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 警惕大企业威胁论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威胁,国际竞争力,海闻,利益
  • 发布时间:2011-08-04 14:29
  在7月初刚刚发布的2011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的上榜企业数量达到了69家,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的133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榜的61家企业中,除了华为、沙钢等少数几家是民营企业之外,其余均为国有企业。

  中国国有企业的异军突起,似乎引起了其他国家的高度警惕。其实早在10多年前,中国国有企业处于低潮、中美正在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艰难谈判之际,当时的美国人就意识到过中国国有企业在未来可能对美国企业产生竞争威胁。

  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认为,9-11改变了中国历史,因为在此之前,美国实际上已经确立了抑制中国的方针,但因为9-11的爆发,美国不得不将重心放到了反恐问题上,这就让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得到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现在,美国人回头发现,“强大”的中国国有企业已经站在自己跟前。

  美国人会如何采取行动?中国的企业又如何才能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美国的伎俩

  “在国际竞争中,当它和你有利益的时候,它是不会在乎你的性质的,或者在你没有对它产生威胁时,它是可以容忍的。”海闻告诉《英才》记者,现在中国国有企业看起来很强大,美国人可能已经将其视为自己的威胁了,并且将想尽办法不让这个问题继续存在下去。

  因此,美国一定会抓住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作为压制中国国有企业扩张的一种手段。在美国,政府可能和企业的利益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当企业面临破产时,政府可以不救助,最终由市场来决定企业的命运;但在中国,情况有所不同,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大股东,很可能会为了企业利益或者救助企业而破坏市场规则。

  如今中美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海闻认为,美国抑制中国国有企业的手段之一就是它可以去世界贸易组织告中国国企“不公平竞争”,或者在国内通过反补贴、反倾销来抑制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

  “现在还没有到一个尖锐冲突的时候,但早晚会发生。”海闻对《英才》记者说道。

  中国该如何未雨绸缪?

  海闻认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最终会回归到一个规则上来。世界贸易组织正是二战激烈冲突之后的产物,经历残酷的战争之后,人类终于明白,大家坐下来谈判,建立一个公平的规则要比打仗好得多。

  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一旦中美两国在此问题上发生尖锐的冲突,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所有的发达国家站在美国一边,因为他们会认为是中国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从而使中国在道义上就先处于被动地位了。

  “当年日本、德国崛起后为什么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新崛起的势力对原来的势力产生了威胁,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原有势力会本能地去压制新势力,新势力肯定不服气,自然会反抗。所以这个矛盾处理不好就会爆发,而我们现在就是要想办法消除这些矛盾。”海闻说。

  从长远利益角度来看,中国自身亦不能等问题出来了才去改,而是应该懂得国际规则,遵循国际规则,“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不但要对中国人民负责,也要对世界人民负责,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还是要努力按世界规则去办,而不是说我大,我不怕你。”

  整合创造竞争力

  中国已经出现了数十家世界级规模的大企业,但这些企业可能只是大一个表面,还没有真正形成国际竞争力。以今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61家大陆企业为例,其中有9家竟是负利润的。

  海闻发现,某些中国企业能够做大的原因是这个企业涉足了许许多多的行业,而不是在同一个行业中,将企业的规模做大。相反,在很多行业里,中国存在企业过多、行业集中度过低的问题,从而无法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如今世界上大部分贸易是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而且贸易的主要部分是工业品之间的贸易。这种经济特征决定了,规模经济成为企业主要的国际竞争优势。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规模,它甚至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

  以美国为例,虽然其已经拥有了许多世界级的大企业,但美国企业仍在不断地重组兼并,因为他们不断在准备新的全球竞争。高新技术的企业必须要有规模,才能降低成本,具有全球竞争力。

  “比如波音和麦道已经是美国最大的两家飞机制造公司了,但他们还要合并,因为他们要跟空客去竞争。另外像医药这种研究费用非常高昂的行业,没有足够的企业规模,几乎不可能拿出高额的资金去开发新的药或者产品。”

  海闻担心国内企业过于多元化的倾向。由于人力与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如果没有专业化,企业就很难实现规模经济。海闻告诉《英才》记者一组对比数据:美国只有70多家医药批发企业,而中国有17000多家;韩国三家汽车企业占据了国内85%的市场份额;而中国前三家汽车企业共占据的市场份额还不到三分之一。

  很明显中国企业如果想拥有国际竞争优势还必须从国内的行业整合开始。

  “产业升级不要搞运动”

  《英才》:你怎么看中国当前产业整合与产业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海闻:中国很多行业的产能过剩与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有关。当前体制下,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了很大的主导作用,只要中央一声令下,各地方便会集体行动。比如“十二五”提出要搞战略新兴产业,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每个省都会开始搞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所谓的战略新兴产业,但这不可能持续,因为它缺乏规模经济。

  《英才》:政府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海闻:政府应该有政策导向,但不能把产业升级变成一种政治任务,这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会在新的行业里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政府应该做的是放开对这些行业的限制,而不是极力去推动,更不应该自己去做。企业自然的选择与政府号召下的集体转型升级是不同的。如果是企业自愿的选择,就不会出现全国都在搞的状况,我们现在正应当避免这种情况。

  《英才》:你怎么看政府在产业整合中对产能过剩行业限制投资的政策?

  海闻:我觉得可以限制国有企业,但不要限制民营企业。限制民企投资也不见得对这个产业就有好处。同一个产业里面也需要不断更新,比如新的民营企业认为当前的几家钢铁企业做得不够好,还是愿意进去,这样的事情政府不应该管,因为民企做不好,损失是他们自己的钱。

  产业整合中,还有地方保护这个东西一定要打破。地方保护的存在,一方面不允许外面的企业进入,另一方面不允许里面的企业破产,这都是损害市场效率的。地方政府不能把一些产业的门给关死,必须打开,一个要允许进,要给里面的企业一定的压力。另一个还要允许退,不时地腾出空间来给新的更有竞争力的企业,也给低效落后的企业一种威慑力。

  文|本刊记者 郑景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