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重来》对我的触动是革命性的
- 来源:综艺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王超,《重来》,触动,革命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7-18 14:57
“首周3天票房10万元,首映当天北京排映35场??”见到记者,王超利落地报出一连串数字。在位于北京南三环边上的工作室里,刚刚结束影片的全国巡回宣传的王超依然显得精力十足:“这次太不一样了,除了编剧和导演,我第一次尝试做投资、发行和宣传,刚和主创们一气跑了8个城市,累得够呛,但也学到很多。这些,对我个人的电影经历来说,将是革命性的。”
6月24日,“独立电影导演”王超携新片《重来》高调回归。“第一次为自己的电影光明正大地大声吆喝,感觉很过瘾。”尽管《重来》的票房表现不尽如人意,但王超“看得很开”。他表示,“到了那么多地方,才知道现在的市场有多大。这是我的机会。”
在很多喜欢王超的观众眼中,他是一位游离在主流市场之外的导演。但王超透露,他“是做主流影片起家的”。1995年,经人推荐,王超到陈凯歌的工作室做助手,后来任《荆轲刺秦王》的副导演。2001年执导了自己的首部电影《安阳婴儿》,后来又拍摄了《日日夜夜》。2005年执导的《江城夏日》获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并在国内影院公映。“那时候的观念,认为影片拍完就完了,观众、市场、票房,都不是导演要关心的。”
但到《重来》,一切都不一样了。“《重来》是我首次把镜头从‘他们’转向‘我们’的影片,我希望能够表现当下中国大多数中青年男女的感情生活。影片在法国主流院线上映时引发了很多讨论,但被表现的对象——中国的观众却对影片一无所知。”这对王超是莫大的刺激:“我决定要拿这部影片与自己的同胞做个交流,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王超是影片的投资方之一,他试图说服其他投资方在国内主流市场发行,“但他们认为影片不会有票房,不愿意‘浪费’发行费。最后,我自己出钱买下影片在国内影院的放映版权,承担所有市场风险。而把比较有保证的电视版权和网络版权交给了他们。”
王超告诉记者,这么做就是要亲自看看“我们”对影片的反应,“ 在广州, 与观众一起坐在电影院里,我才发现,如果某个地方我变一下机位, 或者变一下色调,哪怕是剪辑上多少快一些,观众们看的时候就会更加愉悦。这样的体验,是我以往电影经验里完全没有的。”王超还透露,在南京做首映时,他把家人和中学的老师一起请进电影院, “ 老母亲已经7 0 多岁了,她说这是我给她尽的最大的孝心。就冲这句话,哪怕影片的所有宣发费都收不回来,也值了。”
这次与市场和观众的“亲密接触”让王超感触颇深。“奖杯只对导演有价值,对观众没有任何意义。一部电影只有走进影院被观众看到,或者是关注到,导演的工作才真正完成”。
说到兴头上,王超打开电脑让记者看影院的排片,“我现在一有时间就盯着这个排片表,看到某个影院哪怕是在上午10点给加了一场,内心就会一阵狂喜。”王超也呼吁,国内影院应重视不同类型的影片。他举例说,北京的枫花园汽车电影院,晚上放映一场《重来》票房达5000元左右。所以对目前的票房成绩,已经“很欣慰了”。
“走遍8个城市后,我对电影有了全新的理解。至少在下一次要做3000万元的大项目时,我已经知道如何在保证影片品质的前提下,至少做到不赔本。”采访刚刚结束时,传来法国SEQUOiA films公司已决定购买《重来》剧本翻拍版权的消息。“看来,‘他们’更看重影片要表达的内涵。”
对话王超:“对市场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从“他们”转向“我们”
《综艺》:与你之前的影片相比,《重来》有哪些突破或创新?
王超:首先是题材的突破,关注点从之前的边缘人群转为城市主流人群的生活和情感;其次,更加注重展示人物内心,从以往的环境批判写实转为人物心理写实,让影片中的情感脉络更加清晰。影片的镜头语言不再一味冷静客观,而是体察人物的情感变化;由故事中的 “失忆”展开对时间的探索,展现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不确定性的交织、碰撞,这些都是我在创作上的创新。
实际上,《重来》能大张旗鼓地在全国上映,是我入行以来的最大创新。
《综艺》:对普通观众来说,你认为《重来》最大的亮点或者说看点是什么?
王超:可能观众看到的几款电影宣传海报是最大亮点(笑)。
现在很多观众或主动或被动地消费着“电影快餐”,尤其在我国没有专门艺术院线的环境下,观众更难通过影院感受艺术电影的魅力。让观众恢复其应有的感知力,并丰富其观影经验和体验,是《重来》的使命。
《综艺》:你多次强调,“以前我是把镜头对准别人,现在则对准我们”?
