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教育为何纳入中高考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8-05 09:22
新疆“7·5”事件和去年的西藏“3·14”事件,使不少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生活在身边的少数民族同胞,我们了解多少?
思考的结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相同的: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还需加深。
7月16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印发《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以下简称《纪要》)。《纪要》透露,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为地方课程的重要专项教育。
作为具体措施,今后,小学要在三、四年级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五、六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程,初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普通高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理论常识》课程,中等职业学校要开设《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课程。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根据《纪要》,我国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
民族教育的话题闯入公众视野,突然但并不突兀。
新教材9月份全国使用
“去年的拉萨‘3·14’事件后,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就发了一个文件,中心思想就是要求平等对待各民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金炳镐告诉《望东方周刊》。
金炳镐在中央民族大学执教30余年,是全国民族院校首位国家级教学名师,也是《纪要》所说《中华大家庭》等新教材的教育部审查委员之一。
他说,根据当时的形势,中宣部和国家民委很快开始起草文件,也就是后来11月发布的《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到今年2月,《人民日报》又全文发表,以示强调。
2008年12月9日,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办公厅又印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这项通知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保证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学年要保证10~12个学时,高中阶段,普通高中每学年保证8~10个学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学年保证12~14个学时。
“通知下发的同时,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就开始编写教材了。”金炳镐透露,目前教材已经编写完成,并已经过两次审查,“很快就可以开印了,9月份全国都可以用这套教材”。
这套教材即为前面提及的《中华大家庭》等5本。
这5本书各有侧重:
供小学三四年级使用的《中华大家庭》,是使学生初步了解56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小学五六年级所用的《民族常识》,进一步讲述56个民族的地域分布及居住特点,各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著名人物等,以使学生形成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必要性的基本认识;
初中的《民族政策常识》,是使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及“制定这些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至高中阶段,《民族理论常识》则需要讲解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让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并在了解世界各国多民族国家进退兴衰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供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与前者多有相同,但更为强调“在职业生涯和交往中具备较强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
“7·5”事件进入教参
“这套教材比较简练,形式活泼。”金炳镐介绍,以前有各种各样同类教材,但是开本都比较小,一般是32开本,而新教材是24开本,“也不像以前那样文字搞得满满的,新教材图片比较多”。
在形式上,新教材更重视“探索与体验”,“栏目比较多,在介绍了相关的民族知识后,还有展示、材料分析,甚至讨论会和影视欣赏等。按篇幅来讲,正文的内容只占五分之一,比较适合中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更为重要的一点,金炳镐说,教育部和国家民委以指导纲要的形式,规范了教材的内容和课时,“这次由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组织统一编写教材,而且需经过教育部的审查,而以前各个地方都有教材,各个出版社都可以编写。”
金炳镐透露,新教材只有人民出版社、红旗出版社等4家出版社可以出版,每家出一种。“民族教育无小事,这种统一的做法可以使质量提高一个层次。”
新疆“7·5”事件和西藏“3·14”事件这样的案例,是否被纳入到新教材中?金炳镐说,教材需要更有稳定性,因此具体的案例没有收入。
“教材以正面教育为主,包括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差距也没有太渲染。”金炳镐说,在他本人参与编写的教学参考资料中,“7·5”事件这样的案例也被纳入,“比如维族夫妇保护了多名汉族群众,这样的故事就放进去了。”
“教参中还提到了少数民族为国家做了很大贡献,但少数民族地区仍比较落后,让汉族群众了解,这些地区是需要帮助的。同时教参也提到了国外的一些教训,如苏联解体的民族因素,还有科索沃和非洲的失败案例。”金炳镐说,“总之是希望各族学生知道,汉族和少数民族是互相离不开的。”
1986年教材首次明确55个少数民族
金炳镐评价说,《纪要》的发布是一件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事情”。
这是60年历史演进的结果。本刊记者检索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同历史阶段出版的中小学相关教材,历史的细节在其中一一展现。
民族问题成为专门的一章,出现在1957年版初中课本《政治常识》上。该书的一个章节强调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一个平等的民族大家庭。在4000余字的篇幅中,多次提到了各族人民在反抗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过程中的杰出贡献。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民族压迫的时代结束了,民族平等的时代开始了。”这是此章节的主题。
与那个时代相呼应,书中还提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大改造,并指出,大改造的进度和方式,“应当由各族人民和自己的公众领袖充分商量,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1959年3月,西藏平叛。当年9月版的初中政治常识(代用教材)三年级课本提醒学生,“帝国主义者仍旧在处心积虑,妄想分离我国各民族,借以达到他们的重新奴役我国各民族的目的。”文章呼吁团结一致,并称,汉族“有特别的义务去帮助各兄弟民族的发展”。
1960年,“大跃进”如火如荼。在那一年出版的中学政治常识(试选教材)第一册中,所有关于民族问题的章节全部消失。“文革”期间,民族教育普及工作也被淹没在了各种运动之中。
本刊记者发现,在1979年之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所有教科书中,没有一本具体举出我国到底有多少少数民族。直到1979年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课本(试用本)政治第三册,才第一次提到了我国有54个少数民族。
1986年6月版的高中实验课本《政治常识》,修正了之前54个少数民族的说法,由国务院定下的55个少数民族的提法,在政治教科书中首次出现,并沿用至今。该书还第一次引入了外国多民族国家的例子---通过美国的事例说明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应力避流于形式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89年后,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教育。”金炳镐说,这不仅指狭义的教育,而且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也包括民族教育。
