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好的艺术献给观众 一代相声大师侯宝林故居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艺术,相声,侯宝林,故居
  • 发布时间:2011-04-21 17:06
  他是舞台上光彩夺目的大师,他是舞台下不苟言笑的父亲,他曾在天桥卖过艺,他也曾是中南海的座上宾。他就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在以前文化还比较匮乏的年代,先生的相声艺术鼓舞了几代人。2007年11月27日,位于北京东四头条19号院的侯宝林先生故居正式对外开放了,喜爱侯先生的相声迷们,也在这里再一次感受到了他的音容笑貌。

  从东四南大街,一路向北,过了东四路口,就进入了东四北大街。东四路口东北方向的这些胡同都是以“条”命名的,它们居然从“头条”一直排到了“十四条”。在东四头条,著名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的故居就在于此。从1987年到1993年,侯宝林先生就是在这条胡同里度过了他最后6年的时光,他把这里当作是“书斋”,不少经典段子都诞生于此。

  故居已非原貌

  东四头条19号院,这座两层小楼静立在一排瓦房中间,小院占地不大,在胡同中并不起眼。灰色的院墙上白底金字书写着“侯宝林故居”几个大字,这是侯宝林生前好友、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题写的。故居的院门是一扇防盗门,经过翻修,灰墙红窗依旧,但整个院落呈现的是一座现代建筑格局。

  街坊们说,这里“百十来平方,南房北房都有。”其实在东四头条19号之前,侯先生还曾经在广播局宿舍、什刹海等多个地方居住过,但都是租住,只有这里是侯宝林先生花了多年积蓄买下来的。1993年老先生辞世后,房子塌了一部分,家人便把老房子翻盖成了水泥房,但是一直没有人来住,空了十多年。经东城区文联和东四街道共同努力,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将这个小院改成故居。

  走进故居

  近前见大门敞开着,就直接走进故居,迈入大门先经过一段约6米长的狭窄过道,过道两侧挂满了侯先生的照片。走过过道进入第二道门是一间由过去的院落改建成的客厅,靠墙摆了十几把椅子,墙上挂着几十幅侯先生各个时期的照片,有同国家领导人接见时的合影,有同会见友人的合影,有演出的剧照,也有同家人的合影。

  北屋被分割成两间卧室,安放着侯宝林的铜像,侯先生的铜雕像栩栩如生,格外引人注目。侯宝林依旧是人们所熟知的神态,长脸、细目、下颌微微抬起,身着长衫手握折扇搭腿坐在八仙桌旁似与老友高谈阔论,谈笑风生。屋内仿古家具上码着各式瓷器摆件,桌上笔墨纸砚犹在。书桌、太师椅、扇子、大褂、醒木生前的用具码放的井然有序。整个屋子简单清白,一如故主之为人。屋子里最显眼的当属侯宝林大师生前的近40张老照片——从12岁天桥学艺到后来的全家福。

  故人生活俭朴

  走出院门,刚好遇到57岁的东四头条居民温淑丽阿姨指着这座古朴的院子,向前来询问的年轻人讲解。原来温阿姨与侯先生做过邻居。“老爷子一点儿架子没有,见面有说有笑。”温阿姨说。由于和侯大爷的闺女侯珍年龄相仿,侯大爷对温阿姨就像对自己闺女似的。“他平时生活俭朴,时常提醒身边的人不要忘记过去的苦日子。”

  侯先生的另一位邻居——现年75岁的毕敏兰说,阳光好时,侯老爷子常在院门口翻腾两个老木匣子,里面装着旧棉花套子、演出道具什么的,都舍不得扔。“印象中老爷子不怎么在外面吃饭,从不挑食,喜欢吃炸酱面,平时和大徒弟几个人来一斤切面、炸点酱就对付了。”

  教子轶事

  侯宝林虽然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门下弟子也都个个是家喻户晓,称得上名师高徒,但他却并不希望两个孩子过早的从事相声。他常常说:“相声是一门综合艺术,不是消愁解闷耍贫嘴,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多种知识,是干不好这一行的。”因此,尽管两个儿子小时候在相声表演上都很有才能,侯宝林却极力反对儿子们说相声。

  侯耀文干上说相声这个行当,那是费了一番周折。耀文8岁就迷上相声艺术,父亲反对学,他就偷偷地学,一招一式已开始有点侯门相声的味道。耀文读初中时,铁路文工团向社会公开招考相声演员,他被一个同学拉去应考,结果被主考官一眼看中,但这时候,侯耀文却感到为难了,要知道,他是背着父亲去应考的,因此,当主考人员打算录取他时,他支支吾吾地说:“我……我爸爸不同意我当演员。”

  “你父亲是谁?”

