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成都新医改:把权还给公立医院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医院改革,健康权益,医疗机构
  • 发布时间:2011-11-21 15:45
  成都市选择了较为彻底的管办分开模式,试图构建一种全新的管理体制。在周鸿德看来,成都的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探索既保需方、又促供方的双赢模式

  公立医院改革,在医改中被称为最难啃的“硬骨头”。成都市选择了较为彻底的管办分开模式,试图构建一种全新的管理体制。《小康》杂志专访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周鸿德,全面解读这一全新的管理体制。

  《小康》:大家一直都在诟病“看病难、看病贵”,成都新医改很大一个目标就是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您看来,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源是什么?

  周鸿德:大家都知道,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是医改的主要目标,其根源应该是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一方面,实践已反复证明,仅靠政府投入、大包大揽办医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诊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劳动过程,监督难度大,管理成本高,靠行政管理和业务监督,很难提高质量和效率。必须要借助竞争机制,形成有效的内外利益约束,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所以,就迫切需要我们开放市场,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事业,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也通过市场竞争,促进公立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小康》:在各地探索管办分离的制度时,成都成立医管局使公立医院管办分离的模式是最彻底的。为什么做这样的模式选择?

  周鸿德:成都选择了“保需方、促供方,管办彻底分开,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这样的改革路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医保水平,让老百姓有钱看病、看得起病。同时,让老百姓自由选择服务好的医疗机构看病,即“用脚投票”。而医院呢,则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来赢得患者的支持,使医院由“面向市长笑”变成“面向市场笑”。 我们认为,卫生局既负责行业发展职责,又在管公立医院,难以“一碗水端平”,不利于社会资本进入和新机制的建立。因此,成都选择了较为彻底的管办分开模式。

  《小康》:在您看来,成都市医管局是一个怎样的单位?通过怎样的方式促进公立医院的改革和发展?

  周鸿德:医管局就是一个服务型机关,通过充分放权、高效服务、有力监管,调动医院的改革积极性,使医院逐步实现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主发展。将发展规划权、财务自主权、资本运营权、机构设置权、班子组阁权、职工聘用权、涉外事务权、设备采购权等八项权力“还”给公立医院。成都市医院管理局由微观管理变为宏观管理,由过程管理变为目标管理,由身份管理变为岗位管理。同时,通过推行总会计师委派制度、强化医院纪检监察制度等方式,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管。通过这些办法,使公立医院强烈地感受到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激发了其改革的内在动力,促使公立医院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着力打造特色专科,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小康》:成都新医改探索有哪些具体的做法?在您看来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深思的?

  周鸿德:一个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调动了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性,推动了公立医院的发展。积极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公立医院“去行政化”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全员岗位聘用制,打破“铁饭碗、铁交椅”,大力推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流程、生产流程、管理流程再造;第二个是进一步明晰产权,通过保留存量、引进增量、增资扩股等方式推进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国有控股、国有参股和国有资产退出等方式,加大改制重组力度。第三个是通过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全民的健康权益。第四个是通过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借助社会的力量推动了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但公立医院的积极性如何调动?通过外加推力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激发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动力如何形成?这可能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 专访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 周鸿德

  文|《小康》记者 孙晓青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