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 关键字:货币政策,存准率,观察期
  • 发布时间:2011-06-19 16:05
  6月14日,统计局公布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其中5月份CPI同比上涨5.5%,创年内新高,PPI同比上涨6.8%,涨幅与4月份持平。就在当天,央行宣布从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密集上调存准率有何深层意义?深圳电台先锋898(FM89.8)上午9点至10点播出的《创富赢家》节目主持人孙小美与特约评论员徐彪就此展开了讨论。徐彪表示,目前货币政策其实已经进入观察期,在此期间,利率等具备滞后效应的政策工具不宜使用,而存准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则可以继续动用。

  孙小美:自今年以来,存准率基本上“一月一调”,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准率已经达到21.5%的历史高位,央行为什么密集动用该工具?

  徐彪:此次上调存准率将会冻结三千多亿的资金,银行的放贷能力将有所下降,但上调存准率的深层意义并不只是简单的收缩银行的放贷能力。现在银行月均贷款都在五、六千亿以上,多的时候则上万亿,这方面的影响其实不是很大。管理层频繁上调存准率其实是想通过这样一个信号,持续向市场透露出一种观点,即央行要维持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

  孙小美:当存准率这一工具使用到一定的程度后,能否起到应有的效果?或者说,是否有其它更好的方式?徐彪:有这么一篇文章,关注的人可能不是很多,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央政府官网上,来源是新华社。文中先是描述了一下5月份的M2和信贷增长情况,之后话锋一转,采访了几位经济学家,提出一个问题:货币收紧的步伐是否应该暂停?这篇文章是“静悄悄”发表的,转载的次数也不是很多,但是在此之前的一个月时间内,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一句话,要求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防止政策叠加对经济造成不良的影响。

  把上述两件事结合起来看,国务院层面定的调子是估计政策的滞后效应,这个所谓的滞后效应既不是指公开市场操作,也不是上调存准率,因为这两个工具其实是没有时间差的,政策出台之后效果马上立竿见影。滞后效应实际上是指利率,调整利率往往有半年左右的滞后期。再说上面提到的文章,它还有一个副标题,为“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这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提法,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可能不太好理解。其实2008年上半年就已经进入了政策的观察期,当时的CPI和现在类似。而在下半年,当整个宏观经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落迹象后,货币政策就转向了,管理层持续调整存准率的同时停止了上调利率基准。以2008年的经验来看,整个上半年是属于观察期,这个过程并不是说要停止紧缩政策,仅仅是说有滞后效应的政策可以暂缓,而立竿见影的收紧动作没有必要停止。

  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很有可能会因为再库存周期的暂停而出现去库存的过程,然后叠加宏观紧缩而呈现快速回落的过程。这一点并不仅仅是我们这么认为,央行研究生院的一个书记在上个月发表了类似的看法,认为下半年有可能会出现这种状况。当央行内部出现这种看法时,央行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暂停两月一次的加息动作。所以我们的判断是,在6月份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孙小美:之前向市场注入的资金过多,回笼难度相对较大,不过数据显示,有部分资金回流到了银行,而如果存款收紧后,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是否更大了?

  徐彪:在目前的宏观调控基调下,如果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微调,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环境不会出现根本性的改善,存款收紧与否并不改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状。在信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资金必然是优先流进大企业,除非出现类似2009年的情况。2009年,银行贷款是敞开供应的,中小企业活得很滋润,但这是不正常的情况,这与当时的金融危机有很大的关系,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层面注入了大量的信贷资源,但在正常年份,信贷资源都是有限的,而在今年则表现得尤为突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