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钱”是主谋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10-09 09:05
  从6124点到1664点,再从1664点到3478点,短短两年时间,A股如雪崩般垮掉,而转瞬又如神话般崛起。

  翻云覆雨,谁有如此能量?基本面、政策面、技术面……这些过去分析市场的主要维度,显然已无法深刻解释这一现象。

  那真实的逻辑又在哪里呢?

  透过市场的多重迷雾,穿越资金的简单表象,我们发现,有一种叫“中国热钱”的力量,或许可以让市场更好地理解A股的剧烈震荡。

  17万亿:“中国热钱”源泉

  作为主导市场的一大关键因素,市场流动性这几年来一直充裕得很,能说它是大涨的理由,但把暴跌也归因于此,显然说不过去。

  我们对市场行情、货币供应量、实体经济等各项数据拆析梳理后发现,在中国的投资市场,一直活跃着一股神秘的资金,它们“平时为民、战时为军”,在追求短期机会时成为热钱,退出时又成了活期存款。而这种中国式“热钱”,实际上已成为左右市场大行情的决定力量。

  提到“热钱”,人们会想到海外资本。在中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2008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海外热钱流入规模约为1.2万亿美元,如算上其在国内的投资获利,规模超过国家外汇储备。

  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热钱”,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这种国际短期套利资本,而主要是国内自生热钱,包括企业存款、民间游资以及从银行“搬家”的居民储蓄等三大势力。

  从规模和热度分析,“中国热钱”均远胜于前者。从1996年开始,广义货币(M2)的年均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高出4个百分点,两者总量的差值已达17万亿。1995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约6万亿,M2规模与GDP总量基本持平。1996年至2008年,名义GDP由7万亿增长到3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广义货币供应量却由7.7万亿增长到47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14年逐渐形成17万亿元的差距。这就是产生“中国热钱”的源泉。)

  虽然我们可以测算出形成中国热钱的源泉有多少能量,但在中国的股市和楼市里,到底活跃着多少这样的国产“热钱”,却是一个很难精细化的数字,甚至比估算国际热钱还要难。就股市而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的测算,今年上半年就至少有超过1万亿元的贷款流入股市。

  “中国热钱”是这样形成的

  过去的两年,正是“中国热钱”的高产期。

  从2007年6月到2009年6月,基础货币由8.3万亿元增加到12.4万亿元,增幅40%,同期货币乘数也由4.55增加到4.59。这导致在此期间M2增加了19万亿元,相当于目前国家外汇储备的1.3倍、A股流通市值的2倍、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在此期间,在高货币发行的同时,宏观经济不仅没有同步上扬,相反,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实体经济增速实际上却在减缓。当过多的货币供应量在实体经济中难以消化时,难免以热钱的方式进入股市、楼市。

  在安达和亨(北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投资副总监邓承斌看来,“中国热钱”主要的一个内涵,就体现在企业资金或者说是违规资金上。他说,几乎市场所有的重要历史阶段,总有或明或暗的、兼具各种背景的且极其庞大的、有时甚至是被管理层默许的违规资金涌进股市疯狂套利。

  据财政部会计司的统计,银行2008年共向1597家非金融上市公司发放贷款人民币3.9万亿元,但到去年年底,上述贷款中仍有1.3万亿元左右资金留在银行账户中。在今年前8个月,又是8.15万亿元的天量信贷。财政部会计司的一份报告称,“一些上市公司可能将部分银行贷款投进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梳理企业存款数据,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企业存款增速高的年份,也就是中国股市牛气冲天的年份。从2001年至今,2007年企业存款增长22%,今年前8个月同比增长33%(已经接近贷款增速),其他年份均在10%~15%左右。而A股市场,恰好在2007年和今年上半年有一波强劲的上涨。

  这不是巧合。资本最原始的冲动或者说本能就是套利,企业的资金在实体经济里消化不完时,也只能去股市“淘金”。而当时的市场行情,也刚好迎合了热钱的这一冲动。去年10月份,决策层首提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并鼓励银行的放贷热情,彼时正是市场低点。

