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灾情为发令枪,决定我们如何来做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地震灾害,新疆维吾尔,国际减灾日,卫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0-13 13:15
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国家减灾中心能做些什么?他们是如何启动预警、研判、评估、应急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在国际减灾日即将来临的时候,《小康》杂志为您揭开国家减灾中心的运作奥秘
文|《小康》记者鄂璠实习生杨青
9月15日23时27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6公里。10个小时后,当《小康》记者来到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时,这里的工作人员早已完成了对此次地震灾害的灾情评估报告。
在2011年“国际减灾日”即将来临的时候,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范一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张云霞、评估与应急部副主任吴建安等共同接受了《小康》杂志的采访,揭开国家减灾中心的运转流程。
卫星看得全,飞机看得清
《小康》:我们看到国家减灾中心办公楼二楼的综合减灾业务平台,依次被划分为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多媒体、灾害评估、信息管理与服务、综合研判等六大业务区。这些区域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范一大:我们的业务流程与这些区域的走向是一致的。我们在这个大平台上开展工作,走廊西侧是主机房,我们平时是进不去的,里面是支持存储和内、外网的服务器,相当于供血的心脏,接下来的这些区域相当于血管、经络、器官。
遥感业务区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没有灾情的时候,这里基本上就处于监控状态,发生灾情后,飞机、卫星就到位了,这里的工作人员就会开始处理数据,之后将分析结果推送到灾害评估业务区,数据中心获得的地面信息,经过分析后也被推送到灾害评估业务区,这就叫天、地、现场三方面信息一体化。
评估与应急部进行各类灾情的评估,评估到一定程度后,有些评估工作如果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会商、研究,就推送到综合研判区。
《小康》:飞机和卫星在获取灾害信息方面的作用有何不同?
范一大:卫星更高一些,“站”得高,“看”得远,“看”的范围会更大,但是卫星“看”到的地面信息不如飞机清楚。一般发生大范围灾害,比如说大的洪涝灾害、旱灾、雪灾时,我们就会通过卫星遥感监测的手段,先确定灾区的范围,观察哪个地方可能是重灾区,做出初步的判断。掌握了重灾区的情况后,我们再利用航空遥感的手段,对重灾区进行更为精细的监测,最后利用地面调查统计手段,派出工作组到现场做进一步的核查。也就是说,我们综合利用天(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地(地面调查统计)、现场(派出的灾区现场工作组)等一体化的业务体系,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和评估。
灾害前后都要进行的“科学评估”
《小康》:灾害评估的范围包括哪些方面?在时间方面,一般是在哪个时间节点对灾害进行评估?
范一大:我们所开展的是灾害综合评估,主要包括灾害范围的界定、划定范围内的实物量评估和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灾害评估不仅仅是灾害发生之后的应急快速评估,还包括灾前的风险评估、灾情基本稳定后的损失评估,以及恢复重建过程进度评估、冬春需救助人口评估等等。
吴建安:我们的评估工作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灾前评估。一方面是长期的灾害分析、评估,包括不同灾害在全国的分布、各地灾害的形势分析,等等,比方说我们现在要做全国灾害区域的概况,对各个区域的灾害风险有了认识后,就会知道哪个地方的风险高,哪个地方需要加强备灾管理。另一方面是在某些灾害发生前,我们利用一些基础地理数据、气象数据、历史灾情数据等进行灾前风险评估。比如说,在台风登陆前的几天,我们会对台风的影响范围、路径走向以及影响人群、经济损失等进行预评估,为当地的救灾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类是灾后评估。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对于较大的自然灾害,中心一般都要进行快速评估。例如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通常会在一小时左右对灾害影响作出初步评估,具体包括受灾范围、受影响人口数量、房屋倒损程度等。此外,我们还会根据救灾应急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灾害过程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估。
第三类是针对重特大自然灾害,例如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等进行综合评估。比如,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影响范围高达50万平方公里,我们在做范围评估时就划分出了极重灾区、重灾区和一般灾区。除范围评估外,综合评估还包括受灾害影响区域内的实物量评估、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等等。
范一大: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我们一般会在综合分析四套数据的基础上开展综合评估。一是对地观测数据,主要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灾区空间观测数据;二是灾区地方政府以统计报表形式上报的数据;三是灾害管理有关部门提供的关于灾区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四是我们派出的现场评估工作组实地核查数据。这些数据在评估过程中相互比对、分析、验证,最终通过灾害损失模型计算得到综合评估结果。当然,在评估过程中,我们还会听取专家和有关部门的意见。
50万灾害信息员遍布各地
《小康》:我国是灾害多发的国家,国家减灾中心在获取灾情信息方面,除了依靠专业力量外,是否也依靠了普通民众的力量?
