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灰度把握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管理,灰色,企业
  • 发布时间:2011-11-17 15:42
  摄影术语中有个名词叫做灰度,即影像灰色的深浅程度,灰度层次越多,照片所展现出的色彩就越丰富,影像也越清晰。管理领域也是如此,只有掌握合适的“灰度”,懂得开放和宽容,才能真正提高管理的效率,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宽容的文化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带领一个团队更是如此,如何发现员工的优点并加以强化和鼓励,而非用放大镜去看待员工的缺点,是塑造一个成功团队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高速发展的企业,通常会大量引进新人,在试用期和实习期,部门负责人却常常抱怨,新人工作技能达不到要求、做事方法不得当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部应该协助部门负责人理性分析,从“技能、积极性、协作性”这三个维度判断员工绩效欠佳的原因。技能欠缺的可加强专业培训;积极性不高的就需要沟通引导、适当鼓励;协作性欠佳的可以通过轮岗培训、打破本位主义、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在指导、培养新人的开始阶段,最重要的是管理者用包容的心态允许员工犯错,允许员工从犯错中成长。

  有些管理者总是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结果却因为过度自信于自己的管理办法,而往往使管理失败于自己的感性认识。他们期望达到管理工作中的“完美”境界,可往往事与愿违,付出了百倍的努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一味地追求“完美”,可能会将很多时间和精力消耗在非关键和不必要的事情上,结果导致“大投入、小产出”。人力资源管理也不必苛求“完美”。各个部门的人员结构、业务发展状况毕竟有所差别,所以人力资源部应该以“和而不同”的观念,因地制宜地考虑部门之间的差异。

  例如,从培训的角度来说,核心员工相对经验丰富、稳定性高,应侧重专业技能的提高,新员工则应该侧重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和文化熏陶;业务量大的部门可以加强高管级员工的培养,业务在成长期的部门可以侧重中层、基层管理者的培养,等等。

  更多的时候,企业内部的管理是在寻求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并非是一种折衷主义,而是一种化解冲突、解决矛盾最现实、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利益,每个部门的负责人都有自己的管理风格,人力资源管理者应从总经理的角度、部门的角度、人力资源管理等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正如书中所说,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在实践中摸索产生的,因此可以说,发展源于混沌状态,是在灰色中产生的。随着自身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它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而是黑白相兼的灰色。所以在管理中把握合适的灰度,才能更准确地掌控企业的发展方向。

  文/陈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