  “侯宝林。”

  一听站在眼前的是相声大师的儿子,主考老师才恍然大语。随后,铁路文工团便派人上侯家,不知费了多少口舌,侯宝林还是一个劲地摆手,坚持说:“相声从街头撂地摊,到现在登了大雅之堂,它不再是生活的小丑,生活的调料,而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所以,要求相声演员应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要有相当的文化水平,耀文初中还没毕业,不适宜当演员。”

  “我们负责给他补习文化”来人说,耀文也赶忙表示,“爸爸,我先当好学生,然后再当演员,”话说到这个地步,侯宝林才同意了耀文的要求。

  “不能在台上胡说八道”。侯耀文成了专业相声演员后,侯宝林对他的要求更严格了,思想品德上一丝不苟,艺术上精益求精,从不马虎了事。一次,耀文从外地演出归来,把一家刊物给他拍的“相声表演脸谱剧照”得意地拿给父亲看,谁知侯宝林看了十分生气:“瞧你这些照片中,哪一个有点儿人样!还在杂志上刊登,都不嫌脸红?一个演员要认真严肃从艺,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

  有一次侯耀文出演《关公战秦琼》,台下反应冷淡。他心中很不自在,便一个劲儿地琢磨着往这个段子中加点“佐料什么的”,他将这想法说与父亲,想不到侯宝袜一脸的严肃,毫不含糊他说:“即使没人乐,演员也不能在台上胡说八道。”《关公战秦琼》是侯宝林的拿手戏。解放初,侯宝林应邀到中南海为中央首长说相声,有一次毛主席听完《关公战秦琼》后特别兴奋,特意提出下次要让他再演。现在,为了让儿子把握好这出相声的艺术精华,侯宝林当场让耀文将《关公战秦谅》说了一遍,然后一一加以点拨,侯派艺术如何流传下来,由此可以略知一二了。

  泪水中的笑声

  侯宝林对相声和相声工作者的这份尊重,是与自己他的经历分不开的。相声《关公战秦琼》中描述的场景,其实也就是侯宝林亲身的写照。凄惨的童年教会他什么是自尊。当年12岁的侯宝林跟随着师父,白天在天桥三角市场卖艺,晚上他还要背着残疾的师兄到妓院卖唱,换几个小钱。每当脑海中出现嫖客和娼女的嬉笑,甚至是蔑笑的画面,侯宝林就觉得那不是在卖艺,那是在出卖自尊。因此,就在他步入相声生涯之后,时时不忘,处处维护的就是自尊。

  侯宝林先生晚年时期接受采访时说“说了一辈子相声,我最需要的就是一点尊严,一点做人的尊严,一点艺术的尊严。”为了这份尊严,侯先生有时候的举动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侯先生这辈子最反感,最讨厌,最不爱听的,就是别人当他的面叫他:侯宝林儿,也就是这个“林”字做了儿化韵的处理。他说,这不是亲昵,这是轻蔑。在旧社会,人们要去看演出的时候,常常会说:走,看玩意儿去!侯先生说:“什么是玩意儿啊?艺人是玩意儿呢还是我们说的那相声是玩意儿?”

  在301医院,侯宝林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时光,1992年11月,徒弟们来给侯宝林过他74岁生日,这个一辈子都笑着对人的老人,落泪了:“我都七十多岁了,我的一生都是我的听众和观众,这些衣食父母养育的我。我笑着向他们道别,但是,讲这个话的时候,心里是很难过的。因为我做的事情太少了,希望能够多做一点。我是一生喜欢研究的人,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很多话没有给后人留下,关于这一点,我感到很内疚。”1993年2月4日,一代相声大师溘然长逝。但是,他带给我们的那些笑声,那些浸泡着泪水的笑声,永远也不会散去。

  侯宝林难倒华罗庚

  “侯宝林难倒了华罗庚!”这是20世纪70年代风行于北京的民间传说。

  侯宝林问华罗庚:“二加三在什么情况下等于四?”

  华罗庚沉默了。

  侯宝林强调说:“请注意,我问的是在什么情况下!”

  华罗庚仍然解释不出。

  侯宝林笑了:“在数学家喝醉了的情况下呀!”

  华罗庚放声大笑了。他沉默了半晌,也想难为一下这个聪明的朋友。他说:“我腿脚不好,请你帮我出去买一瓶橘子汁咱俩喝,顺便再捎一包炒米花来,我好喂鱼。给你,这是四角四分钱。”

  四角四分钱,侯宝林知道这只是一瓶橘子汁钱。炒米花怎么办呢?当然不能自己代垫,这大概是数学家想考我!于是,他想起了四舍五入,一两一两,分十次零打,每次节省四分钱,结果橘子汁也买了,炒米花也带了回来。华罗庚非常高兴,拍着他肩膀说:“当初你要是学数学,也是好样的!”

  篇幅有限,侯宝林的故事今天就跟您聊到这里了,天气慢慢暖和了,得空闲的时候您不妨可以到这里走走看看,感受一下艺术大师的真实生活。

  侯宝林故居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四头条19号。故居每天上午9点到11点,下午2点到4点开放,星期一闭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