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的故事

  但凡用心做一件事情,多少会生出些返老还童的脾性,得意兴奋之时,巴不得所有的人都只见到自己所目及之美好;需得承认,杂志改版以来,每逢得意时, 一旦遇上同业表达异见,即便心中部分认同,嘴上也还是斤斤计较。

  杂志自1月1日改版至今,已刊出五期。其间,收到不少反馈,除了同业之外,许多是来自读者的:有表示欣赏的,有提出建议的;有给予鼓励的,有诉以微词的。

  赞许和欣赏所引爆的愉悦和动力,自不必多言;倒是,每有读者来电或通过其他渠道转达他们意见时,却因错过,而多少留些无法言说的不快或心忧,如匪浣衣。

  前些日子,一位来自浙江、订阅《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达7 年之久的申先生,在看完今年前四期杂志后,打电话到编辑部。申先生有他的不满,电话那头,他花了近半个小时时间,告诉我们:他感觉杂志试图通过改版令内容变得更鲜活,然而,他的体验是,只见“鲜”未见“活”,在新鲜明快的设计之中,杂志曾有的冷静、独特和厚重被削弱了。申先生接着与我们讨论杂志近期的一些内容以说明其体验,例如报道中国二三线城市消费现象的《“机”悬一线外》(刊载于2月15 日杂志),申先生希望文章能够在现象描绘之外归纳出更系统的商业启示和趋势分析。

  事实上,就那个话题,我们确实应该也能够做得更好,结果与设想间确有落差。我们顺着落差,与申先生谈起了杂志改版的初衷、定位、愿景和每一个页码的设计思路,以及目前为止的自我评价。听毕,申先生忽然有些感慨,他说,若理想即现实,就好了。申先生经营着一家规模过亿的制造型企业,时常困扰于初始战略与最终结果间的误差。话锋至此,他意犹未尽,继续回忆误差的故事:一个产品即便有99 个部件做得精美绝伦,但一个部件出现误差,产成品如无法达至客户图纸上的标准,客户终归是不会为你的误差埋单的,也不会考虑你所受的现实制约。而后他笑了笑,说是羡慕做媒体产品的人,例如,一本杂志如能每一个页码的内容都精准地独立、独特、独到,那势必令人惊艳;即便有些内容呈现有些误差,但只要有几篇文章令人印象深刻,那也算是成功了。

  于是乎,我们最终以互相安慰、致谢、祝福结束。我却汗颜了。与高尔夫球不一样,内容创作没有标准杆,你可以为一篇报道的传播率设定KPI,但却无法为一篇报道的内容设定精确参数,但是否意味着杂志的制作无法讲究“精益”?

  倒也未必。首先是流程管理的精细化。从一期杂志的第一次选题会到纸质杂志的印刷和数码杂志的上载,是个完整的流程。那么,这个流程应该划分为多少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参与者是谁,如何设定任务和时间,以保障内容制作按部就班,以便在关键细节上能如手工艺者般细腻从容?其次,内容呈现是否精准?基于读者需求调研所设计的内容结构、品质和风格,是否得以呈现?如若是,那么市场反应将直接验证早期设计的合理性。

  一本杂志若能在精细和精准上有所作为,势必有其生命力。当然,我们希望精益化的努力,能迎面遇上更多的“申先生”。以世相(PersonalJournal)统领的杂志最后12 个页码的内容,是要以创意和细腻的趣味,来提供独立于商业外但又受商业发展影响的众多领域——你的生活(职场内外)、你的阅读、艺术、环保、社交、时尚、酷知、旅行……从1 月1 日刊到3 月15 日刊,从内容选择到视觉设计,我们一直在调试、微创新,也乐于听到你的阅读体验。

  黄晨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