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布里的历史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画布,历史,油画,拍卖
  • 发布时间:2011-05-03 14:06
  看着画册上的那幅《青春之歌》,王国斌若有所思,“年轻人或许还不能理解,但是总有一些人被画面所触动。”

  这位油画家,在一路创作过程中,摒弃了曾经的前卫式风格,走进了知青时代,走进了历史,将自己化身为一位导演,用一个静止的瞬间,表达历史故事。

  有人说王是知青画家,而他则认为把自己“归到历史画家里都不为过。”

  无价“地道战”

  继2007年之后,王的三幅油画《雁南飞》、《蜜桃熟了》、《喜儿》步入了“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而王自己最满意的还是《华北地道战》,该作品2009年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该作品要追溯到2005年。

  是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更确切地说,这也是建国以来国家投入财力最为庞大的工程之一。

  王说,作为一个画家,如果有自己的作品参与其中,也算是百年不遇。

  那幅画,王创作了近3年,且中间不断调整局部背景结构和人物结构,对色彩和素描关系反复推敲,其长度也是经过调整后,由最初的8米改为5米。

  比较典型的是,运用中国画散点的透视方法,将战火焚烧赤裸的村庄以及村中民兵和鬼子战斗的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百余号人,两队鬼子,十几组民兵,戏剧性尽在其间。

  之后,这幅宽5米高2米的制作与河北省四十多件作品一同上交,王的《华北地道战》入选,最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10年又参加“胜利属于人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但在王心里,这幅画永远是无价的。

  “老歌新唱”

  首战告捷,《华北地道战》的创作过程让王国斌彻底开启了知青画系之路。

  2007年“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上,观展者站在王的那幅《让我们荡起双桨》前,潸然泪下。

  画中的女知青,手握的已非双桨,而是挖地的锨、牧羊的铲;“美丽的白塔”,代之以灰白、驯顺的绵羊;“绿树红墙”处,灰褐、焦干的土成了替代品。那“小船儿飘荡”的少女,如今坐于土上,如涸辙中的鲋鱼。

  王将这幅画定义为“老歌新唱”,他说,《让我们荡起双桨》本身就是一首老歌,让人有所回忆,而画面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触动了一些人内心敏感的东西,勾起了一些人在情感上的共鸣。

  2008年,北京际华春秋举办的春季拍卖会上,该画以64.9万元成交。

  之后,他的知青题材开始被逐渐挖掘。2008年《青春之歌》参加“青春叙事”纪念知青40周年美展;2009年《如花岁月》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五年以来的知青题材作品,已经逐渐走进大众,开始感染和影响某一代人的思想。这段时期的创作,也是王认为较为成熟的创作,他希望这些作品能像自己的符号一样,不仅存在世人心里,更能成为今后创作的主要方向。

  他将此归结为责任、义务,归结为一个经历过“文革”特殊时期的艺术家,需要用某种形式,留住某些记忆。

  现在,他已经走在了这条康庄大道上,在4月23日开幕的“融合与创新”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上,人们在《蜜桃熟了》这幅画前,驻足,沉默。这幅反映知青的作品再次勾起了一些人的沉思。

  该画曾在2010年秋拍中,估价90万至150万元,最后以156.2万元落槌。

  故事留给历史

  在中国,以知青为题材进行创作的画家甚少,王抓住了这一点,且决定走下去。

  王说,“我是人物画家,以具象写实为主,知青题材中可供挖掘的东西太多太多,而能画的人又非常少。”

  王生于五十年代末,赶上了“文革”并目睹了一切,是一个生在大跃进,长在红旗下的典型。在他的骨子里,知青情结早就深埋心里。其毕业时创作《天长地久》,画的就是中国两代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祖辈耕耘的场面;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年美术展览的《红色年代》表现的则是“文革”时期好人蹲牛棚被改造的故事。

  这些画,已经是其记忆深处的情节再现。但王说,他并非表达知青的艰苦生活,而是选取某些人,选取其中一个画面、一个角度进行表达。

  就好像如今很多知青题材的电视剧一样,很多情景同当年也不一样。与其说将当年的情景重现,倒不如说是一种解读,一种对历史的解读。

  王是画家,但是他更愿意将自己比作“导演”,也就是运用多种素材,将西方元素和中国文化缔结,表达情景,解读历史。如果能做成一个系列,若干年后就是经典。他甚至一度将现实与历史拉开距离,以产生时光回照感,从而更清晰地看待那段故事。

  他说自己像导演,也是有依据的。电视剧或者电影,表达的是一个漫长的故事,横跨几年或者更长时间,但是美术作品需要表达的是瞬间。当这样的导演,或许没有《英雄》背后的张艺谋那么大牌,却凝炼着丰富的故事。

  现在的王,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在他的画室里,“文革”旗帜系列已经开工,“把它放在室内,一束光直射进来,淡淡地打在上面,静静的,是一种客观的表达,看到画的人,会慢慢地静下来好好思索,‘文革’是怎么回事,怎么会有这样的一面旗帜。”有时候,王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一个想法、一个创意,足以让他讲一个故事。

  从地道战,到知青题材,再到“文革”系列,已经不能简单地说王国斌是一位知青画家,他把更多的故事给了历史,在获取一种对历史表达的路径中,他走过弯路,在几十年不断摸索与改变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