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的抄袭是在毁灭新闻业的价值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证券日报,抄袭,毁灭,价值
  • 发布时间:2011-05-23 08:25
  在新闻通过互联网转载而加速传播的时代,传统报纸的价值总是让人怀疑。上网便知天下事的今天,愿意翻阅报纸的人越来越少,而如果报纸上的新闻还在抄袭网络转载的稿件,它就更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自毁前途的抄袭在某些报纸中却时有发生。就在前两天,本报记者无意中发现,5月4日《证券日报》D1版刊登的《汉王亏损全透视:对手强大市场突变》(以下简称“汉王亏损”)一文,其绝大多数内容在抄袭本报曾经发表过的文章。

  今年4月11日出版的《投资者报》,在B9-10版发表了本报记者赖智慧的《逃离汉王》一文,文章对汉王科技电纸书的销售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采访了大量业内人士对汉王产品市场前景的看法。同时,本报记者注意到汉王科技高管在今年3月份的大量股票减持行为,据此记者得出结论,不论是市场还是汉王科技内部,对汉王公司的发展前景均不看好。

  本报文章发表不到一个月时间,《证券日报》便刊登了题为《汉王亏损全透视:对手强大市场突变》的文章,全文2598字,其中1700余字是原封不动地直接从本报文章中摘抄。

  比如,本报文章在开头中写道“若是两年前,甚至一年前,电纸书热潮刚刚兴起,喜爱阅读的年轻人可能还会感觉到这个新玩意的时髦与便捷,但如今到中关村的年轻人在电子产品的选择上已然发生了转移。”而《证券日报》的《汉王亏损》文中第四段便有“两年前,甚至一年前,电纸书热潮刚刚兴起,喜爱阅读的年轻人可能还会感觉到这个新玩意的时髦与便捷,但如今到中关村的年轻人在电子产品的选择上已然发生了转移”的文字。

  再比如,本报记者对公司产品销售的实地调查描写为“在2011年4月6日这样一个清明假日后,中关村E世界大楼里苹果产品柜台前依然人来人往,位于大厅一层中央的汉王专卖店里却无人问津。”《证券日报》文章中的描写是“5月1-3日劳动节假日,中关村E世界大楼里苹果产品柜台前依然人来人往,位于大厅一层中央的汉王专卖店里却无人问津。”这种不加改动便抄袭在《证券日报》的内容在上述文章中随处可见,甚至文章的小标题也有抄袭的痕迹。在本报《逃离汉王》一文中,有两个小标题分别为“亏损宿命难逃”和“9高管同时减持8000万元”,而《证券日报》的《汉王亏损》一文中也有两个类似的标题“宿命难逃--亏损现实”和“逃离汉王--9高管减持”。其中《汉王亏损》文中以“逃离汉王--9高管减持”为小标题的大段写作,几乎是一字不差的对本报文章进行抄袭。

  我们并不反对其他媒体引用本报的内容,同样,我们的新闻作品中也会引用到其他媒体的报道。新闻作品中必要的引用,可以进一步表达新闻事件的全貌,让新闻报道更加接近事情的本质,为读者提供更有价值和有深度的新闻。这种同业的互相加持,本身是可以推进新闻事业进步的,出于这种目的的引用,也没什么可害羞的。

  但是,引用和抄袭却有非常清晰的界限。

  一个记者对其他媒体新闻素材的引用,需要有基本的职业操守--注明出处,否则便有抄袭之嫌。新闻从业者有责任让读者知道,所刊载的内容是否为亲眼所见,是否经过亲自证实,如果不是,那么对“引用内容”的判断权应该留给读者。

  新闻作品中的抄袭,是在窃取同行的劳动成果,是在欺骗读者,也是一种缺乏诚信意识和职业操守的行为,这一点《证券日报》是知道的。在5月11日该报发表的《券商研报遭遇信用危机利益链下五大乱象》文章中,就批评了目前券商的研究报告抄袭现象,文章提醒这种现象“让人不得不审视研报推出者的诚信意识和职业态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证券日报》明知抄袭是一种“乱象”,却在自己报纸上发表大段抄袭的新闻,实在令人无法理解。作为被抄袭者,我们有权对该报的抄袭行为提出批评,《证券日报》作为一家“主流媒体”,如此糟糕的职业操守和对下属的松懈要求,都是在挑战新闻行业的底线。

  在批评《证券日报》的同时,我们也欢迎媒体同仁和社会各界对本报进行监督。我们无法保证自己在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但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希望别人来批评我们,因为只有接受监督,才能保证新闻的价值。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站对新闻的层层转载看似加快了新闻的传播,但有时却破坏了新闻演进的规律,当最接近新闻源头的记者们,把新闻写作变成又一次的“网络转载”时,这个行业生存的价值基点也就不复存在。网络已经当了一回新闻的搬运工,如果新闻记者再当,岂不是太无聊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