演,大卫·芬奇,奥斯卡
  • 发布时间:2011-04-21 16:32
  有一种电影叫大卫芬奇,有一种范儿叫大卫芬奇。光影是他的画笔,阴暗是他的颜料,而电影,则是他灵魂的映刻。他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导演。但绝对是我所知道导演当中,质量最高的导演了。虽然作品不多。但是绝对没有烂片。甚至几乎全部都是好片。《七宗罪》,《战栗空间》,《搏击俱乐部》,《社交网络》,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深刻着他内在独有的思想和对社会现状的看法。他准确地把握好莱坞的模式却没有让故事落入俗套,他导演下的每一部作品一针见血,让人惊叹,敬佩,深思,折服……

  他一直记得在年少时喜欢花整天的时间画画,对雕塑、摄影和用录音机录音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大约七岁时,有一天,他看到电影《神枪手与智多星》的后期制作,他觉得那是份很酷的工作,然后从那个时候开始,小小年纪的他开始做起了导演梦,父母宠爱地给他买了一部8毫米摄影机,作为他八周岁的生日礼物,那之后他开始拍摄自己的作品了。一个小孩眼中的世界。

  他出生在美国的丹佛市,在一九六二年,美国电影蓬勃发展。他小时候绝大多数的闲暇时光就是在电影院里度过的。日子就在一卷一卷的胶片中流逝。他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电影已经流入到血液里,成为了一种宗教。然后自然而然的,宗教慢慢地结痂,变成了一种宿命。

  高中毕业的他,并没有像斯皮尔伯格他们那样申请上南加州大学,而是直接找到了一份电影公司里的学徒工作,从零开始向电影导演迈步,虽然前方看不到目标的彼岸,但他深知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年轻可以失败,可以从零开始,年轻有无限种成功的可能。

  有的人天生就适合从事某一项行业,他无疑是为电影而生的。因为他的天赋加上勤奋,他的电影才华被乔治·卢卡斯创办的工业光魔公司相中,这家公司在电影特效领域为执牛耳者,不仅是起步很早,成就也非常高。

  一九八三年,刚过二十岁的他就参与了《星球大战第六集:武士复仇》的特效制作,使他在业内也开始小有名气了。

  他的终极目标是当导演,虽然此时一直混迹于特效领域是可以衣食无忧,在他从事了几年电影工作之后更加明确了,当导演是他的理想。但现实也是残酷的,没有人会相信这个学徒出身的毛头小伙,他甚至连正规的电影教育都没有受过,就算他对电影了解很深,但谁又能保证他一定是个好导演呢?

  于是,不甘示弱的他为了证明自己的导演才华开始投身于广告行业,和几位朋友成立一家小型电影公司,专门为各大世界品牌拍摄广告,这是当导演的最快途径。于是乎他很快当上了广告导演。苦尽甘来会有时,在拍摄了无数的广告和MV之后,终于有人发现了他的导演才华,20世纪福克斯公司在1991年正式聘请他执导科幻惊悚电影《异形3》。《异形3》虽不是心头所好,但为了获得导演电影的机会,委曲求全还是必要的。筹备了3年后,低成本的《七宗罪》开始上马,电影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拍摄完成了,但没有想到,居然获得了难以想象的成功,影片不仅在北美地区大卖,更是在全球拿下3.27亿美元的巨额票房!他成为了世界一流导演,这部探讨人性内心黑暗面的犯罪电影,成为同类型题材中罕有的经典。

  《七宗罪》对黑暗的渲染,强劲有力的影像手法,张弛有道的节奏把握,让这个一条道走到“黑”的异端导演扬名世界,也让他戴上了一个黑色的标签,也可以说是风格。一个被大众定位的人是很难洗白的,不管你自己觉得有多无辜。再后来有了《心理游戏》、《搏击俱乐部》、《战栗空间》、《十二宫》以及最新作品《本杰明·巴顿奇事》。而《本杰明·巴顿奇事》又将他置身于事业的巅峰,这是商业上非常成功的作品,票房大赚,也赚来多达十三项的奥斯卡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导演、最佳摄影在内的重头奖项,但最后却是铩羽而归。

  这一次的《社交网络》,他非常讨巧,Facebook、亿万富翁、人性挖掘、社会批判,每一个都指向奥斯卡所需要的内容。票房虽是大卖,可是最后《国王的演讲》却后来者居上,他再一次与小金人失之交臂。奥斯卡的那一夜,不知他是否心碎,会躲在房间里,暗无灯光,他一个人酗酒或者流泪。

