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吃“万元餐”易而减税难?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万元餐,官员,减税,三公消费
  • 发布时间:2011-05-03 12:51
  近期,有这样两个事件成为社会舆论焦点:一个是中石化天价茅台酒单;一个是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高额餐饮费。

  当事者,一是垄断国企;一是靠财政拨款的公益组织。但其大吃大喝的本质,与从未公开过的“三公消费”(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和公费旅游)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公消费历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此前不予公开的理由之一,就是缺乏统计口径,难以精确。这话难以令人信服。

  今年3月份,国务院提出要在2009年和2010年大幅压缩的基础上,2011年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进行预算时有口径,公布开支时就没口径了,这难道不是自我矛盾?

  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之一——就是减税。政府要真有决心实施大规模、结构性减税,那必得先有自身节约开支的魄力。否则,减税就是一句空谈。

  财政预算“自肥”

  天价酒、万元餐,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万元餐对于一部分官员而言,早已成为家常便饭。而之所以屡见不鲜,还是因为预算篮子里充实。预算分配时的“政府自肥”行为,早就为三公消费做好了资金准备。

  2010年上半年,审计署曾经审计中央56个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结果是违规资金超过200亿元,占审计资金量的17%。像财政部,2006年至2009年共安排三里河二区一号办公业务用房危旧房改造资金累计5477万元,实际仅支出410.37万元。一下子就“富余”出5000万元。

  此种暗箱操作、损公肥私的事件,远不止这一二起。2009年部门预算中,财政部“公务员培训项目经费”、“专项检查费”等5个项目总额近8000万元的支出预算中,根本就没有项目执行单位,而是在年度执行中通过追加预算的方式分配给了所属单位。

  总体而言,各部门的财政预算都是足够富裕。像人民银行系统、广州分行等23家分支机构2009年在公用经费和行政事业经费中就列支了工资性支出1.68亿元。

  而反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整体税负,最近10年都在20%以上的增幅,这尚不包括五花八门的各项收费。总而言之,政府是越来越有钱花了,在没有制度约束下,其中很大的比例就花到“三公消费”上去了。

  三公消费黑洞

  “一根烟二两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坐栋楼。”三公消费到底有多少?根本没有人能说清楚。

  2009年,国务院强调压缩出国(境)、车辆购置及公务接待三项费用支出,但财政部门并没有公布最终执行结果;2010年政府再次强调,继续控制这三项费用。可见,即便是财政部门也不掌握三公经费的总体数据。

  不过很蹊跷的是,中央纪委去年底披露称,各地区各部门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等三项经费的财政预算,在2009年缩减158.06亿元的基础上,2010年又压缩57.51亿元。这么“精细”的数字,从何而来不得而知。

  2009年2月,中办国办发通知要求上述三项分别压缩20%、15%、10%。假设这个“任务”完成了,那按中纪委的数据反推,当年的三公消费差不多是在1000亿元左右。

  而目前,全国的公车大致是230万辆,仅是维护车辆的日常开支,一年下来估计也已接近千亿元水平。

  事实是,涵盖了三公消费的行政管理支出,近些年在突飞猛进。据财政部综合司研究报告,1978年以来,中国行政管理费增速总体快于财政支出的增速,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1978年~2006年,中国行政管理费支出年均增长19.3%,明显高于同期财政支出13.7%和GDP(现价)15.6%的年均增速;行政管理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4.7%提高到2006年的18.3%。

  目前,行政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应该超过了20%,这意味着,每年有近2万亿元被政府自身开支了。

  2万亿元又是个什么概念?2010年中国的教育支出是2547亿元,2008年~2010年三年中央财政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投入3000亿元,中国整个银行业2010年的利润是8000亿元。

  而这些,在政府庞大的行政开支面前,也只能自惭形秽。

  减税首要节支

  “三公消费”不缩身,减税只能是空谈。归根结底,不控制住行政支出飞速增长,财政收入再高也会不够花。

  换一个角度看,在GDP增长水平既定的前提下,财政收入越高,则企业留利与工薪人群收入越少。这对于扩大再生产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刺激消费都是没有好处。

  “三公消费”高、财政收入增速远大于GDP增速,说穿了还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税收得多,那是政府在切收入蛋糕时给自己留了更多的部分。

  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里面,有一个总税率指标,即各项税收占总利润之比。中国的宏观税负尽管不是很高,不到20%,大体处于中等水平,但总税率却是奇高。

  2010年中国这一指标是63.5%,而美、日、英、德、等国均在35%-50%之间,即使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俄罗斯相比,中国也是最高的。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大民生投入,另一方面又要实施结构性减税来刺激消费,如果还不精简自身行政开支的话,财政很容易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局面。显然,政府不节约开支,减税也只是浮云。

  谁都知道,减税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但我们对其又能抱多少期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