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獭 地球上的大胃王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海獭,大胃王,生态系统
  • 发布时间:2011-10-18 11:20
  海獭是地球上食量最大的动物,一天要消耗相当于自己体重1/3的各种海鲜,否则会被活活饿死。

  海獭没有脂肪层保暖,但毛皮质量极佳,被公认为野兽毛皮中的“王中王”,所制成的衣服不仅防水透气,还是御寒极品。

  海獭被称为“海底森林的保护者”,对海洋生态有着重要影响,如果海獭消失,整个海草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而海底世界也会变成一片贫瘠……

  海底森林的保护者,睡觉时也不会上岸

  海獭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与鲸、海象、海豹等身体硕大的海洋哺乳动物相比,海獭是“小个子”,它体长一般不超过1.4米,体重仅40公斤。但是,在海獭所属的鼬科动物中,它又是体型最大的一类--相比同科亲戚黄鼠狼仅40厘米的身躯,海獭又称得上是庞然大物。

  海獭生活在寒冷的北太平洋的近岸水域,如美国的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和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科曼多尔群岛等。海獭没有脂肪层保暖,但毛皮质量极佳,在野兽毛皮中是公认的“王中王”,由海獭毛皮所制成的衣服也是御寒的极品。

  以体重计算,海獭是地球上食量最大的动物,一天要消耗相当于自己体重1/3的各种海鲜。它吃海胆的办法相当有趣:海獭在海底捉到海胆后便浮出水面,肚子朝天游着仰泳,然后把从海底拣来的石板放在胸前当砧板,用两只“手”夹着海胆在石块上撞击,一旦发现壳敲破了,海獭便马上将里面的肉吸掉。最有意思的是,海獭即使在睡觉的时候也不会上岸,它会寻找到一个海藻丛生的地方,然后将海藻缠绕在身上,目的是为了防止在沉睡中被大浪冲走,干完这一切,它们就平躺在海面上,枕浪而眠。

  最大的鼬科动物,最小的海洋哺乳动物

  没有脂肪,仅凭一层致密的毛皮保暖

  海獭的体型与栖居在河流、湖泊等淡水环境中的水獭相似,都是小脑袋、小耳朵、滚圆的身躯,但是体型上却要大很多。由于海獭有95%的时间都是在海水中生活,所以比起近亲水獭来说,海獭的后肢更为发达,并且脚趾间有蹼,能用后肢交替划水,向前游动;海獭的尾巴很长,约有30厘米,游泳的时候可以当舵使用。但是,海獭游泳的速度并不快,它们其实更擅长于潜水,常常会潜入到50米深的海底去寻找食物。

  生活在寒冷水域的海獭,并没有海豹、海狮那样厚厚的脂肪来保暖,不过,它们那一身可称为极品的毛皮同样能够御寒。海獭的“皮大衣”分为两层,上层是由粗硬的毛组成的保护层,下层是由浓密而柔软的毛构成的保暖层。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海獭的一根上层毛和约70余根下层毛都是从同一个毛孔中长出来的,并且极为致密--平均每平方厘米就有12.5万根毛。如此致密的毛皮不仅非常保温,还能够将空气“捕获”进毛里,形成一个保温层,随时抵御寒冷的海水。此外,海獭的毛皮上还有一层薄薄的脂肪,这样,即使它潜入深海,也能保证滴水不透。

  为了保持毛皮的防水性和御寒能力,海獭对自己的毛皮保养得非常好。它们不仅一出水就要把身上的水珠抖落干净,而且还会花很多时间在梳妆打扮上,不停地对周身的毛皮进行梳理和拭擦。其实,这种“洁癖”对海獭来说是性命攸关的,如果它的毛蓬乱成一团或沾满污秽,那么它就会因为毛皮失去防水性和保温作用而冻死。

