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反狩猎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狩猎,水浒传,野生动物
  • 发布时间:2011-10-18 10:51
  狩猎,尤其是在中国狩猎,怎么看好像都是件奢侈的事情。说它奢侈,并不是说狩猎一趟的花销,而是指中国贫乏的野生动物资源,怎么经得起如此折腾。

  在我们的印象中,国内的生态环境从来不容乐观,因此当2006年国家林业总局公开登报拍卖野生动物狩猎指标时,立即引来了舆论的口诛笔伐,自己闹了个灰头土脸不说,还被迫关闭了全国范围内的数十个猎场。“狩猎=戕害野生动物”,这一观点在公众的心目中似乎已根深蒂固,容不得半点侵犯。

  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对狩猎的态度非常鲜明--反对的声音占到了绝大多数,而在外国,对于狩猎往往还分为禁猎派和支持派,两派互相妥协也是常有的事。差别之所在,并不代表外国人就更理智或更野蛮,而在于我们的文化基因中对狩猎有一种天然排斥。

  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民族为主体的社会,农耕民族与渔猎、游牧民族的最大区别就是安土重迁,渴望一种有序、平稳的生活,自己的衣、食都是从精耕细作中得到,极少奢望其他。当然,在农业生产的前期、开田拓土的过程中难免会与野生动物发生冲突,但这也只停留在“兽不犯我我不犯兽”的程度,一旦田地圈定、篱墙筑起,山林和农舍间便是两个世界了。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对猎人的描绘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职业猎户,全家生计都靠打猎维持,这类人在《水浒传》中出现得最多,如解珍、解宝兄弟,他们既是猎户,也是“好汉”、“强人”;二是“左牵黄、右擎苍”,呼朋引伴外出打猎的达官显贵--其中当然以游戏人间、闲耍消遣的纨绔子弟居多。所以归结起来,狩猎在国人心中从来就不算什么正经事--靠它生活显然是不行的,甚至会引来灾祸(如《水浒传》中,解氏兄弟就因与当地豪强毛太公争夺猎物,最终身陷囹圄);偶尔参与一下也不行,这不是圣人先师倡导的行为。

  最终,国人心中浓重的“反狩猎”情节甚至还影响了清朝统治者--满人本来喜好狩猎,以至还将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作为统治的象征,可到了嘉庆之后,所有皇帝对狩猎都兴味索然,他们放弃弓马骑射,彻底融入浩瀚的农耕社会。

  有了老祖宗种下的“反狩猎”种子,再加上媒体对环境破坏、动物灭绝的长期报道,我们很容易就对狩猎产生反感--这种反感往往比外国人来得更强烈,因为在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我们对环境的欠账实在太多了,每个人在享受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都着实在为环境捏一把汗。

  在这种心态下,普通人对野生动物的态度就显得简单而可爱了--希望它们尽可能不受人类打扰,多多益善。尽管时常也有媒体报道某野生动物种群过度繁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如秦岭羚牛、陕南野猪泛滥),但公众却并不认为这是灾害,反而为当地的环境好转感到欣慰。在今天的中国,谈起狩猎,或者是拿出数据谈“科学狩猎”也是听者寥寥,往往话刚出口就迎来一片喊打。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但有些时候,我们是否又矫枉过正了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