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上的中国

  • 来源:凤凰生活
  • 关键字:酒桌,中国,社交媒介
  • 发布时间:2011-07-12 10:38
  千百年来,不少古人以酒抒怀,千古绝唱流传至今。然而,那种放下生死利禄、追求自由的酒神精神日渐远行,取而代之的是现代饭桌上为了谋求利益的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中国的酒文化正在变异走样。

  对于中国人来说,酒是一样特殊的东西。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社交媒介,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餐桌文化。高兴的时候喝酒,不高兴的时候也喝酒;文人爱喝酒,武夫更爱喝酒;无数惊心动魄的场面往往都存在那一杯酒中。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酒都是一种充满了无限可能性且刚柔并济、收放自如的媒介。到了现代,许多国外大企业高级员工在被派往中国时,都要接受关于中国国情与文化的培训,其中,“吃饭”和“喝酒”是两项重要内容。因为,在中国,很多重要、微妙、甚至不太好办的事情往往能在酒桌上找到变通的途径——“感情深,一口闷”,几杯酒之后,气氛马上不同。但同时,类似这样名目繁多,层出不穷的敬酒名堂也让老外们晕头转向、望而却步。令他们惊讶与佩服的是,中国人还在不断刷新这项“博大精深”的酒桌礼仪。

  中国酒情似虎

  中国人饮酒的地区差异也相当明显,东北、华北、华中地区的饮酒人群酒量比较大,然而酒量最大的还是西北人,每次饮酒量超过3两,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西北人常说的一句话是:酒嘛,水嘛;醉嘛,睡嘛。西北酒民豪爽的酒风可见一斑。

  各地的饮酒状况也与该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观念、文化等有关系。调查发现,南方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人们开始重视健康,也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而北方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更注重实惠,更重视人情,往往存在“穷盐罐子富酒瓶”的饮酒习惯与文化。

  饮酒还与职业有关。据统计,中国第一大饮酒职业群体是工商业者,饮酒比例高达63.9%,其中又有47.1%为重度饮酒。目前尚没有公务员群体的饮酒比例,但中国官场吃喝风日盛也已是不争的事实。觥筹交错之间,已经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再是为了喝酒而喝酒。

  异域酒桌文化

  希腊人微醉

  希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期文化在许多方面和中国有相近之处,希腊人喜欢喝酒,这一点也挺像中国人。希腊最有名的酒叫“乌佐”,42度,它在希腊的名气就像五粮液在中国一样大,但它的价格和销售量却和中国普通酒差不多,当我看到希腊人拿着瓶子甚至塑料桶到酒馆打酒时,就像看到北京人去买二锅头、老白干一样熟悉。“乌佐”的味道有一些甘草香味,喝之前要放一些冰块,轻轻晃动几下,透明的液体就会变白,看上去非常柔和,喝起来味道也不错。希腊人认为中国的酒很好喝,但在希腊只能在中餐馆才能喝到,而且价钱很贵。在希腊,人们通常是去餐馆和酒吧喝酒,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边吃饭边喝酒,而是单纯喝酒,最多佐以干果和橄榄,把喝得微醉视为一种社交风尚。

  日本喝酒成工作

  日本人把喝酒当成工作,每天下班,必到酒巴报到,重大决定不在办公室里,而在黄汤下肚的酒店里。同时谁升谁迁,一概是要喝酒的,酒巴成了日本男人的天堂,下班后都要尽情在里面享受够了,才拖着醉态的步子回家。以这种方式饮酒的日本人是为了从工作压力下解脱出来,从中享受饮酒的轻松洒脱。

  韩国以酒交友

  在韩国不喝酒交不到朋友。韩国人爱喝酒,尤其是爱喝炸弹酒。关于炸弹酒的起源,说法很多,比较普遍的是说起源于美军军营。美军没有下酒菜,喝威士忌时便以啤酒为“辅菜”。韩国军人将之传出军营,并出于便利,将威士忌干脆放到啤酒中一起喝。军人们出于职业习惯,加之制作和喝这种酒的形象联想,就起了“炸弹酒”这么一个名儿。韩国人的生活富裕起来了,“炸弹酒”也因此得到迅速普及。实际上“炸弹酒”已从当时便宜和方便的享受,演变成了社交的重要手段,成了相互较劲的方式。朋友聚会,必有这个节目。吃饭过程中,大家酒过三巡,略有醉意,然后去“二次”,也就是去唱歌房,主要目的就是喝“炸弹酒”。一边唱歌,一边喝酒,气氛很热烈。

