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愁贷款客户难找 对接不畅是主因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银行,贷款,利润
  • 发布时间:2011-12-19 11:47
  “当工行客户经理主动来找我们了解贷款需求时,我和同事说,哎呦!如今世道不一样了,以前只听说拉存款银行主动找来,没听说贷款也主动找来的。”当北京格非视频财务总监王惠这样说时,引来周围人的一阵笑声,但她却依然认真强调自己的确觉得诧异。

  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难的想法在她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因为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今年伴随着温州、鄂尔多斯等地民间借贷资金断裂事件的爆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话题屡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但是,近日,《投资者报》记者在参加北京市金融局组织的“首都金融媒体联盟走基层”活动中,却听到来自银行的另一种声音,“具备有效需求的客户在哪里?”不断有银行向记者反映客户很难寻找。

  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银行贷款几乎完全倾向于大型国企,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各银行,包括国有行,都在相应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也纳入到日程中来,各行都推出多种极具弹性的中小企业贷款产品。

  可惜的是,当下银企双方正面临着沟通不畅的困境,造成一头是中小企业被资金困境折磨得焦头烂额,另一头是银行有额度却找不到可贷款的企业。

  “今年我们有150亿的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到9月底才发放了70亿。”某银行人士对记者透露。

  过去偏爱大企业

  “在没有接触银行以前,觉得像我们这种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尤其是从国有大行,觉得他们就喜欢大企业,因此一直不敢想去银行贷款。”王惠说。

  持这种看法的企业不在少数,这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

  “早期,我国经济还是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企业主要是国营企业形式,那么当时银行贷款当然就是针对国营企业。”工行北京分行中关村支行副行长张凤祥告诉记者。张凤祥在工行已工作了20余年,对信贷业务的发展非常熟悉。

  上世纪80年代集体企业、个体户等开始出现,当时银行并不歧视这些新兴企业形式,没有明确大中小企业的划分,如果它们有贷款需求,支行就可以授权审批。“记得当时100元的贷款都做过。”张凤祥回忆说。

  国有行转为偏好大客户贷款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1999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帮助四大国有行剥离不良资产,在第一次剥离完成后,为了加强风险控制,国有行各支行的贷款授权被上收,各级分行专门成立了审批部门。

  “这么一来,支行层面就成了营销部门,支行人员去找项目、找客户,最后能否放贷需要分行审核,对支行来讲,贷100万和1000万工作量差不多。同时,那个年代房子还不是很值钱,可抵押物很少,加上改制后,四大行准备上市,对资产质量要求非常高,因此各行都不愿意再做小客户,尽量去找风险低、规模大的企业。”一位国有行人士表示。

  追求大客户并不是国有行的专利。虽然后来成立的股份制银行可以做中小企业业务,但由于大客户以一当十的效果,中小银行也很热衷于寻找大客户。

  基于此,银行给外界不喜欢与小客户打交道的印象,让像格非视频一类的中小企业多年来一直不敢主动找银行贷款。

  不过现在情况发生变化,包括国有行在内的中资银行开始转型,挖掘中小企业客户。“支持中小企业并不仅仅是监管要求,而是银行自身的要求,像我们工行,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试点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张凤祥说。

  金融脱媒迫转变

  随着多数国有企业的完成上市,这些企业“金融脱媒”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它们可以通过股市融资、发债等方式获取大额低成本资金,通过信托等形式解决短期流动性资金,也就是说这类大企业已经不再完全依赖银行。

  与此同时,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纷纷加入争抢大客户的队伍中,大客户的蛋糕被越切越小。

  “现在的话语权都被大客户主导了,他们不断压低银行的利润空间,我们必须要考虑开拓新的利润空间。”张凤祥说。

  据记者了解,工行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考虑拓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认为中小企业领域将是一个广阔的市场。

  “2006年底,北京分行就被总行确定为小企业信贷业务重点发展行。”工行北京分行副行长汪晓芳向记者表示。

  在北京分行被确认为工行小企业信贷业务试点行时,张凤祥所在的中关村支行以及顺义、亦庄两家支行又被定为北京分行第一批试点支行。同时,分行还给这三家试点支行一定权限的中小企业授信额度。

  “2006年给我的额度是1000万,2007年升到2000万,2008年升到3000万,现在保持着3000万额度的授信水平。”张凤祥表示。

  之后,工行北分中小企业贷款扩大试点范围,同时该分行还在北京同业率先提出专业化经营的思路。“我们2008年3月在中关村地区成立全市第一家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到目前为止,已陆续在北京小企业集中的区域成立了10家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今年9月末,中心小企业贷款余额和客户数占全行总量的53%和50%。”汪晓芳说。