王超:做电影导演十年了,一开始我把镜头更多的对准社会边缘人群,希望借此吸引主流社会的注意,让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这几乎把自己和所拍摄的对象隔绝开来,形成“他们”和“我们”。当我凭借几部作品拿了国际奖项后,反而开始思考:这样的奖项是否帮助到了“他们”?反而是“他们”成就了我的创作。
《重来》在法国上映时,片方着重宣传“退一步海阔天空、对爱需要包容”等这样饱含东方智慧的价值观。作为一个中国导演,拍摄对象是“我们”, 而国内的“我们”却完全不知道这部电影。这是刺激我特别希望将影片“带回”国内市场的原因。
所谓“我们”,不仅仅指镜头对准的群体,更指国内的观众。从接收美学的角度,电影拍摄完并不算完,只有将电影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才是完整的。《重来》在国内上映, 是我践行“ 对准我们” 的第一步尝试。拍“我们”的电影,回到“我们”中间,影片才有存在意义。
“私房菜”也可以大声吆喝
《综艺》:《重来》表现的是都市中青年人的情感、婚姻危机,其实这样的题材“很大众”。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用更炫丽的镜头和更快的节奏,可能会更吸引观众?
王超:作为一门艺术,电影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将电影的表现形式“固化”为某一类型,是一种很危险的举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导演自主创作能力的阉割,甚至是对艺术的阉割,很可能在迎合潮流的过程中丢失原本的特色,反而不能吸引观众。
在拍摄《重来》时,我其实已经不再过多地迷恋个人风格。与之前几部影片相比,这部影片的镜头语言更丰富,节奏也更明快。
《综艺》:但影片中大量的固定机位和空镜头,以及过于沉默的主人公,都会给观众带来理解上的阻力。
王超:每部影片都有自己的风格,我不想太过于迁就观众,观众也需要接触不同的电影,从而更好地理解影片传达的讯息。
导演创作时应考虑观众的感知度,观众也可以适当“迁就”电影艺术本身。如果将艺术电影比作私房菜,它是需要特定的制作流程的,也需要食客细细品味。同样,私房菜也可以大声吆喝,让观众知道电影作为艺术也可以被消费。我这次高调宣传,就是这个目的。
寻求艺术与市场的平衡
《综艺》:你如何评价自己的电影创作?
王超:电影永远不只是一门艺术,它还可以感染大众,因此电影创作应该是多元化的。我已经做好了迎接市场的准备,比如在影片的选角上启用一些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演员等,只不过因为多重原因这一点没能在《重来》上实现。在电影院里,我也考虑如何在今后的电影创作中更加“接地气”,让观众接受起来更顺畅,看起来更愉悦。尊重市场但不刻意逢迎市场,我希望今后执导的影片既能赢得观众,也能够承栽一定的社会意义。
《综艺》:影片终于在国内大银幕上映,心情如何?
王超:当我看到《重来》出现在各地院线、影院的排片表上时,不论排片场次多少,排在什么样的时间段,我都由衷地高兴和激动;当然,不尽如人意的票房表现也令我反思——如何加强与院线、影院等各方的沟通、合作,如何更好的使观众对电影产生共鸣。
即便票房不佳,我也期待通过这次高调、密集的宣传,传达给国内电影市场、观众一个信息:这样的艺术影片也可以进入市场,观众可以在电影院里看到反映自身群体情感生活的影片。我更希望通过《重来》,呼吁国内尽快建立艺术院线,促进艺术影片创作、入市和观影的良性循环发展。
《综艺》:当前急速发展的内地电影市场,对中青年导演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王超:这需要一个过程。在《重来》中,我花大价钱买来皮拉佐拉的探戈曲,增强了影片的商业性,可看性、可听性也得到提升。《重来》是我第一部有意识地走进市场的电影,让我更接地气,对市场有了更直观的认知。通过这次尝试,哪怕是失败,对我今后拍出观众认可、市场认可的好电影也很有帮助。
坚持有自我特色的艺术创作,同时愿意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本身就需要不断平衡。我有面向市场的姿态,有对创作清醒的认识。今后我要做的,是学习让商业元素更好地融入艺术创作,让艺术更顺畅地贯穿创作过程,寻求电影艺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