  俄罗斯烈酒豪饮

  俄罗斯以生产“伏特加”著名。伏特加是烈酒,饮时令喉咙“燃烧”。俄罗斯人饮酒习惯也是大杯,而且要干杯,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男人,所以一瓶酒打开后就没有机会再盖起来了。俄罗斯人在喝“伏特加”时,必先从喉咙里发出“咕噜”声,相传这是彼得大帝留下来的,几百年已形成传统。

  彼得大帝可说是酒国之君,自己爱喝不说,犒赏得力部下,就是请他免费喝酒。彼得大帝的办法是:在他的下巴盖一个官印,只要在官印还没有洗掉之前,仰起下巴,发几响浓重喉音,就可免费出入任何一家酒店。俄罗斯人这种豪情,别国的人不一定学得好,中国人也比不上。俄国人为了享受饮酒,什么也不顾。

  法国细品慢饮

  相比之下法国人饮酒喜欢细品慢饮,他们一定要把酒从舌尖慢慢滑到喉头,因为酒一落食道,再好的味道就尝不出了,所以愈是好酒愈要慢饮。法国的香槟和葡萄酒是世界闻名的。香槟是为喜庆准备的,只要遇到喜庆之日,法国人就打开香槟,共同举杯庆祝。香槟是任何场合都可用的酒,但不要与烤肉同用。否则烟味夺走酒味,就浪费了。

  在美食之国的法国,历来有“白酒配鱼,红酒配肉”的不成文法。这里的白酒、红酒是指法国的白葡萄酒、红葡萄酒,这种配法只为颜色与盘中菜相配,而且白酒不宜过冰,红酒不宜太温,这是通则。另外,酒杯也有学问,高脚杯可使酒杯与手掌保持距离,也就是不升高酒温。想做“酒博士”很不容易,法国有几个学校专门培养这种学生。法国人是享受情调的高手,由此可见一斑。

  英国的混合艺术

  英国“威士忌”,1839年才正式投厂生产,但在1494年英国已正式用大麦配酒,可能酿者不得其法,饮多了除发福外,脾气还很怪异。今日的威士忌以黑麦、燕麦、玉米……等酿制“混合是一种艺术”,英国人说。最有仿效力的日本,一直想知道英国人的“混合”是什么艺术,但直到现在只仿出了半吊子的“艺术”,如Nikka和Suntory等酒,连边都没摸到。英国人在调酒方面令人望尘莫及。

  锵锵说酒

  蔡澜说,酒徒分两种,一种喝酒,一种被酒喝。很不幸的是,目前中国大多数人都在被酒喝。真正的喝酒,是很惬意的,却不是酒席间那种劝酒豪饮。喝酒喝到呕吐,大喜大悲之际偶尔为之,是性情,是极美;每喝必吐,无非酒奴。酒喝得刚刚好,有一点飘然,便已是最快乐,仿佛世界一切都是美好,话语喃喃,陶醉其中。然而酒不能解忧,一切无非是兴奋而后麻醉。

  加藤嘉一:中国的酒文化是非国际化的,有点以自我为中心,我作为一个外国人不得不指出这一点。从坏的方面来看造成很多的问题。非得要喝酒,从一个国际友人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很难适应这种文化的。一,很复杂。二,我们喝到什么程度,要不要干?干的时候又得敬酒等等,这样的话会否涉及到人际关系?昨天那么好,但是在非酒桌的场合又不知道怎么跟他拉近关系,这样的话,职场文化包括整个交往的过程中,我很尴尬,真的太复杂了。

  窦文涛:我有时候觉得酒桌上碰见一些人,我怀疑这个人是不是心里有着深深的自卑感。我经常碰见这样的人,弄得我很尴尬,因为咱们萍水相逢就好好说话。他不,他让你喝酒,你要不喝,他就觉得你瞧不起他。他就说谁谁谁的儿子,我都跟他喝过酒,某某名人,甚至说成龙我都跟他喝过,刘德华我也认识,怎么怎么的,你放松一些,不要跟我这样。弄得我都不爱跟他吃饭,这是什么呢?我觉得,他是不是自卑啊?就是怕人瞧不起他还是什么呢?

  梁文道:我觉得对中国人喝醉酒,可能有点像以前的日本,大家一起泡温泉、洗澡,大家衣服都脱了,泡在池子里头,坦诚相见。最赤裸的一面拿出来了,就建立一个很亲密的关系。在中国人看来,酒后吐真言,喝到最后都垮了,什么难看的相大家都见着了,这才是最真诚的一面。很多人以为酒后真实的一面就出来,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一个人在酒后出来的那个面目是个非常态的面目,而正常人所谓的真,我觉得不一定是这样的。

  编辑∕熊捷

  设计∕赵俊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