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贯秦岭南北的苍老古道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古道,秦岭,灵官峡
  • 发布时间:2011-10-18 11:27
  秦岭大概是中国古栈道最为密集的地方。历史上,刘邦隐居汉中之初火烧连云栈道,争取到了养精蓄锐的时间;后来他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登上皇帝的宝座。诸葛亮在后半生几乎天天往来于秦岭古道上,但他的遗憾就在于他始终没能征服这些古道。在古代秦岭南北斗争中,谁控制了古道,谁就拥有了战争主动权。

  从北向南,穿越秦岭的古道中最著名的有故道、连云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阴平道等,这些纵贯秦岭南北的古栈道和从汉江南岸延伸而来的荔枝道、文川道、金牛道、米仓道相互连接,形成了我国古代交通史上蔚为壮观的古蜀道。

  这一年夏天,我从甘肃徽县青泥岭的古蜀道转向,经由甘肃两当、徽县到陕西略阳、四川广元的故道,进入陕西凤县。

  如今在被称作“铁山”的青泥岭往南,也有一条古栈道,叫做白水道。公元759年秋天,贫病潦倒的杜甫就是在这漫天秋风中且走且吟,从秦州到徽县,取道宋代开通的白水道,经略阳、剑门关,进入四川的。时隔一千多年后,杜甫当年扶老携幼一路跋涉的青泥岭依然乱石当道,四野无人。当我要求去略阳白水江镇看一看山崖上残留的栈道痕迹时,陪同的徽县旅游局局长告诉我,前些年悬崖上还有不少栈道孔,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

  秦岭大概是中国古栈道最为密集的地方。历史上,刘邦隐居汉中之初火烧连云栈道,为他争取到了养精蓄锐的时间;后来他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也是这潜行在秦岭中的古道把他送上了皇帝的宝座。相反,诸葛亮在后半生,几乎天天都往来于穿越秦岭的古道上,而诸葛亮的遗憾,也就在于他始终没能征服这些从汉中到关中和天水的古栈道。在古代秦岭南北政治斗争和军事争战中,谁能够控制蜿蜒在秦岭、巴山之间的古道,谁就拥有了战争主动权。

  漫漫故道上的灵官峡

  从甘肃徽县到陕西凤县,嘉陵江上游的灵官峡,就是当年刘邦大败章邯于陈仓时翻越秦岭的故道。在凤县登记好住处后,我让送我出甘肃境的吉普车把我捎到灵官峡,然后沿嘉陵江一路步行,去寻找古道残迹。

  故道是甘肃境内西秦岭古道中规模最大的一条古蜀道。这条连接甘、陕、川三省的古道开通于殷周时期,从略阳逆嘉陵江北上,经甘肃徽县、两当,在凤县黄牛铺、红花铺附近与后来的陈仓道相接,从大散关越过秦岭,直抵宝鸡。相对于连云道,故道所走的线路山高路远,又偏离关中,汉武帝以后,朝廷将官驿道东移至褒斜道,将这里仅仅作为必要时的军事通道和商道,汉代以后并没有多少大事件发生,所以在历史上也就显得落寞一些。但在50年前,著名作家杜鹏程的一篇《夜走灵官峡》,却使这条古道上的灵官峡名声鹊起。

  从灵官峡到凤县县城十几公里,我走了整整一个下午。这一年夏天的嘉陵江在甘肃境内枯瘦如一条小溪,无声无息地在峡谷里穿行。沿着河谷,是国民党时期修建的甘陕公路,现在的316国道。现在凤县境内的宝成铁路,也行走在原来故道的线路上。从宝鸡到天水的312国道打通后,这条过去甘肃通往陕南的唯一通道上,过往车辆已经很少,宁静的峡谷里除了漫山遍野的蝉鸣,就是每隔一会儿穿越秦岭的火车轰轰隆隆地从头顶上的隧道穿过。就在我漫无目的地在公路上徘徊时,对岸如烈火焚烧过的赭红色山岩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小石孔:四五个规则的石孔整齐地排列在距水面两三米的石崖上,让我本来失望的内心突然亢奋起来。虽然手头没有任何资料证明灵官峡现在还有故道栈道的遗迹,但凭我的直觉,那应该就是古代故道的栈道孔。