王超
1995年—1998年:担任陈凯歌导演助手,任《荆轲刺秦王》副导演
2001年执导《安阳婴儿》
2003年执导《日日夜夜》
2005年执导《江城夏日》
2006年《江城夏日》获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奖。同年8月,影片在内地公映。
2008年执导《重来》
2009年8月《重来》在法国公映
2011年6月《重来》在内地公映
文/贺筱筠 朱玉卿
……
6月24日,“独立电影导演”王超携新片《重来》高调回归。“第一次为自己的电影光明正大地大声吆喝,感觉很过瘾。”尽管《重来》的票房表现不尽如人意,但王超“看得很开”。他表示,“到了那么多地方,才知道现在的市场有多大。这是我的机会。”
在很多喜欢王超的观众眼中,他是一位游离在主流市场之外的导演。但王超透露,他“是做主流影片起家的”。1995年,经人推荐,王超到陈凯歌的工作室做助手,后来任《荆轲刺秦王》的副导演。2001年执导了自己的首部电影《安阳婴儿》,后来又拍摄了《日日夜夜》。2005年执导的《江城夏日》获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并在国内影院公映。“那时候的观念,认为影片拍完就完了,观众、市场、票房,都不是导演要关心的。”
但到《重来》,一切都不一样了。“《重来》是我首次把镜头从‘他们’转向‘我们’的影片,我希望能够表现当下中国大多数中青年男女的感情生活。影片在法国主流院线上映时引发了很多讨论,但被表现的对象——中国的观众却对影片一无所知。”这对王超是莫大的刺激:“我决定要拿这部影片与自己的同胞做个交流,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王超是影片的投资方之一,他试图说服其他投资方在国内主流市场发行,“但他们认为影片不会有票房,不愿意‘浪费’发行费。最后,我自己出钱买下影片在国内影院的放映版权,承担所有市场风险。而把比较有保证的电视版权和网络版权交给了他们。”
王超告诉记者,这么做就是要亲自看看“我们”对影片的反应,“ 在广州, 与观众一起坐在电影院里,我才发现,如果某个地方我变一下机位, 或者变一下色调,哪怕是剪辑上多少快一些,观众们看的时候就会更加愉悦。这样的体验,是我以往电影经验里完全没有的。”王超还透露,在南京做首映时,他把家人和中学的老师一起请进电影院, “ 老母亲已经7 0 多岁了,她说这是我给她尽的最大的孝心。就冲这句话,哪怕影片的所有宣发费都收不回来,也值了。”
这次与市场和观众的“亲密接触”让王超感触颇深。“奖杯只对导演有价值,对观众没有任何意义。一部电影只有走进影院被观众看到,或者是关注到,导演的工作才真正完成”。
说到兴头上,王超打开电脑让记者看影院的排片,“我现在一有时间就盯着这个排片表,看到某个影院哪怕是在上午10点给加了一场,内心就会一阵狂喜。”王超也呼吁,国内影院应重视不同类型的影片。他举例说,北京的枫花园汽车电影院,晚上放映一场《重来》票房达5000元左右。所以对目前的票房成绩,已经“很欣慰了”。
“走遍8个城市后,我对电影有了全新的理解。至少在下一次要做3000万元的大项目时,我已经知道如何在保证影片品质的前提下,至少做到不赔本。”采访刚刚结束时,传来法国SEQUOiA films公司已决定购买《重来》剧本翻拍版权的消息。“看来,‘他们’更看重影片要表达的内涵。”
对话王超:“对市场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从“他们”转向“我们”
《综艺》:与你之前的影片相比,《重来》有哪些突破或创新?
王超:首先是题材的突破,关注点从之前的边缘人群转为城市主流人群的生活和情感;其次,更加注重展示人物内心,从以往的环境批判写实转为人物心理写实,让影片中的情感脉络更加清晰。影片的镜头语言不再一味冷静客观,而是体察人物的情感变化;由故事中的 “失忆”展开对时间的探索,展现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不确定性的交织、碰撞,这些都是我在创作上的创新。
实际上,《重来》能大张旗鼓地在全国上映,是我入行以来的最大创新。
《综艺》:对普通观众来说,你认为《重来》最大的亮点或者说看点是什么?
王超:可能观众看到的几款电影宣传海报是最大亮点(笑)。
现在很多观众或主动或被动地消费着“电影快餐”,尤其在我国没有专门艺术院线的环境下,观众更难通过影院感受艺术电影的魅力。让观众恢复其应有的感知力,并丰富其观影经验和体验,是《重来》的使命。
《综艺》:你多次强调,“以前我是把镜头对准别人,现在则对准我们”?
