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白手起家,在还不能想象万元户的生活时,已赚到人生的第一个100万;他,历经坎坷,三次离婚,三次入狱,又因三次被邓小平点名而化险为夷。他就是有着“中国第一商贩”之称的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久。
他和他的瓜子演绎了一部新中国个体经济发展的浓缩史,他用他的经历让中国人理解了市场经济的含义。
为了维持生计,年广久从小跟随父亲学着肩搭秤盘,叫卖街头。但他没有小买卖人的斤斤计较,做生意更愿意薄利多销,顾客可以先尝后买。遇到一些难缠的顾客,买走了水果又跑来算“回头”账,说少给了秤,少找了零钱,他一般也不计较,爽快补足。久而久之“傻子”的名号也慢慢传开。
而顶着“傻子”名号的年广久却有着与时代不符的小算盘,1962年是他成家的第二年,在那苹果飘香的季节,他看见市场苹果紧缺,马上拍电报给产地附近的同行,代购一批4000斤的梨子、苹果。这批水果一到手,他卖起了独市。白天,他叫着卖;晚上,他发了傻劲,拉起彩灯,放着音乐,接着卖。对面国营门市部和其他摊贩,却冷冷清清。这台好戏一唱,钱是赚了,也被扣上“挖社会主义墙脚”等罪名。他被判以“投机倒把”,入狱一年。
“我从小就是学经济学的,这个经济学是在实践中学的,高价卖出,低价买进,这就是经济学。”年广久这样解释着他的生意经。
1980年、1984年和1992年,邓小平曾对年广久三次点名保护。而这三次谈话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一代个体私营经营者的命运。
1972年,年广久看上了炒瓜子这一行当,拜师学艺,真刀实枪地干了起来,一发不可收拾,越做越大。1979年,年广久开始雇工,逐步将小作坊发展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小工厂。
当时安徽的农村改革,也引起了邓小平的关注。1980年,邓小平热情地肯定了安徽的包产到户与大包干。在这种农村改革的新形势下,邓小平看到了有关“傻子瓜子”问题的调查报告,当时就对个私经济发展给予肯定,并就一些人对姓“社”姓“资”的争论,表示要“放一放”和“看一看”。
1986年春节前,傻子瓜子在全国率先搞起有奖销售,并以一辆上海牌轿车作为头等奖,3个月实现利润100万元,但后来中央下文停止一切有奖销售活动,让年广久的销售计划大乱,公司血本无归。后来又是邓小平保护了他。同时通过年广久这个“个例”,还将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雇工问题顺利解决。他的名字也成为了个体经营者的符号。
至今年广久仍对邓小平心存感激,他的名片正面是他和妻子的合影照片,背面则是《邓小平文选》中的一句话,“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
年广久说:“如果我没有做出贡献,邓小平也不会提到我,替我说话。但他不是针对我,他是对全国许许多多的‘傻子’说话。”
芜湖的一条步行街上,有四家“傻子”瓜子专卖店,只有一幢白色年久失修,与周围现代化的商厦和街市有些格格不入的三层小楼属于“老傻子”。在他的办公室里,没有办公桌,没有书柜,只有两张麻将桌和十几把破旧的凳子。
做了几十年生意的年广久,仍停留在个体经营模式,他排斥已超过自己的恰恰瓜子销售模式,固执地坚守着用专卖店包围超市,更多的却是力不从心。芜湖市市委书记金庭柏对年广久的评价是:精明的个体户,蹩脚的企业家。
曾经超前时代勇于创新的“傻子”,现在却不愿接受新的理念,站在又一个时代的变迁点,年广久的背影有些沧桑,有些落寞……
《投资者报》记者林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