  和其他动物不同的是,在非交配季节,海獭群体中的成员都是同一性别,所以海獭的群体一般分为雄性群和雌性群两种。海獭群白天常常在海里嬉戏、觅食,到了晚上,它们便偶尔上岸,睡在海岸边的岩石上--之所以说“偶尔”,是因为海獭的腿很短,在陆地上行动不便,遇到危险很难逃掉,因此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在海上过夜。只有遇到风暴的时候,它们才会成群结队地跑到岸边躲起来。

  在海里睡觉时,海獭会寻找一个海藻丛生的地方--大量的海藻纠结在一起,为海獭在海洋中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停泊地。海獭们在海藻丛中翻滚,将海藻缠绕在身上;或者用四肢抓住海藻,然后再平躺在海面上,枕浪而睡。这种奇特的睡觉方式不仅使它们不会被大浪冲走或沉入海底,还能有效地避开岸上的敌对威胁。

  海獭群睡觉时,总会留几只“哨兵”站岗。如果有敌人来袭或者受到惊扰,“哨兵”就会及时叫醒其他成员,惊醒后的海獭通常会潜水逃跑,但“哨兵”会继续留下来探明真相:一旦确认危险,就用尾巴“噼啪噼啪”地猛击水面,以此作为报警信号,通知其他成员赶快潜逃;如果只是虚惊一场,“哨兵”也会尽职地发出平安的通知。

  值得一提的是,海獭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够嗅到8公里以外的味道,它的这个特长有利于它们及早发现敌人。据科学家实验,如果有人在海滨走过,如果没有几次潮水把人类留下的气味冲刷掉,海獭是绝不会上岸的。

  每天吃掉体重三分之一的海鲜

  肚子当餐桌、利用工具吃海胆

  由于生活在寒冷的海水中,海獭需要大量的热量御寒,因此它们的食量都非常大,每天都会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三分之一的食物,堪称地球上的“大胃王”。一头成年海獭的体重约为40公斤,每天必须要进食10多公斤食物,否则就会被活活饿死。

  海獭并非纯肉食性动物,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海底的各种贝类、鲍鱼、海胆、螃蟹等,有时海藻、章鱼、鱿鱼和一些鱼类也是它们的“盘中餐”,其中,海胆是海獭们最喜欢的食物。

  海胆的壳很坚硬,凭海獭的牙齿或者爪子,根本不可能破壳吃肉。但聪明的海獭却有它自己的方法:海獭在海底捉到海胆后便浮出水面,肚子朝天游着仰泳,然后把从海底拣来的石板放在胸前当砧板,用两只“手”夹着海胆在石块上撞击,一旦发现壳敲破了,海獭便马上将里面的肉吸掉。

  一顿饱餐后,海獭的小胖手潇洒地向后一搓,海胆壳就被抛入了大海。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虽然海獭扔掉了海胆壳,但对于吃饭的“工具”--石板却倍加珍惜,小心收藏在腋下皮囊中以备再用。由于合适的石板不容易遇到,海獭找到一块就舍不得丢,往往一用就是好几天。在反复使用工具这一点上,海獭胜过了动物中最具智慧的黑猩猩。

  据统计,一头海獭能在90分钟的时间里从海底捕获54只贻贝或海胆,在石头上撞击2237次。为了生存,海獭不得不“大吃大喝”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但海獭每次捕食的时间只有4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海獭就会溺死在海里。因此,海獭的每一次捕食都可称得上“快、准、狠”:迅速下潜到几十米深的海底,同时观察猎物的位置,抓到猎物后,一定要在肺里的氧气用完之前返回海面。

  生性温顺,争斗也发展成打闹

  被剥皮的海獭爬回窝喂奶

  海獭是群居性动物,但雄性海獭也具有领域意识--它们经常为争夺领地发生打斗,但这种冲突通常不会持续很久。因为海獭性情温顺,同类之间极少有真正的敌对情绪,即使是打斗,也会很快变成嬉戏打闹的游戏。