王超:做电影导演十年了,一开始我把镜头更多的对准社会边缘人群,希望借此吸引主流社会的注意,让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这几乎把自己和所拍摄的对象隔绝开来,形成“他们”和“我们”。当我凭借几部作品拿了国际奖项后,反而开始思考:这样的奖项是否帮助到了“他们”?反而是“他们”成就了我的创作。
《重来》在法国上映时,片方着重宣传“退一步海阔天空、对爱需要包容”等这样饱含东方智慧的价值观。作为一个中国导演,拍摄对象是“我们”, 而国内的“我们”却完全不知道这部电影。这是刺激我特别希望将影片“带回”国内市场的原因。
所谓“我们”,不仅仅指镜头对准的群体,更指国内的观众。从接收美学的角度,电影拍摄完并不算完,只有将电影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才是完整的。《重来》在国内上映, 是我践行“ 对准我们” 的第一步尝试。拍“我们”的电影,回到“我们”中间,影片才有存在意义。
“私房菜”也可以大声吆喝
《综艺》:《重来》表现的是都市中青年人的情感、婚姻危机,其实这样的题材“很大众”。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用更炫丽的镜头和更快的节奏,可能会更吸引观众?
王超:作为一门艺术,电影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将电影的表现形式“固化”为某一类型,是一种很危险的举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导演自主创作能力的阉割,甚至是对艺术的阉割,很可能在迎合潮流的过程中丢失原本的特色,反而不能吸引观众。
在拍摄《重来》时,我其实已经不再过多地迷恋个人风格。与之前几部影片相比,这部影片的镜头语言更丰富,节奏也更明快。
《综艺》:但影片中大量的固定机位和空镜头,以及过于沉默的主人公,都会给观众带来理解上的阻力。
王超:每部影片都有自己的风格,我不想太过于迁就观众,观众也需要接触不同的电影,从而更好地理解影片传达的讯息。
导演创作时应考虑观众的感知度,观众也可以适当“迁就”电影艺术本身。如果将艺术电影比作私房菜,它是需要特定的制作流程的,也需要食客细细品味。同样,私房菜也可以大声吆喝,让观众知道电影作为艺术也可以被消费。我这次高调宣传,就是这个目的。
寻求艺术与市场的平衡
《综艺》:你如何评价自己的电影创作?
王超:电影永远不只是一门艺术,它还可以感染大众,因此电影创作应该是多元化的。我已经做好了迎接市场的准备,比如在影片的选角上启用一些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演员等,只不过因为多重原因这一点没能在《重来》上实现。在电影院里,我也考虑如何在今后的电影创作中更加“接地气”,让观众接受起来更顺畅,看起来更愉悦。尊重市场但不刻意逢迎市场,我希望今后执导的影片既能赢得观众,也能够承栽一定的社会意义。
《综艺》:影片终于在国内大银幕上映,心情如何?
王超:当我看到《重来》出现在各地院线、影院的排片表上时,不论排片场次多少,排在什么样的时间段,我都由衷地高兴和激动;当然,不尽如人意的票房表现也令我反思——如何加强与院线、影院等各方的沟通、合作,如何更好的使观众对电影产生共鸣。
即便票房不佳,我也期待通过这次高调、密集的宣传,传达给国内电影市场、观众一个信息:这样的艺术影片也可以进入市场,观众可以在电影院里看到反映自身群体情感生活的影片。我更希望通过《重来》,呼吁国内尽快建立艺术院线,促进艺术影片创作、入市和观影的良性循环发展。
《综艺》:当前急速发展的内地电影市场,对中青年导演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王超:这需要一个过程。在《重来》中,我花大价钱买来皮拉佐拉的探戈曲,增强了影片的商业性,可看性、可听性也得到提升。《重来》是我第一部有意识地走进市场的电影,让我更接地气,对市场有了更直观的认知。通过这次尝试,哪怕是失败,对我今后拍出观众认可、市场认可的好电影也很有帮助。
坚持有自我特色的艺术创作,同时愿意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本身就需要不断平衡。我有面向市场的姿态,有对创作清醒的认识。今后我要做的,是学习让商业元素更好地融入艺术创作,让艺术更顺畅地贯穿创作过程,寻求电影艺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
王超
1995年—1998年:担任陈凯歌导演助手,任《荆轲刺秦王》副导演
2001年执导《安阳婴儿》
2003年执导《日日夜夜》
2005年执导《江城夏日》
2006年《江城夏日》获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奖。同年8月,影片在内地公映。
2008年执导《重来》
2009年8月《重来》在法国公映
2011年6月《重来》在内地公映
文/贺筱筠 朱玉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