  记者从工行北京分行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末,该行中小企业客户超过1700户,贷款余额超过1100亿元,其中,小企业客户超过1300户,贷款余额133亿元。近三年,工行北分小企业贷款年均增幅超过100%。从绝对数上看,仅工行北分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超过几家股份制行。

  银行企业对接难

  银行的确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倾斜,《投资者报》记者此前对16家上市行2011年中报数据梳理的结果显示,各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平均增长约30%。

  但这点很多中小企业尚未看到。

  “总看到报道说中小企业抱怨贷款难,可是我们很少看到中小企业主动来咨询贷款事宜,这些客户究竟在哪里呢?”在此次北京金融局举办的“走基层”活动中,记者听到不止一家银行在私底下说。

  “和客户建立桥梁对接,是现在各个银行想方设法解决的事情。”邮储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李静姝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我们从工行贷到款,源自于一次偶然。”王惠讲述了格非视频的贷款经历。

  格非视频是一家主要做电视台播出设备的公司,属于科技型企业。“我们的股东都是做研发出身的,对融资的事情也不太懂,以前公司都是靠自有资金缓慢发展,从没想过去银行贷款。”王惠说。

  直到2008年一次偶然,格非视频急需一笔短期资金,就打电话到工行咨询如何将承兑汇票贴现。“当时电话打到了我们柜台,然后柜员就把这个企业需要资金的信息转达给了信贷客户经理,客户经理立刻就回了电话,并表示当天下午想去企业走一趟,看看能否提供别的融资方案。”张凤祥说。

  “这是第一家银行关注我们,觉得还挺激动的。”王惠回忆说。那位客户经理在格非视频首先了解到该公司有房产可做抵押,就提供建议帮助其做了第一笔300万的抵押贷款业务。从此以后,工行就与格非视频业务对接上了。

  在有了银行的资金支持后,格非视频开始敢于接大订单业务。“在与银行合作后,发现很多业务其实也挺简单的,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公司原来只敢在二三线城市接二三百万的小单,但2009年底我们就开始接上千万的订单了,收入增长很快,2008年我们的销售收入有三四千万,现在已经破亿了。”王惠说。

  “回过头想想,如果不是打电话咨询承兑汇票的事,都不知道我们也能从银行贷到款,也就不可能发展这么快。”王惠颇有感慨。

  北京蓝风家禽养殖公司总经理陈吉胜也有类似的感受。2010年底该公司面临资金困境,邮储银行密云支行的信贷员偶然从朋友处得知这个消息,立刻上门介绍业务,用了三周左右时间为陈吉胜解决了资金问题。“信贷员刚来的时候,我还抱着怀疑的态度。”陈吉胜说。

  这几个案例中的客户是幸运的,他们对资金的需求被银行了解,但还有很多企业的需求并不为银行所知,同时他们也不了解银行能提供的服务。

  传统观念的禁锢

  为什么会产生一方面企业缺钱,另一方面银行又找不到合适贷款人的局面?

  首先与中小企业的现状相关。目前中小企业的通病是:大多数还正处于初创期,品牌企业少之又少;个人创业、家族企业偏多;固定资产偏低,可抵押物不多;内部各种不规范现象更是普遍,报表缺失。

  更重要的是两者沟通不畅。

  “事实上,有不少企业根本没到银行咨询过,就认为银行特别是大银行门槛高,传统理念在他们脑子里根深蒂固,另外也有的听周围人说贷不到款,就不再去尝试。”张凤祥曾经调查询问过一些企业的看法。

  银行这几年在贷款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比如对初创企业报表、抵押物缺失,以及成长性不好判断的问题,工行北分正在尝试做“小企业路线图计划”,从企业初创期开始,在不同阶段,帮助其策划、解决问题,使之达到银行贷款要求。

  “但是很多企业不了解我们有这些服务,以为一定要有不动产,一定要有担保,双方信息不对称。”张凤祥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家银行也在努力寻找各种途径。

  比如与科技园区的管委会合作,由管委会向银行推荐企业;与商圈建立关系,通过联保等方式向商圈企业发放贷款;举行推介会,向企业介绍金融产品等等。

  “但是这些举措效果仍然非常有限,如何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也需要政府的努力。”张凤祥认为。

  《投资者报》记者 李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