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的价格曲线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 关键字:电影票,价格,广电总局,反垄断
  • 发布时间:2012-04-01 14:36

  2月底,在公众反对声中和反垄断局关注后,广电总局电影局“票价不得低于七折”被解释为只是内部征求意见稿而告一段落。个人认为最低限价的规定出台可能性并不大,毕竟2012年初,电影局局长童刚对票价偏高的批评言犹在耳。

  2004年就看到媒体报道电影局的一组数据,“中国人均五年才进一次电影院”。这个数字一直被懒惰的媒体沿用到2012年。他们可能是想强调,电影身上的大众属性正在衰减,因为票价太高了。

  电影票价空间是如何制定的?不妨用供需曲线模型来分析。

  在没有垄断的情况下,电影票价取决于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

  需求曲线取决于大众收入和看电影的意愿。大众收入在统计局每年发布的数据里,是逐年增加的。而消费者素质、电影宣传力度、替代品兴衰因素(盗版、在线传播等)、院线成本及促销手段等等,都会对需求曲线产生影响。

  文化产业的政策、电影成本因素、档期因素(如贺岁片)以及行业预算等,则会使供给曲线发生变化。

  供给量随成本的变化向相反方向变化,需求量也随价格的变化做相反方向的变化。成本降低,利润就会增加,投资人则会更乐于投资电影。然而如今上亿元的投入随处可见,制片方当然希望票价能高则高。与此同时,随着票价走高,观影需求随之受到抑制。国内许多影院采取的“半价日”活动,常能大幅增加当日观影数量。

  电影行业充分竞争的情况下,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均会向右发生移动,因此市场均衡点也会发生变化,均衡交易量和均衡价格都会增高。

  有垄断的情况呢?电影票价取决于垄断方,垄断方会制定一个超过均衡价格的电影票价来达到垄断方的收益最大化。

  中国电影产业是否存在垄断?我们先来看中国电影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相关方:审查批准机构、制片方、影院、观众。

  审查机构就是广电总局电影局,是电影院产业最具话语权的一方,可以决定什么片子可以上映。制片方和院线之间是互惠互利相辅相成的关系,院线比制片方的话语权又大些,尤其是在全国都铺开了院线的大影院,有强大的议价能力。据说,目前每部中国电影的票房,5%要上交给国家作为电影专项资金(电影基金),3.3%用来缴税,制片方拿走43%,剩下的48.7%归院线所有。

  可是,有时制片方同时也是影院的话事人。比如中影集团,既投资拍片又组建影院投资公司,合资新院线或扩张控股地方院线,恐怕能将票房的90%收入囊中。

  最弱的一环是观众,除了能用脚和人民币投票,别无选择。

  据电影局的数据,2010年全国有35家制片厂、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电影院等国有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正是他们把握着国产电影的供给。电影产业的垄断已经出现了类似石油产业的“自然垄断”。大企业越来越强,小企业夹缝求存。

  想要把电影票价降下来,有三种方法:1、把供给曲线的斜率降低,就是降低电影拍摄成本。电影票价格弹性较大,因此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会比较小。2、把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也就是扩大供给。3、打破垄断。这可以让供需曲线的交点向右下方移动,达成票价下降、观影人数增多的目的。

  当然,前提还是票价并非由电影局来规定,而是随行就市。(文/李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