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妥协有利于降低宏观风险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中美,妥协,宏观,风险
  • 发布时间:2011-05-23 08:28
  或许,市场还有向下调整的空间,但在这个时点,聪明的投资者应该进取了,要积极、大胆地布局那些好公司,然后耐心等待一波行情的发生和发展。

  原因很多,但我最想说的,也是我认为应该进取的最大的积极信号,就是正在被市场淡忘的中美妥协。

  外部宏观环境得到改善

  在共同度过金融危机,而经济又进入复苏轨道之后,中美关系一直处于紧张态势,甚至可以用充满敌意来形容。政治上,不是在朝核、南海等问题上添乱,就是在中国的石油来源国制造事端;经济上,不是在汇率问题上施压,就是在贸易问题上找茬……

  面对这些“冲突”,中美已经习惯了相互指责和彼此抱怨。中国人说,美国在美元政策上的放水由舟,不但使中国巨额外储面临缩水风险,也给快速复苏的中国经济带来了极大隐患,特别是因为美元问题引发的输入型通胀,更是让中国的经济政策无所适从。美国人则认为,受管制的人民币汇率使中国在贸易中获取了不正当利益,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人早上起来用错了牙膏,也会埋怨“怎么又是中国制造”。

  这种敌意,很容易让双方都把问题推向对方,最后搞得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这段时间,通胀问题让北京焦头烂额,在抗通胀和保增长的双重压力之下,如何控制楼市泡沫和调整经济结构成为中国的极大难题,政策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向硬着陆。而美国,则在就业和债务问题上伤透了脑筋,国会也为此多次吵嚷,至今不休,其温和复苏的经济,随时都可能重新陷入衰退。

  面对这些经济隐忧,可以说大家都“伤不起”。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5月10日,中美第三次战略与经济对话顺利落幕,达成了全面性的合作框架协议。

  对此,我们无法获知桌面下的更多交易,但在桌面上签署的文件里,依然可以让我们看到双方的真诚和妥协:这次对话不但比前两次谈得深入,在内容上也涉及到了双方都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表示了向美国开放金融领域的重要意义,美国则在对华高科技出口方面表达了放松的意思。而这些正是双方都梦寐以求的东西。

  当然,这些协议的细化和实施还需要继续谈判和落实,但重要的是,这个被美国媒体形容为“既有成果又有希望”的对话,大大缓解了中美敌对的氛围,使得中国经济的外围宏观环境得以改善,至少让我们看到,中美两国不但意识到危机时刻需要合作,在复苏时期同样彼此需要,而只有这样,中美乃至全球经济才可能彻底离开危机,走向繁荣。对于这一点,盖特纳同志理解得很深刻,他生怕王岐山听不懂,在主持会议时直接用中文表达了心声:中美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中长期有利于经济转型

  除了各自的外围宏观环境得以改善之外,这次对话的成果还能给中美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带来实质性帮助。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体美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经济体中国,都面临着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美国需要扭转已经非常糟糕的资产负债表,要对毫无节制的借债消费有所行动,改变消费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中国则需要大力刺激消费,以降低对投资、出口的过度依赖,改变投资导向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增长。

  而过去两年的事实证明,在全球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中美想要抛开对方独自完成各自经济的转型都显得非常吃力且风险极大,也没有谁可以单独承担转型失败的后果。

  相反,如果两国能够通力合作,通过协调互补来完成各自的转型任务,相对要容易很多,如此也将给全球经济带来极大的提振。

  一方面,中国的经济转型尤其是产业升级,需要得到美国的高科技,因为产业升级如果不能顺利进行,中国贸然转型就会纯粹沦为一个消费市场,而经济实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提升,如此又哪来钱维持可持续的消费能力。退一万步,即便到时中国可以向全球借债消费,无非也是成为另一个金融危机之前的美国。

  另一方面,美国的转型,也需要中国提供广阔的市场,需要中国继续购买美债作为支撑,这样才可以将美元稳定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否则,美国的财政将不堪重负,转型同样无法完成,继续印钞票又可能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甚至崩塌,进而破坏整个国际货币体系,而长期受益于美元体系的中国,也将遭受巨大损失。

  这次对话,双方显然已经深刻认识到这点。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的说法,这次对话双方专门就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了认真交流。双方认为,双方在各自经济调整中所采取的措施有长远意义,两国可以通过协调,优势互补,加强合作,完成各自经济发展转型的目标。

  其实,在达成这些认识之前,中国和美国,都在不断试应手。美国,先是拉拢日韩及东南亚国家威胁中国,然后又到印度去寻找“断点”;而中国,也一度摆出要“做多欧洲”的架势,与美抗衡。

  但从双方的经济结构和相互依赖程度来看,最后彼此不得不承认,其实中美才是最合适也是最相互需要的伙伴。

  不必再担忧出现大的宏观风险

  在这次中美对话之前,面对经济减速和通胀上行,市场一直处于谨慎状态,不是在担忧经济滞胀,就是在防范硬着陆风险。

  尤其在中美充满敌意的环境下,不管是经济冲突,还是军事对抗,都可能引发极端事件,如此情势,市场里谁又敢轻易乐观呢?

  现在,随着中美的妥协,市场对外部环境的担忧基本上可以消除了,中期来看,也不必再担忧出现大的宏观风险。

  首先,中美的妥协,意味着全球经济总量上的老大和老二重新言好并增强合作,这对全球经济来说,可谓利莫大焉,不但可以使全球经济的持续复苏得到较强的保证,也可以避免因中美摩擦可能产生的不利于市场的极端事件。

  其次,中美的妥协,使中美在货币政策制定上有了更多的沟通和协调,美元问题可能会得到一定解决,我们虽然不认为美元会就此强势反转,但在一定区间维持稳定波动应该可以期待,而这又将在相当大程度上减缓中国通胀的外部力量,并增强中国紧缩政策的弹性,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软着陆。

  当然,中美虽然有所妥协,但分歧仍然广泛存在,刚刚签署的全面的框架性合作协议,也还需要时间来落实和验证。不过,随着这种宏观环境的改善,至少让市场对底部看得更清楚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在调整到位后寻找一个契机展开上攻,开始一波像样的行情,但也不宜把它称作牛市,就当一波行情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