张云霞:我们有一支覆盖全国的灾害信息员队伍,目前总人数达到50万人。为了规范灾害信息员队伍的管理,我们在近几年推行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需要通过一定的培训、考核来获取职业资格,之后再从事这项工作。这支队伍真正确保了全国各地的灾情信息能够及时收集、及时报送。
《小康》:灾害信息员主要承担着哪些任务?
张云霞:灾害信息员除了灾害信息收集之外,我们通过与中国气象局共建,也让我们的灾害信息员承担起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工作,很多省市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的试点。这就意味着,在面临重大灾害风险时,灾害信息员要及时传递上级部门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组织老百姓进行紧急疏散,甚至在灾害发生后要承担一部分的紧急转移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小康》:在8月15日闭幕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研讨会”上,有专家呼吁将综合防灾减灾上升为国家战略。请问范主任,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有哪些是需要综合统筹考虑的?
范一大:对于“十二五”期间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我们提出了“四个统筹”,一要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二要统筹考虑灾害的各个阶段,包括灾前、灾中和灾后;三要统筹考虑如何将各类资源加入到防灾减灾工作中,例如信息资源、科技资源;四要统筹考虑各类手段,包括法律、行政、市场、科技和教育手段等等。
经过为期一年半的反复论证和多达九轮的征求意见,《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已报国务院审批。《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内我国综合防灾减灾的十大任务。围绕这十大任务,我们有针对性地确立了八项重大项目。一是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工程;二是国家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三是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建设工程;四是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工程;五是环境减灾卫星星座建设工程;六是国家重特大自然灾害防范仿真系统建设工程;七是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避难场所建设工程;八是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科普工程。
……
文|《小康》记者鄂璠实习生杨青
9月15日23时27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6公里。10个小时后,当《小康》记者来到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时,这里的工作人员早已完成了对此次地震灾害的灾情评估报告。
在2011年“国际减灾日”即将来临的时候,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范一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张云霞、评估与应急部副主任吴建安等共同接受了《小康》杂志的采访,揭开国家减灾中心的运转流程。
卫星看得全,飞机看得清
《小康》:我们看到国家减灾中心办公楼二楼的综合减灾业务平台,依次被划分为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多媒体、灾害评估、信息管理与服务、综合研判等六大业务区。这些区域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范一大:我们的业务流程与这些区域的走向是一致的。我们在这个大平台上开展工作,走廊西侧是主机房,我们平时是进不去的,里面是支持存储和内、外网的服务器,相当于供血的心脏,接下来的这些区域相当于血管、经络、器官。
遥感业务区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没有灾情的时候,这里基本上就处于监控状态,发生灾情后,飞机、卫星就到位了,这里的工作人员就会开始处理数据,之后将分析结果推送到灾害评估业务区,数据中心获得的地面信息,经过分析后也被推送到灾害评估业务区,这就叫天、地、现场三方面信息一体化。
评估与应急部进行各类灾情的评估,评估到一定程度后,有些评估工作如果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会商、研究,就推送到综合研判区。
《小康》:飞机和卫星在获取灾害信息方面的作用有何不同?
范一大:卫星更高一些,“站”得高,“看”得远,“看”的范围会更大,但是卫星“看”到的地面信息不如飞机清楚。一般发生大范围灾害,比如说大的洪涝灾害、旱灾、雪灾时,我们就会通过卫星遥感监测的手段,先确定灾区的范围,观察哪个地方可能是重灾区,做出初步的判断。掌握了重灾区的情况后,我们再利用航空遥感的手段,对重灾区进行更为精细的监测,最后利用地面调查统计手段,派出工作组到现场做进一步的核查。也就是说,我们综合利用天(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地(地面调查统计)、现场(派出的灾区现场工作组)等一体化的业务体系,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和评估。
灾害前后都要进行的“科学评估”
《小康》:灾害评估的范围包括哪些方面?在时间方面,一般是在哪个时间节点对灾害进行评估?