“此后对于民族教育更加重视。到了90年代后,虽然没有正式文件,但不少地方已经在中小学开设了一些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金炳镐亲自参与了这类教材的编写,“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我都编过,至少湖北用过的那个教材,一次就印了90万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类教材中,对民族教育的重视也有体现。1991年版的《新中国的光辉历程》读本中,除了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近百年来各民族抵抗压迫和入侵的深厚友谊之外,还重点讲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事业的杰出成就。
读本还强调了团结少数民族人士的政策,让他们参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发出自己的声音,倾听他们的治国建议。
在此后几年出版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各民族人民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等是常见的表述。1962年4月周恩来在云南西双版纳和傣族群众欢度泼水节的照片,多次被使用。
至1996年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年级课本中,突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的所有民族的总称”,“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在课后阅读中,还介绍了“波黑民族纷争悲剧”。
2000年以后的教材,形式更加丰富,语态也更加人性化。
2004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中写道“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共同浇灌民族之花”,并引用了江泽民的题词“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而应试教育对于民族团结教育却有影响。江苏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中部政治课教师杨亚军告诉《望东方周刊》:“江苏的中学,政治课文科五本教材,理科三本教材,里边也讲到民族区域自治、坚持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但是比较粗浅,尤其理科生,更是一带而过。”
甘肃天水第五中学初中部的一位姓姚的政治课老师对本刊说,初中政治教材中涉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不多,初三课本中有一小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总体上还得围绕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无法脱离教学大纲和学校的教学计划。”
《纪要》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中、高考,并规定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这有助于民族团结教育被更切实地重视。
金炳镐认为15%的权重并不算高,因为“民族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事”。
“这次说明国家下了决心。”金炳镐建议,在高校也同样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可以把相关内容穿插到大学公共课当中。”
河北省高碑店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王彦明,从事中学历史教育26年。他的体会是,在教材编写中,应注重历史事件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应挖掘出前因后果,并且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与现实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深刻的原因,而不是泛泛地、孤立地背诵。”
“在开展民族团结方面的教育时应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切不可只是高唱赞歌,流于形式。”王彦明说。■
……
思考的结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相同的: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还需加深。
7月16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印发《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以下简称《纪要》)。《纪要》透露,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为地方课程的重要专项教育。
作为具体措施,今后,小学要在三、四年级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五、六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程,初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普通高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理论常识》课程,中等职业学校要开设《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课程。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根据《纪要》,我国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
民族教育的话题闯入公众视野,突然但并不突兀。
新教材9月份全国使用
“去年的拉萨‘3·14’事件后,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就发了一个文件,中心思想就是要求平等对待各民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金炳镐告诉《望东方周刊》。
金炳镐在中央民族大学执教30余年,是全国民族院校首位国家级教学名师,也是《纪要》所说《中华大家庭》等新教材的教育部审查委员之一。
他说,根据当时的形势,中宣部和国家民委很快开始起草文件,也就是后来11月发布的《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到今年2月,《人民日报》又全文发表,以示强调。
2008年12月9日,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办公厅又印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这项通知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保证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学年要保证10~12个学时,高中阶段,普通高中每学年保证8~10个学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学年保证12~14个学时。
“通知下发的同时,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就开始编写教材了。”金炳镐透露,目前教材已经编写完成,并已经过两次审查,“很快就可以开印了,9月份全国都可以用这套教材”。
这套教材即为前面提及的《中华大家庭》等5本。
这5本书各有侧重:
供小学三四年级使用的《中华大家庭》,是使学生初步了解56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小学五六年级所用的《民族常识》,进一步讲述56个民族的地域分布及居住特点,各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著名人物等,以使学生形成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必要性的基本认识;
初中的《民族政策常识》,是使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及“制定这些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至高中阶段,《民族理论常识》则需要讲解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让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并在了解世界各国多民族国家进退兴衰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供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与前者多有相同,但更为强调“在职业生涯和交往中具备较强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