  古代栈道,一般都沿河谷而行。由于各个年代和每条河流的水文现象不同,不同时期和不同河段的栈道,距水面的距离也非常悬殊。从汉中褒城到眉县斜峪口的褒斜道,栈道路基距地面和水面最高处达300多米。以前川陕公路还未改道时,从广元明月峡到陕西勉县,我从峡谷上看到的古栈道残迹就悬在半山腰,下面是滚滚的嘉陵江水。然而这一次从明月峡、棋盘关一线经过,作为旅游景点开发的古栈道,已失去了当年我目睹过的那种风采和气势。

  从灵官峡出来的时候,晴朗的天空突然毫无预兆地涌来一片沉重的乌云。一道犀利的闪电在黑云和峡谷之间腾起,沉闷的雷鸣落在两岸的山岩上,灵官峡四周顿时回荡起让人心惊肉跳的巨响。随着急骤的暴雨从天而降,峡谷里迅即弥漫起迷茫雨雾。当我急匆匆赶到峡口的灵官峡村躲雨,已经成了落汤鸡。

  一家小卖铺门口,几位老人正在一棵核桃树下下象棋。雨珠落在巨大的树冠上,激起哗哗啦啦巨响,几步之外雨水涟涟,灵官峡口的山谷上烟雨弥漫。老人们就在这废弃了的古道旁悠闲地出车走炮。谈起灵官峡石崖上的石孔,一位眼睛患有严重白内障的老人说,那就是过去故道的栈道孔。他扬手指着山坡上村子后面乌云翻滚的山顶说,那里也有古道,过去有很多驿站。早些年在山林里,他还看到过许多被马蹄磨得又光又滑的石头。“那条古道是过去汉中和四川到天水的官道,地下还埋有古代的犁铧和箭头。”另一位老人接着说,“后来土匪出没,那条路就没有人走了。”

  秦人灭巴的褒斜栈道

  十多天以后,我在汉中画家魏玉新的陪同下,沿褒河峡谷从马道、青桥驿一线寻访褒斜道遗迹,在峡谷中河水浸泡的巨石上,我发现了不少四方四正的栈道孔。

  褒斜栈道是历史上秦岭栈道中最繁华热闹的一条。自秦代开掘以来,一直沿用到明清。那一座座建在褒河东岸的“栈阁”在马道一带,一般都在距离水面七八米的悬崖上。我们看到的那些横卧在滚滚激流中的巨石,最大的如一间房子,应该是在山洪爆发或者山体滑坡时滚落下来的。当年支撑过千军万马的栈阁早已灰飞烟灭,曾经是由悬在空中的工匠历尽艰辛开凿的一个个石孔,现在如一只只干枯了的眼眶,里面注满了河水。

  《史记》对战国时期穿越秦岭、巴山的古栈道盛况这样描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征服生活在重庆一带的巴人时,秦人的千军万马就从这条古道狂飙一般突破秦岭、巴山的隔阻,仅用3个月就灭掉了巴国。

  魏老师是一位喜欢游走的画家。最近几年致力于创作反映秦巴山区小人物生活的速写作品,每到节假日,他都夹着自己的画册,在山村小镇到处游走。他指着暮霭中莽莽苍苍的山岭说,那里的山林里,以前还有古道遗迹,川陕公里通车后,那条路也就渐渐荒废了。

  一路从秦岭走过,那些曾经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秦岭古道,已经基本上被荒林碎石掩埋得难觅踪迹。而在褒河石门水库、广元朝天、剑门关一带修复后供游人游览的栈道,即使修建得再逼真,也无法复原古代阁道那种飞绝凌空的气势。然而,只要行走在早已废弃了的古栈道上,我仍然会被千百年间那些往来于古木森森、激流飞漱的栈道上的身影所感动。

  对于秦岭古道来说,它曾经有过的驿马飞驰、旌旗蔽日的年代,那才是它真正永恒的时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