范一大:我们所开展的是灾害综合评估,主要包括灾害范围的界定、划定范围内的实物量评估和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灾害评估不仅仅是灾害发生之后的应急快速评估,还包括灾前的风险评估、灾情基本稳定后的损失评估,以及恢复重建过程进度评估、冬春需救助人口评估等等。
吴建安:我们的评估工作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灾前评估。一方面是长期的灾害分析、评估,包括不同灾害在全国的分布、各地灾害的形势分析,等等,比方说我们现在要做全国灾害区域的概况,对各个区域的灾害风险有了认识后,就会知道哪个地方的风险高,哪个地方需要加强备灾管理。另一方面是在某些灾害发生前,我们利用一些基础地理数据、气象数据、历史灾情数据等进行灾前风险评估。比如说,在台风登陆前的几天,我们会对台风的影响范围、路径走向以及影响人群、经济损失等进行预评估,为当地的救灾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类是灾后评估。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对于较大的自然灾害,中心一般都要进行快速评估。例如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通常会在一小时左右对灾害影响作出初步评估,具体包括受灾范围、受影响人口数量、房屋倒损程度等。此外,我们还会根据救灾应急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灾害过程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估。
第三类是针对重特大自然灾害,例如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等进行综合评估。比如,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影响范围高达50万平方公里,我们在做范围评估时就划分出了极重灾区、重灾区和一般灾区。除范围评估外,综合评估还包括受灾害影响区域内的实物量评估、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等等。
范一大: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我们一般会在综合分析四套数据的基础上开展综合评估。一是对地观测数据,主要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灾区空间观测数据;二是灾区地方政府以统计报表形式上报的数据;三是灾害管理有关部门提供的关于灾区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四是我们派出的现场评估工作组实地核查数据。这些数据在评估过程中相互比对、分析、验证,最终通过灾害损失模型计算得到综合评估结果。当然,在评估过程中,我们还会听取专家和有关部门的意见。
50万灾害信息员遍布各地
《小康》:我国是灾害多发的国家,国家减灾中心在获取灾情信息方面,除了依靠专业力量外,是否也依靠了普通民众的力量?
张云霞:我们有一支覆盖全国的灾害信息员队伍,目前总人数达到50万人。为了规范灾害信息员队伍的管理,我们在近几年推行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需要通过一定的培训、考核来获取职业资格,之后再从事这项工作。这支队伍真正确保了全国各地的灾情信息能够及时收集、及时报送。
《小康》:灾害信息员主要承担着哪些任务?
张云霞:灾害信息员除了灾害信息收集之外,我们通过与中国气象局共建,也让我们的灾害信息员承担起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工作,很多省市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的试点。这就意味着,在面临重大灾害风险时,灾害信息员要及时传递上级部门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组织老百姓进行紧急疏散,甚至在灾害发生后要承担一部分的紧急转移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小康》:在8月15日闭幕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研讨会”上,有专家呼吁将综合防灾减灾上升为国家战略。请问范主任,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有哪些是需要综合统筹考虑的?
范一大:对于“十二五”期间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我们提出了“四个统筹”,一要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二要统筹考虑灾害的各个阶段,包括灾前、灾中和灾后;三要统筹考虑如何将各类资源加入到防灾减灾工作中,例如信息资源、科技资源;四要统筹考虑各类手段,包括法律、行政、市场、科技和教育手段等等。
经过为期一年半的反复论证和多达九轮的征求意见,《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已报国务院审批。《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内我国综合防灾减灾的十大任务。围绕这十大任务,我们有针对性地确立了八项重大项目。一是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工程;二是国家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三是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建设工程;四是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工程;五是环境减灾卫星星座建设工程;六是国家重特大自然灾害防范仿真系统建设工程;七是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避难场所建设工程;八是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科普工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