“7·5”事件进入教参
“这套教材比较简练,形式活泼。”金炳镐介绍,以前有各种各样同类教材,但是开本都比较小,一般是32开本,而新教材是24开本,“也不像以前那样文字搞得满满的,新教材图片比较多”。
在形式上,新教材更重视“探索与体验”,“栏目比较多,在介绍了相关的民族知识后,还有展示、材料分析,甚至讨论会和影视欣赏等。按篇幅来讲,正文的内容只占五分之一,比较适合中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更为重要的一点,金炳镐说,教育部和国家民委以指导纲要的形式,规范了教材的内容和课时,“这次由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组织统一编写教材,而且需经过教育部的审查,而以前各个地方都有教材,各个出版社都可以编写。”
金炳镐透露,新教材只有人民出版社、红旗出版社等4家出版社可以出版,每家出一种。“民族教育无小事,这种统一的做法可以使质量提高一个层次。”
新疆“7·5”事件和西藏“3·14”事件这样的案例,是否被纳入到新教材中?金炳镐说,教材需要更有稳定性,因此具体的案例没有收入。
“教材以正面教育为主,包括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差距也没有太渲染。”金炳镐说,在他本人参与编写的教学参考资料中,“7·5”事件这样的案例也被纳入,“比如维族夫妇保护了多名汉族群众,这样的故事就放进去了。”
“教参中还提到了少数民族为国家做了很大贡献,但少数民族地区仍比较落后,让汉族群众了解,这些地区是需要帮助的。同时教参也提到了国外的一些教训,如苏联解体的民族因素,还有科索沃和非洲的失败案例。”金炳镐说,“总之是希望各族学生知道,汉族和少数民族是互相离不开的。”
1986年教材首次明确55个少数民族
金炳镐评价说,《纪要》的发布是一件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事情”。
这是60年历史演进的结果。本刊记者检索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同历史阶段出版的中小学相关教材,历史的细节在其中一一展现。
民族问题成为专门的一章,出现在1957年版初中课本《政治常识》上。该书的一个章节强调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一个平等的民族大家庭。在4000余字的篇幅中,多次提到了各族人民在反抗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过程中的杰出贡献。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民族压迫的时代结束了,民族平等的时代开始了。”这是此章节的主题。
与那个时代相呼应,书中还提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大改造,并指出,大改造的进度和方式,“应当由各族人民和自己的公众领袖充分商量,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1959年3月,西藏平叛。当年9月版的初中政治常识(代用教材)三年级课本提醒学生,“帝国主义者仍旧在处心积虑,妄想分离我国各民族,借以达到他们的重新奴役我国各民族的目的。”文章呼吁团结一致,并称,汉族“有特别的义务去帮助各兄弟民族的发展”。
1960年,“大跃进”如火如荼。在那一年出版的中学政治常识(试选教材)第一册中,所有关于民族问题的章节全部消失。“文革”期间,民族教育普及工作也被淹没在了各种运动之中。
本刊记者发现,在1979年之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所有教科书中,没有一本具体举出我国到底有多少少数民族。直到1979年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课本(试用本)政治第三册,才第一次提到了我国有54个少数民族。
1986年6月版的高中实验课本《政治常识》,修正了之前54个少数民族的说法,由国务院定下的55个少数民族的提法,在政治教科书中首次出现,并沿用至今。该书还第一次引入了外国多民族国家的例子---通过美国的事例说明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应力避流于形式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89年后,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教育。”金炳镐说,这不仅指狭义的教育,而且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也包括民族教育。
“此后对于民族教育更加重视。到了90年代后,虽然没有正式文件,但不少地方已经在中小学开设了一些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金炳镐亲自参与了这类教材的编写,“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我都编过,至少湖北用过的那个教材,一次就印了90万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类教材中,对民族教育的重视也有体现。1991年版的《新中国的光辉历程》读本中,除了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近百年来各民族抵抗压迫和入侵的深厚友谊之外,还重点讲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事业的杰出成就。
读本还强调了团结少数民族人士的政策,让他们参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发出自己的声音,倾听他们的治国建议。
在此后几年出版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各民族人民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等是常见的表述。1962年4月周恩来在云南西双版纳和傣族群众欢度泼水节的照片,多次被使用。
至1996年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年级课本中,突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的所有民族的总称”,“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在课后阅读中,还介绍了“波黑民族纷争悲剧”。
2000年以后的教材,形式更加丰富,语态也更加人性化。
2004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中写道“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共同浇灌民族之花”,并引用了江泽民的题词“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而应试教育对于民族团结教育却有影响。江苏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中部政治课教师杨亚军告诉《望东方周刊》:“江苏的中学,政治课文科五本教材,理科三本教材,里边也讲到民族区域自治、坚持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但是比较粗浅,尤其理科生,更是一带而过。”
甘肃天水第五中学初中部的一位姓姚的政治课老师对本刊说,初中政治教材中涉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不多,初三课本中有一小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总体上还得围绕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无法脱离教学大纲和学校的教学计划。”
《纪要》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中、高考,并规定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这有助于民族团结教育被更切实地重视。
金炳镐认为15%的权重并不算高,因为“民族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事”。
“这次说明国家下了决心。”金炳镐建议,在高校也同样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可以把相关内容穿插到大学公共课当中。”
河北省高碑店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王彦明,从事中学历史教育26年。他的体会是,在教材编写中,应注重历史事件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应挖掘出前因后果,并且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与现实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深刻的原因,而不是泛泛地、孤立地背诵。”
“在开展民族团结方面的教育时应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切不可只是高唱赞歌,流于形式。”王彦明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