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六零后”各执己见 金钱这东西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六零后,金钱,送礼,朱德庸
  • 发布时间:2011-08-04 14:44
  嘉宾|《全球商业经典》杂志主编 何力(生于1962年)

  中国互动媒体集团CEO 洪晃(生于1961年)

  台湾知名漫画家 朱德庸(生于1960年)

  拉手网创始人 吴波(生于1965年)

  当真理面对谎言,金钱可以换来偏执;

  当私欲面对公理,金钱可以换来妥协;

  当个人面对集体,金钱可以换来特权;

  甚至当混乱面对秩序,金钱可以换来优先……

  在金钱的包裹之下,越来越多的东西失去了原有的黑白分明,小到可以一笑了之,大到足以感天动地。

  很多问题明明已经有了公认的理性标准答案,但是,答案的外面,往往被镀上了一层黄金外衣。

  是不是只有在当下,金钱的这种“改变事物原有属性”的特点,才得以显现?金钱,又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看待幸福的角度

  主持人:理性告诉我们:钱并不意味着幸福。但是,现在这个社会,为什么人人都在为钱而奔忙?

  何力:很多拥有了金钱的人,却说钱不意味着幸福。这里最根本的问题是,他们认为那些钱是他私人的,有了钱就有了心理上的满足。事实上,幸福往往跟目标、欲望有关。如果没有了目标,幸福感就会很难出现。如果他们把拥有的钱看作是上帝暂时委托他保管的,就会幸福得多。

  因此,看待幸福是需要角度的。一个人看待幸福的角度发生了偏差,其结果不仅是金钱不能带来幸福,恐怕什么都不能带来幸福。真若如此,这个人的人生一定会演变成西西弗斯的神话:推石头上山,再眼睁睁看着它滚下山,日复一日,循环往复。

  吴波:平心静想,一个人存活于世,消耗的能量实在有限。如果细分,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是一道坎。如果超越了这个层次,就能够追求精神层面的成功和享受,那很多物质上的需要就会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当然,每个人对于这道坎的标准不一样。就我而言,挣的钱够花,有房有车,这就够了。

  主持人:即便是在理性的答案已经很明确的情况下,在中国,“钱财意味着成功”依然是成功的标准吗?

  何力:当然。这个东西在相当程度上是本质,不能回避。金钱就意味着一种自信,一种成功。我这么说可能是因为我还没有多少钱。也许等我有了十几亿的资产,我也会说:哎呀,钱这个东西什么都不是嘛。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钱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标准了。虽然还没有蔚然成风,但是在当下的中国,多元化的标准已渐露端倪。首先改变想法的都是一些内心比较强大的人,也正是这些人比较不容易被所谓的世俗标准束缚。

  洪晃:在所有文化中,任何物质的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精神的高尚。也就是说,人不可能被物化。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也不能说明我们就一定是一个高尚的人。只有当我们真的有高尚的精神和行为才会被认可。这是全人类的统一标准。

  在中国,物质财富的重要性完全取代了精神,只有最近30年的事情。这段时间,我们对精神追求的要求是统一的,而赚钱则是可以“不择手段”的。于是,在这块全世界最拜金的国土上,一个人只要有钱,就能够得到政府、社会和家人的认可。

  我个人认为,这种现象其实是完全违背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也违背了人性,压抑了我们对精神的要求。长此以往的结果是,在没有底线的现实环境下,如果不悬崖勒马,就会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丑恶现象。

  吴波:我认为,财富是衡量成功的标准之一,而且是相对重要的标准。一个人融入社会的程度越深,其财富增长也会相应越快,这不是脱节的。只不过,金钱可以把你捧得很高,也会随时把你踩在脚下。对于一个人而言,财富是不是负担,其实在于这个人的精神能不能驾驭这些财富。如果他的精神很强大,有钱肯定是好事。而对于精神不够强大的人,不管是钱找到他,还是离开他,结果都一样——他驾驭不了金钱。

  我知道一个人。在很多人眼里,他很富有,而且在美国一家大公司里做到了很高的位置。但是40岁时,他被公司裁掉了,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最后自杀了。

  所谓“能同甘苦的人多,能同富贵的人少”诱惑总是比困难更容易让人暴露弱点。

  主持人:在“成功标准”之外,在当下的中国,金钱往往还要扮演工具的角色,即沟通感情、联络关系,这套“潜规则”是不是东方文化特有的?