  但在影迷的心目中,他是独一无二的。尽管他的电影只有八部,但他是巅峰级大师级的。

  他是位处女座导演,挑剔而完美主义,独具个性的黑色风格弥漫在他的电影中。而他的世界里不是哥特,而是悬疑——紧紧抓住观众心理的紧张悬幻。

  他说,在电影里,他常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邪念。他非常擅长电影派拉蒙,几乎每一部由芬奇执导的电影,都和犯罪沾那么一点边。他喜欢玩类型片,以犯罪为花边,掺入他个人的观点,在他的大多数电影里有一种“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对于“上帝已死”之后的个人信仰依托。

  在他的影片里充满了大卫·芬奇惯常的阴郁、忧沉、哀伤的基调,并且通过灯光的布置和摄影技术的运用营造这种低沉的氛围。他很少使用自然光,大量的使用人造灯光以制造配合影片基调的光影效果。“这样做是为了让观众能拥有和主演拍戏时一样的心情和感受,一种不安定的情愫或者说有些偏执狂的意味。”芬奇说到。而他电影里的英雄,在影片结束时都会经历一些因为命运改变而带来的精神创伤。

  他喜欢这种黑色的伤痕,他曾非常明确地表示,他不认为电影就只扮演取悦观众,娱乐大众的角色。他的兴趣在于伤痕电影。他说的“伤痕”,包括演员演后的那种感受,也包括观众在看后心里所留下的那种淡淡的哀伤。他说:“你能有一种不同寻常的视觉,这是最重要的。”

  在好莱坞的地盘,他显得很另类,虽玩类型片,却玩得不着边际,充满了黑暗和绝望,像《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因此可以想象,那些大明星在拍他的电影时一定倍受折磨,甚至会像被希区柯克虐待一样惨不忍睹。但仍然有那么多大明星愿意拍他的电影,对他依然言听计从。

  使用大牌明星,是他电影的特色之一。主要也是那些大牌都愿意加入他的电影,他是个有思想的导演,并且有票房的保证。象朱迪.福斯特,迈克尔·道格拉斯,小罗伯特·唐尼,布拉德·皮特,西格妮·韦弗,爱德华·诺顿,福里斯特·惠特克,摩根·弗里曼等等,尤其是布拉德·皮特,已经拍了三部了。他从来不刻意娇宠那位明星,明星即使非常大牌,在他眼中,也就是一个“活道具”而已,一切都要为了剧情和场景服务。就这样,大卫·芬奇用自己的才华吸引着大牌明星,大牌明星又常常成为票房的重要因素,相宜得彰。于是,在一次次“虐待”演员之后,芬奇也一步步迈向成功。

  在好莱坞,他有一块私人宝地——他的工作室,超过一千平米,被他布置得如同一座堡垒般严整,内部宽大广阔,一如芬奇的天赋和想象力。而在他的好莱坞办公室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油画。这是一幅上世纪70年代风格的抽象派风景,由海浪、沙滩、天空以及一堆不规则的文字组成,让人很难理解这幅画的含义。这似乎暗示着拥有这幅画的主人,有着某种原则的尖锐、批判和冷静。

  生活中的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跟看过他电影对他的想象完全不同。他看上去毫无幽默感,也没有愤世嫉俗的影子。他会字斟句酌地告诉你他的想法,语言简练而缜密。然而在电影世界里,他又是一个我行我素完美主义到极致的人。厌倦社会规则,他的爱好就是打破规则。

  他的父亲是美国著名杂志《生活》的记者,母亲是一位精神科护士,他还有两个姐姐。他常常抽时间去看望自己的父母或者姐姐们,哪怕工作再忙。

  每次他有自己的电影上映,常常会发现一个头戴鸭舌帽,留着花白胡子的中年男子的身影,他压低帽檐,偷偷地买一张票,蹑手蹑脚地溜进电影院。他的注意力不在电影上,而是会好奇地注意着观众们发出的咒骂声或是赞叹声,他就是大卫·芬奇。

  他喜欢玩失踪,居无定所也没关系,在拍完一部电影之后,他会找个地方藏起来,谋划他的下一部作品。下一部打上了大卫芬奇式标签的电影。

  后记:

  他是一个难以归类的电影工作者。说他是异数,他发迹于商业广告;说他是泛泛,他每一部电影都展示出了一种全新的视听技术;说他是无冕之王,或许还不算“太超越”。因为,他自己说过,“我拍电影,并不是为了那些金光闪闪的奖杯。拍电影,只是我热爱电影。”

  其实他还是在意小金人的。因为每一位导演的终极目标都希望亲口吻一下自己的小金人。可是真的为他扼腕惋惜,每次提名每次铩羽而归。他总是呕心沥血地去拍出一部连资深影评人都认为是十年才出一部的满分佳作,奥斯卡的评委却不领情,把它活生生给糟蹋了。幸好影迷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真正伟大的电影,无论获奖与否,影迷心中都有一座沉淀的感激,献给那些遵从内心、坚持自我的电影艺人们。向大师大卫芬奇致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