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抱着高度欢迎的态度对待国际板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高度,欢迎,国际板
  • 发布时间:2011-05-23 08:26
  看待中国的事情,一定不要被官方的“说法”左右,相反,要相信在那些“说法”后面其实有更确实的“需求”。一旦你发现了那个“需求”,你就会理解官方试图要做的事情,以及做这个事情的迫切程度。

  近来资本市场中越来越热的“国际板”话题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实际上,本报早在去年底就指出国际板一定会是2011年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事情,并有可能成为多方推动股指上行的最大限制性因素。当然了,如我们一贯保持的乐观看法,我们还相信,一旦国际板顺利降生,将会给国内股票市场带来非常积极的变化。

  在“国际板将使中国的资本市场更加完善、并进一步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光环表述背后,确实有着当下中国政治、经济活动的一个极其现实的“需求”,那就是越来越高的“物价”和推动物价上升的“通货(外汇)难题”。

  我从一段时间以来推动国际板成型的政府力量中得出的判断是,央行要比证监会积极得多。其实,去年央行行长周小川抛出他那名噪一时的“池子论”时,就引发了我对央行寄望国际板化解央行背负压力的看法。

  时至今年年初,央行又做了一件事情,不知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央行把多年管理货币的数字指标从信贷总量改为“社会融资总量”。这一变化是具有标志意义的事情,它意味着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由过去银行业资金池为主、证券业资金池为辅的格局转为两个池子并重的格局。

  这两个池子的准确表述分别是银行业为主的“间接融资”和证券业为主的“直接融资”。央行在承认直接融资地位上升的同时,希望用这个池子做点什么呢?

  答案是,央行想处理掉手中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同时又能收回人民币流动性。

  真是这样吗?我们先来看一下央行时下面临什么样的困局。过去十年,央行累计的外汇储备已经从一千多亿美元增加到当前的三万多亿美元,如果按照此前的势头今年会超过四万亿。相应的,截至2011年3月,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M2也已达75万亿元,是全国GDP的2.5倍。尽管没有人能说清楚外汇储备带来的人民币投放到底增加了多少M2,但是,它增加了M2大概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事情。

  在当前越发严重的通货膨胀背景下,央行一方面连续提高利率、高频次提高银行业存款准备金率并反复使用大额央票来回收流动性,一方面又不得不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以实现外汇管制的目标。这种对冲关系实际上已经使货币政策如果不能说完全失去作用的话、效果也早已大打折扣。

  同时,一个非常令人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已让央行的管理效率受到公众质疑。强制收汇在必须支付利息的同时,央行还兼有投资管理这笔巨额财富的责任。因为,这三万多亿美元在央行的账上是它对国民的负债,如果收益不高甚至贬值,这岂不罪莫大焉。当然了,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最大问题还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用失灵,外汇储备一天不减少,央行就要一天不停地向市场投放人民币。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央行对资本市场的热望了,这中间,国际板当然也就成为央行最近迫切要推进的事情。

  尽管我们知道国际板难以立竿见影地解决央行手中巨额外汇储备的难题,因为,过度的外汇储备其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其数量也是相当巨大,但是,它确实可以相当程度上起到这个作用。只要在国际板上市的企业把融资得到的人民币向央行兑换成美元,央行减少外储、回收人民币的目的就可以实现。

  基于这样的看法,我对国际板持有相当积极的预期。首先,央行外汇储备不再是一个制造通货膨胀的原因,相反有可能成为回收货币的工具;其次,对银行业的信贷管理会回归正常(而不至于过于变态);第三,过于大量的广义货币总量有机会逐步减少(说实话,这个数字太难看了,央行的官员一定很不好意思,也解释不好)。

  其实,国际板推出的更加实质和深远的意义远不只如此。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太大量的质量不高的上市公司,更加优质的投资标的才是实质的利好。在中国的投资者数量显著地、持续增加的同时,投资的地域、国别、意识形态等限制也应该相应减少直到消除。

  如果当下国际板还需要过关的话,最刺眼的还是“圈钱论”和“洋人圈钱论”。限于篇幅,我只想说,怕人“圈钱”就不要投资,你不投资何以当股东、何以分享股东收益?投资者投入、被投资者“圈钱”并给予回报天经地义。至于结果,各自承担、各得其所,此乃市场经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