  朱德庸:送礼的本意是很好的,是要彼此祝福。但是现在,中国人已经把送礼演变成了一件不温馨的事情——带着贿赂的感觉。尤其是当礼物很贵重的时候,这件事不仅成了送礼人的负担,也成了收礼者的负担。我不太结交朋友,所以我也不太有机会去参加别人的婚礼,别人也不好意思丢这个红色炸弹给我,我幸免了。

  洪晃:送礼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问题还在收礼和送礼的人身上。到最后,礼物是不会“得病”的,得病的是人。

  吴波:其实,我很喜欢礼尚往来。我在美国十来年,特别想念这种感觉。因为美国人平时不怎么交际,也不怎么串门,即便是结婚这样的大事,也只是送点小礼物意思意思,很少会有人送钱。所以在美国,线下缺少社会化,线上就会过于社会化。Facebook很火,美国人在那上面交友,也不需要多少物质的交换作为支撑,而是看重彼此真正的闪光点。毕竟,线下的美国人太孤独、太独立。

  不能回避的现实

  主持人:决定事情成败的第一因素是公理。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事情的背后其实是实力和财富的较量。这正常吗?

  何力:当然如此。在中国,这一定是现实。如果谁回避这个现实,非要把这个东西虚无化,那是没有意义的。早些时候,在大S和汪小菲婚礼后,王思聪和张兰的争论,王思聪的潜台词就是说,我比你有钱,你干吗要攀附我呢?

  我认识一个内地商人,在加拿大打高尔夫时碰到了三个香港人。闲谈看似说球,其实是在比富。香港人问,你来加拿大做什么?内地商人说来打球。香港人相当吃惊地问,仅仅是为了打球跑这么远?内地商人进一步解释,只是随便玩的。此时,刚刚还趾高气扬的香港人的脸色已经不那么好看了。香港人继续聊道,加拿大什么东西都贵。内地商人说,没有啊,比杭州便宜。在杭州打一场球要1000多元人民币,这里只合300元;杭州的房子一平5万,加拿大才2万。此时,香港人的脸色已经没办法看了。你看,他们自始至终没有谈钱,但其实暗地里却始终是在较量谁更有钱。

  我不太相信,一个开QQ的人和一个开宝马的人在一起,前者会更自信。当然,心灵强大的人可能不认为金钱意味着较量。也确实存在一些开QQ的人,面对开宝马的人没有心理压力,而不是假装觉得很好。

  洪晃:为什么奢侈品在亚洲特别流行?一本书上说,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钱财没有给予太高地位。在中国古代划分阶层的所谓“三教九流”的概念中,有知识的人是最有地位的,而真正靠经商积累财富的人,社会地位并不高,而且社会对这种人的戒备心、抵触都非常大。这种情况下,奢侈品逐渐成为了这些有钱人获取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

  直到现在,一些老板没有政府或者政治赋予的符号,他怎么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就是浑身的名牌,这能赋予一种他所渴望的感觉。

  主持人:推动世界持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的需求。这种需求是不是主要指对财富和物质的追逐?

  何力:过去200年,西方社会发生了两件大事:新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欲望,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至少,目前社会主流的这一套理念,包括全球化,资本浪潮,技术进步……逻辑的起点都是这两个。正是因为这是西方的一套逻辑,所以很多人总觉得,目前为止现代化的模式很难和东方逻辑合拍。我是真心的希望未来能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出现。

  朱德庸:我个人最怕的是纯粹的商人。纯粹的商人一切以利润作为考量,唯一的理想就是财富,会不停地拼命用钱生钱,他们根本不在乎自己贩卖的是什么,因为那些都不重要。譬如画家,虽然也希望自己的画能够卖钱,但在内心深处,画家还是想要创造出很好的画。作家也是一样,希望自己的小说能够卖很多,但他知道自己是一个作家,是创作者,一定要对得起良知。

  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已经生产出来、发明出来的东西,已经够人类去享用了。但是,商人却还在不停地生产新东西。譬如电脑、手机,一代一代更新,其实每一代的功能并没有多少变化。而商人考虑的只有不停生产,那样才有赚不完的钱。

  再比如坐飞机,以前从一个地方坐到另一个地方,要用五个小时,现在的飞机越飞越快,半个小时就到了。照理说,我应该是多了4个小时的空余时间,但结果却是,我的空余时间并没有增加,增加的是4个小时的工作。

  吴波:我倒是觉得,有些产品被制造出来,还是利大于弊的。比如智能手机,毕竟改变了人的生活,是一种对人类有价值的产品。如果非要列举被商人制造出来挣钱而没有太多价值的产品,更典型的应该是,那些珍稀动物的皮毛做成的披肩,这类产品对社会、对女士是弊大于利的。

  主持|本刊记者 王雨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