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减税:积极财政转向刺激消费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减税,财政,刺激,消费
  • 发布时间:2011-05-03 12:44
  随着个税即将调整,社会各阶层对进一步减税的期盼骤然升温,也由此点燃了中国或许将进入减税时代的遐想。

  自200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结构性减税以来,今年是结构性减税的第3个年头。但从宏观税负(各项税收/GDP)来看,过去3年分别为17.27%、17.48%、18.39%,其逐年攀升的趋势并没有变化。

  现在议论多年的个税调整终于破冰,这会否成为中国进入减税时代的撬杆呢?

  对此,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的财税专家普遍对此存有疑虑。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教授安体富表示,现在的减税力度明显不够,“虽然减税提了几年,但总的税收仍然在以超过GDP的增速高速增长。”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北京市政协财经委副主任刘桓告诉记者,从税收趋势上看,增长还会延续下去。他认为,结构性减税其实是有增有减,是增大还是减大,关键看支出需求。

  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张群群则告诉记者,真正降低税费很难,“十二五期间财税方面都没有实质性的大动作。”

  早在2009年4月,《投资者报》就曾呼吁“拉动消费全面减税是更好的选择”;现在看来,为了调整经济结构,实施结构性减税也未尝不可。结构性减税尽管有增有减,但落脚点一定要放在“减”上。仅止于个税调整的“毛毛雨”,力度远远不够,只有总体税负水平的降低,才能够真正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减税雷声大雨点小

  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之一,结构性减税在2008年底开始提出。

  此后的2010年、2011年,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财政部门的年度工作安排,无一不把“结构性减税”大旗高高举起。但究竟减税多少呢?

  财政部的统计数字是,在提高出口退税、减征汽车以及房产交易部分税种,以及取消100项行政事业收费等,2009年各项结构性减税措施为企业和居民减轻负担5000亿元左右。至于2010年的此项数据,相关部门则语焉不详。

  反观这些年的各项税收收入,则完全是在大踏步前进,即使是在实施结构性减税的最近3年,税收收入增速也完全是超过GDP增速的。

  来自财税部门的统计显示,2010年各项税收(不含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7.32万亿元,增幅为22.98%;而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83%(均为考虑价格变动因素)。

  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曾被视为是结构性减税的重大举措之一。2009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企业新增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增值税税金准予在计算销项税额时予以抵扣。

  但在安体富看来,这个转型完全不能算是彻底的,“现在看,我们的增值税顶多只能算是1/4消费型。”他认为,机器设备在企业固定资产中,只占1/4的比例,厂房、土建等占比更大,但购建这些并不能抵扣增值税销项。

  张群群坦言,政府的支出规模和职能格局明摆着,无论怎样结构性减税,税收总量是不会减少的,因为财政首要考虑的还是收支平衡问题。

  宏观税负只升不降

  减税的本质当然不是税收总量的减少,毕竟经济发展会导致税基不断扩大;结构性减税的“减”,更重要的是应该在实际税负水平上有所下降。

  刘桓介绍,一国宏观税负水平,国际上通常采用各项税收与GDP之比来衡量。

  汇总最近10年以来的GDP及税收数据,我们发现,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从13.95%一路蹿升到18.39%,其间没有一年是下降的,即使是实施结构性减税的最近3年也是如此,基本上是每年上升0.5个百分点。

  宏观税负何以一路飙升?安体富解释,这与重复征税有关。据他研究,仅增值税一项,每年的重复征税额度就高达5000亿元以上。2010年,国内增值税完成2.1万亿元,这意味着,增值税中超过1/4是重复征税而来。

  目前减税的力度不大,在业内不少专家看来,主要原因还是官方认为,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尚处中等水平。

  如果从绝对的税负比较,确实我们的宏观税负不算高。世界银行的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英、法等发达经济体,宏观税负水平在20%上下。但与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比较,中国的宏观税负明显要高出一筹。

  尤其不能忽略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蔓延以后,无论是发达国家美、英、法,还是发展中国家印、巴、俄,最近两年宏观税负均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在上述大型经济体中,宏观税负持续攀升的,唯有中国一家。

  导致收入分配失衡

  税收是调节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最重要手段。安体富表示,正是在税负不断上涨的过程中,居民部门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不断下降,而政府部门占比不断上升。

  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万亿元,占G D P的比重达20.86%,比十年前高出4个百分点。另外,如果加上当年政府性基金收入3.6万亿元,2010年政府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占比高达25%以上。

  当然,政府也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进行了再次分配,但从总体而言,在最终的分配比例中,居民收入占比下降、政府收入占比上升的趋势依然明显。

  “在国民收入最终分配中,政府最终分配比率由1996年的17.7%提高到2007年的24.1%,同期居民则由1996年的69.5%下降到2007年的57.5%。”安体富说。

  “十二五”规划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核心之核心,在4月18日~19日召开的全国劳动关系工作座谈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表示,我国要努力实现职工工资每年增长15%,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职工工资倍增。

  安体富表示,提高消费一是居民收入上去,二是居民负担下来。显而易见,目前消费能力低的一个原因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偏低。如果这种趋势不能改变,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就很难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也会被拖延。

  这一切,都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减税让利的力度。

  彻底开启减税时代

  尽管受访的财税专业人士对减税的看法,比公众预期要冷静得多,但有一点是没有异议的,那就是落实“十二五”富民理念,我们需要进入一个减税时代;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我们更有必要真正步入一个减税时代。

  个税调整或许只是一个开端。在专家们看来,减税,不应仅止于税率税基的调整,更富有意义的减税,理当在税制上有所体现,这才是惠及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减税。

  张群群认为,中国目前的宏观税负中等,但总税率(世行定义为企业缴税总额占其利润的比例)却高达60%以上,这意味企业负担的成本很高。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前四大经济体美、中、日、德,2010年企业总税率分别为46.8%、63.5%、48.6%、 48.2%。

  安体富表示,增值税扩围将是最大的看点。今年两会期间,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介绍,将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与此同时,相应调减营业税,从制度上逐步解决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不统一的问题。尽管这只是一次税制改革,但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却是一次彻底意义上的减税。

  “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可大幅度消除重复征税。”安体富说。他建议,至少应将增值税的抵扣范围,从设备投资扩大到所有固定资产。

  在张群群看来,实施结构性减税的关键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调。现行分税制下,有的税种属中央,有的税种属地方,“增哪些减哪些,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很复杂”。

  不过,据刘桓透露,对增值税扩围,全国人大法工委也有讨论,“不排除今年就有实质性推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