  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企业自有办法变通。华宝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国旺称,企业将左手掌握的流动性资金与右手掌握的银行贷款通过资金“大水库”一混合,新增的贷款自然替补而转化为企业流动性资金,只要进入股市的资金与其自有的流动性资金对称,就可以合法进入股市。

  A股大震荡主谋

  企业存款、民间游资以及居民储蓄的快速进出,形成了数量甚巨的“中国热钱”。这些“中国热钱”,时常以天量信贷的方式释放到市场上,然后又总会以货币从紧的极端方式收回,以致股市暴涨暴跌。

  “由于这类资金不能阳光化、合法化,囿于监管政策的风吹草动,它们快进快出,来得凶猛撤得也快。”邓承斌说。

  一般情况下,当这些“中国热钱”获得了理想的收益,或者当短期机会消失时,或者政策变化时,它们就会迅速流走,快进快出的结果就是资产价格暴涨暴跌。

  以浙江游资为主的热钱,代表了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溢出成为热钱的典型样本,当新的实业投资机会难以满足资本的投资需求时,热钱以炒房团、涨停板敢死队、甚至私募股权基金的面目出现在市场中,它们所到之处,无不使价格产生巨大波幅。

  相比储蓄搬家的热钱,民间游资、企业存款投机股市的热钱动作更大,受到市场外因素的影响也更为剧烈。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一路飙升,企业热钱收益颇丰,一方面是见好就收落袋为安,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对监管层严查信贷资金用途的担忧。而正是这些企业热钱大举撤退导致了近期股市的向下调整。

  早在今年7月份,很多企业资金就在撤退,为了平衡上半年业绩,有些企业甚至更早作了布局。比如江淮动力(000816)(000816.SZ),其中报显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至6月末已经一举变动为零;再比如中集集团(000039)(000039.SZ),到6月末,反映企业购入的各种股票、债券和基金的短期投资净额,已从年初的3.9亿元(初始成本)锐减到0.9亿元。2008年最高峰的时候,它的短期投资净额曾经高达13.9亿元。

  比较起来,居民热钱的动作就显得迟缓了一拍。8月4日,上证综指达到这一轮上涨的高点3478,之后开始一路向下调整。但据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的居民户存款减少800亿元,超过7月份192亿元的减少幅度,显示出老百姓“储蓄搬家”的趋势。

  对于居民储蓄资金搬家成为股市“热钱”,我们认为完全是一种“羊群效应”的体现。它们进出股市,其实只是股市运行的一个滞后性指标,是造成股市震荡的一个原因,但它们不是造成股市大幅涨跌的主因。今年这一轮A股的过山车行情,有组织、有规模的游资和所谓的违规资金才是市场助涨助跌的主因。

  堵疏结合让热钱“冷静”

  而如何对待这些热钱,显然已成为监管层的一道难题。无论是前些年证监会倡导的投资者教育,还是近期银监会开展得风生水起的严查信贷资金流向,其用意都是在防止股市投机,在堵截“中国热钱”。

  但仅仅是堵还不能解决问题。且不说民间游资、储蓄搬家没法堵住,就是企业热钱要堵住也不容易。

  央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王自力表示,从流动性的终端走向上看,中美扩大的流动性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仅仅在于谁来控制投向投机市场的流动性。美国是商业银行控制,中国则是由经验参差不齐的众多企业控制。“控制企业资金进入股市,查信贷流向作用不会明显,因为你很难查得清楚。”

  但如何才能让“中国热钱”变“冷静”呢?我们认为,给投资者“下药”还不如从市场本身着手,疏堵结合:第一、要减少热钱产生的基础,我们比较认可央行“动态微调”的策略,将货币政策由过度宽松转为适度宽松,但这种堵截在短期内不能以货币政策转向为代价,否则会得不偿失;第二、需要为大量新增创造出路。比如鼓励资本在海外寻找投资机会;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社保等公民福利上进行投资,减少贫富差距,刺激消费;开放更多的实体领域,使民间资本有机会在实体经济中获得投资回报。

  宏源证券高级分析师范为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弱化投机心理,需要不断的完善民间投资渠道,让各种资本有更多的途径可以投资,“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指望大家都不抢不挤最好的办法就是修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