  成熟的雌性海獭约5个星期发情一次,而雄性海獭则没有固定的发情期。当一只雄海獭主动以“自由泳”方式游向雌海獭时,就表明了它有求偶的意图(通常情况下,海獭都是“仰泳”)。如果这时雌海獭也在发情,它们就会结成一对,离开各自的群体,来到一处不受干扰的洞穴,一起度过3天的“蜜月”。经过数次交配以后,两只海獭便分别回到自己原来的群体中去了。

  雌海獭的妊娠期大约要持续7~9个月的时间。雌海獭的生产也是在海上进行的,分娩时雌海獭蜷卧在海藻垫上等待着小海獭的降生。海獭通常每胎只产1仔,偶而有双胞胎。刚刚产下幼仔的雌海獭警惕性非常高,并表现出强烈的护子行为。

  对于雌海獭的护子行为,一位海獭猎人曾讲述过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猎人抓到一只大雌海獭,剖下珍贵的毛皮后,就随手把海獭躯体扔一边。傍晚时,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却遍寻不着这只海獭了。再仔细观察,他发现地上依稀沾着血迹,一直延伸到附近小洞穴。猎人探头往洞里瞧,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这只海獭忍着脱皮之痛,挣扎着回到自己的窝。等猎人拖出这只早已气绝的海獭时,才发觉有两只尚未睁眼的小海獭,正紧紧吸吮着死去母亲干瘪的乳头。

  尽管小海獭一生下来就具有独自在水中活动的能力,但它更喜欢伏在母亲的背上,一步也不离开,因为这样做能够随时吸吮母亲的奶。每当海獭妈妈把孩子放进冰冷的海水时,小海獭便又叫又闹。这时,海獭妈妈就故意和小海獭保持一段距离,使它无所依附,强迫它进行划水、翻转等动作的训练。过一会儿之后,海獭妈妈再游回孩子身边,让它饱餐一顿。

  小海獭稍微长大以后就能掌握游泳的各种技巧,并且能够从雌海獭那里抢夺食物了。用不了多长时间,它就可以学习潜水技巧,开始表现得非常顽皮,常常可以看见它在水里翻筋斗。海獭妈妈会哺育孩子约6个月时间,有时会更久一些,一旦发现小海獭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后,便会突然断奶并遗弃它们。

  为了珍贵的皮毛,差点被捕猎至灭绝

  至关重要的“海底森林的保护者”

  海獭的皮可以制成衣服或帽子,不但防水透气,还特别暖和,被公认为动物毛皮中的“王中王”,正因为如此,海獭们就招来了杀身之祸。人们为了得到海獭那身珍贵无比的毛皮,开始大量地捕杀海獭。

  在1741年商业捕猎海獭以前,海獭分布相当广泛,数量估计约有15~20万只。经过100多年的捕杀,海獭数量急剧下降。到20世纪初,海獭的数量已经减少到2000千只左右,差一点就灭绝了。值得庆幸的是,在1911年,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协议通过了禁止捕杀海獭的国际协议,经过近百年的保护,海獭的数量正在慢慢恢复。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动物保护部门专门制定了一项迁移计划,准备把海獭迁到鲍鱼资源十分丰富的北部去,但也有人反对这项计划,认为应该让海獭自由地活动。这两种意见争论得非常激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人们吸取了以前滥捕的教训,正在全力地保护它们,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毫不夸张地说,海獭数量的增长对整个浅海生态系统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海獭数量的减少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美国生物学家约翰逊·恩斯特解释说:“当海獭存在时,海洋生态系统看起来是一个样子;当它消失时,海洋生态系统将会是另一种状况。”

  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浅海为例,那里长着茂密的海草,有的海草甚至比树还高,这些海底森林不仅为各种鱼类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和食物,更是年幼的鱼躲避肉食动物的“迷宫”。如果以海胆为主要食物的海獭数量减少,以海草为食的海胆将会无限制的增长,过量啃吃海草的根部。而没有根的海草,会被海水冲得四散开来,整个海草生态系统就被破坏,形成一片贫瘠的海底世界。难怪海獭被科学家称为“海底森林的保护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