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打造智能型港口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物联网,智能型,港口,物流
  • 发布时间:2011-06-13 14:51
  集装箱物流运输过程复杂,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等环节错综复杂。一个集装箱要完成进出口一般需要经过十几家单位、数十个物流业务环节方能实现。如何更快捷、安全地完成物流运输作业,一直是港航业研究的重点问题。

  在物联网应用与推广方面,青岛港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已建立了覆盖全港区的光纤和无线通信网络,为物联网在港口的推广应用构建了“信息高速公路”。基于RFID、GPS等数据采集技术的物联网得到初步应用,建设了集卡车辆管理、油港电子车牌管理、电子入港证以及出门证管理、GPS车辆监控等应用,为物联网在港口的进一步应用和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岛港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将RFID技术引入集装箱装载、存储、作业调度、生产组织管理及供需链运输配送全过程。重点研发建设包括适合集装箱运输管理的多类型多协议的RFID中间件、自动化闸口系统、集装箱智能化堆存管理系统、基于传感网的危险品堆场安全监控系统、堆场冷冻箱信息自动采集系统、集装箱追踪信息发布平台等。

  “无人闸口”

  变革管理方式

  2011年3月,青岛港投入100多万元建设的“无人闸口”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动化闸口系统是在安装RFID、条形码、OCR等自动采集识别的硬件环境基础上,通过对集卡车辆的车牌、底盘号码、集装箱号码、电子关封、IC卡、条形码的识别处理,以及对行进中车辆重量的计算,结合码头智能化堆场管理,建立道口中央监控模式。项目借助先进的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对过闸集装箱信息监管的无纸化运作,加快集装箱闸口由人工管理方式向无人、集中监管方式的革命性转变。

  自动化闸口系统已经取得以下五大成效:

  1.有效节省人力。原来每班配备收箱8人、验箱4人,四班合计48人;现在每班只需3名监控人员,四班合计12人,缩减36人,减少了75%的人力。

  2.消除安全隐患。原来验箱工站在入闸车流中看箱体,非常危险,收箱亭也经常被车辆刮碰;现在验残和收箱都在监控室进行,实现了完全的人车分离。

  3.改善工作环境。原来验箱工和闸口人员在车流中工作,粉尘、尾气和噪音污染非常严重; 现在检查桥人员在隔音、防尘的监控室操作,工作环境大大改善。

  4.降低劳动强度。原来验箱工不停地在两个道口往返检验箱体,闸口人员不停地录入数据和交递单据,劳动强度特别大;现在闸口人员坐在监控室,浏览计算机屏幕即可完成验残和收箱,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5.提升工作质量。原来人工验箱只能观察到集装箱两侧,箱顶和两端无法检查;现在系统可以同时提供除箱底之外的五个面的视频图像,而且图片可以长期保存,为解决箱损纠纷提供了依据。

  RFID技术

  收获多重效益

  基于RFID技术的集装箱智能运输协同服务平台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

  1.最佳的配送体系。能够实现箱货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减少码头拥堵,实现货源和车源的最佳调配。

  2.节省航运成本。RFID技术的采用能够有效地为船公司缩短船期,加快船舶周转;还可以减少航线用船数量,降低船舶使用费用,节省航运成本。

  3.实时物流跟踪服务。为货主提供及时、准确的货物(集装箱)跟踪服务,缩短货物堆存和准备时间,加快货物(集装箱)周转,货主可以及时收到货物,从而降低了货主的资金占用率。同时也避免了由于信息传递错误造成的丢箱损失。

  4.便捷通关服务。为船代、货代、报关行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给船代、货代、报关行制单、报关、结汇带来极大的便利和实惠。

  5.促进相关单位的发展。RFID技术带来整体社会效益的提高,通过为口岸物流监管单位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为社会各界物流、非物流行业提供基本信息服务和增值服务。项目整合地区物流企业资源、与“大通关”等项目相衔接,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和物流信息化建设。

  总之,青岛港利用物联网技术,对集装箱运输进行全面的流程再造后,可合理地规划和实施装卸、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提高港口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可以减少资源消耗,有效缓解港区的交通拥堵,改善港口的集疏运体系,提高了青岛港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还解决了运输安全等问题,并且在港航领域具备无可替代的示范效应,有效地降低了物流成本,为现代物流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和运作环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