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旅游:海南“按倒计时安排”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西沙旅游,海南,旅行,生态保护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5-22 15:08
民间老话:“出国易,到西沙难”。多数中国人对西沙的概念,往往源于一篇小学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
作为国内尚未开放的原生态海岛,西沙的罕有景象令许多人心向往之。近日,西沙群岛即将首次对普通游客开放的消息,更加剧了坊间对西沙的好奇。
2012年4月24日,海南省委常委、副省长谭力在海南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今年西沙旅游必须开通,并透露海南省有关方面都在按照倒计时的方式做出安排。此前在2011年11月,海南省交通厅已批准海南海峡航运股份有限公司海口-三亚-西沙北礁航线的运输资质。
2012年4月上旬,一艘名为“椰香公主”号的轮船从三亚驶往西沙群岛最北端的北礁,进行了试航运营。随着“西沙旅游”的信号逐渐明晰,西沙群岛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西沙旅游如何开发,开发后会遇到哪些问题,诸多讨论和争议热烈进行。
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研究西沙问题30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强等专家和海南省有关官员,揭秘西沙开发的历史与当下。综合各方观点,西沙不是主权意义上的敏感词,但开发旅游却需要生态保护上的小心翼翼。
“不再是临时停靠点”
历史资料表明,西沙群岛一直是我国的传统渔场,当代的经济开发主要集中在渔业生产。“但还有一个特别的领域,”李国强说,“就是磷矿开采。”西沙岛的磷矿来源是鸟粪。西沙群岛中不少岛屿都是鸟类的天堂,其中东岛约有6万多只海鸟栖息,海鸟留下的鸟粪,日积月累形成了优质的鸟粪磷矿层。
1911年至1927年,中国政府多次批准国人到西沙群岛开采磷矿和垦殖。1928年5月,中山大学、两广地质调查所等华南科研机构乘“海瑞”舰从广州出发,历时16天完成西沙群岛自然科学调研,撰写了《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从岛屿地理地貌、海流、气候、海产、矿产等方面详实记录了西沙群岛自然风貌。1930年在香港召开远东国际气象会议,中国受委托于西沙群岛建立气象台、无线电台和灯塔,表明国际社会承认中国对西沙群岛的主权。
1946年底,中国根据《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精神,派遣专员收复包括西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当年12月9日登上西沙群岛,以军舰“永兴”号、“中建”号为主要岛屿命名,升旗鸣炮,树立“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派兵驻守并测绘公布西沙群岛地图。1947年,中国海军再赴西沙,与趁机抢夺岛屿的法军对峙。
1950年代初,随着周恩来总理在《关于英美对日合约草案及旧金山声明》中郑重重申我国南海诸岛的主权立场,西沙群岛的磷矿第一次迎来有组织的开采。1950年至1952年,海南文昌、琼海、陵水等地多次组织渔民赴西沙开采磷矿。1953年起,海南行政区水产公司正式在西沙群岛组织鸟粪开采。
当时承担海上运输的是广东省水产厅指派的120吨位雷珠号、301号和303号轮机船,上世纪整个50年代,这3艘船常常满载着磷矿石、珊瑚、贝壳和各种鲜虾鱼类,往返于西沙群岛和广州之间。
开采规模扩大后,西沙群岛中面积最大的永兴岛,陆续建起了供销社、卫生所、俱乐部和发电站,上岛人员的规模一度达到200余人。
荒芜的西沙群岛逐渐变得有些热闹,它不再仅仅是捕鱼或开采磷矿的临时停靠点,海岛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艰难中起步。1959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共广东省西、南、中沙群岛工作委员会成立。“这个机构可以说是中国历代政府在南海诸岛设立的最大政治实体。”李国强说。
科考热潮
1970年5月,西沙永兴岛建起第一个船舶码头,此后到1970年代的20年里,西沙群岛的鸟粪开采和渔业生产都有了巨大发展,但总体开发规模仍然有限。
这其中有地区局势的因素。在这20年当中,美国军用飞机、军舰侵入西沙群岛领海和领空达200多次。1950年代末,南越政权在美国支持下派兵侵犯西沙群岛,公然登岛抢船,非法扣押中国渔民和工作人员。中国海军于1959年开始定期到西沙群岛巡航,期间曾驱逐外国侦察船并与外国军舰对峙。直到1974年西沙海战后,中国收复被占岛礁,西沙群岛才完全处于中国的有效控制下。
1975年,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开始历时十年的“南海北部陆架水域水文断面调查”项目,针对西沙群岛资源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掀起一股热潮。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宝田说自己“有幸”赶上了这次热潮。1976年3月上旬,作为中国科学院历史地理组的成员,李宝田和同事们前往西沙群岛进行科考。
尽管他此后有多次机会赴西沙考察,“但那次科考是唯一一次完整考察完西沙群岛的全部岛屿,当时每个岛屿都上去了。”李宝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科考的第一站是西沙最大的永兴岛,那时岛上已经有了一条名叫北京街的主路,街道上没什么人,能见到的大都是战士。”李宝田回忆,岛上有一个海产品收购站、邮政局、小卖部,他和同事住在战士的营房中。
在岛的中部建有一座三层砖红色的楼房,也是当时整个西沙群岛唯一的楼房,那时是“西南中沙群岛革委会”所在地。在这座办公楼里,李宝田和同事们见到了一些晚清时代的瓷片及铜钱,从中还发现了王莽时代的“大泉五十”、唐代的“开元通宝”等古钱。
“‘寻找岛上人类活动遗迹’是科考的一项任务。相比永兴岛,其他岛屿人烟稀少。”李宝田说,当时他们在中建岛上遇到了一个排的守岛战士,因中建岛是个大沙滩,没有植被,“战士们就住在一艘因触礁而搁浅在中建岛的驱逐舰上,船很大,三四层舱室用来住,一层还养着渔民捕获的大海龟”。
因为人迹罕至,西沙群岛的一些岛屿完整保持着原始风貌,李保田印象最深的是东岛,岛上树林茂密,原生的麻枫桐以及分布海岛四周的草海桐、银毛树等灌丛肆意生长。每棵树上都停满了羽毛蓬松的鲣鸟。“我们靠近,伸出手去抚摸它们,它们也不害怕。据说从宋代开始,附近的渔民一旦迷失方向,就靠鲣鸟导航。”李保田说。
“这里的币贝、虎斑贝等各种贝壳是诸岛中最多也是最好的。”李宝田说,东岛是南海诸岛中自然环境保护最好的一个。如今,为了保护东岛上海鸟,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即使像他这样的科研人员要上岛也不容易。
旅游开发:谨慎而迫切
直到1980年代,更大规模的西沙资源开发尚未形成议题。李国强说,“当时根本没有思路去做这些,主要是经济能力的限制。经济有了实质性的提升后,西沙旅游开放的想法才逐渐浮出水面”。
1990年代初,海南省内开始就“西沙旅游”展开讨论,并且在此后数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有关“西沙旅游”的提案。2007年5月,时任海南省西南中沙工作委员会副书记、西南中沙办事处主任谭显坤对海南媒体表示,西沙旅游开放的时间,可能还要等待2至3年。
谭显坤当时在海南电视台《公仆在线》节目录制现场说自己“为西沙旅游开放的事,近年来就曾往北京跑了20多趟”。“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也派人在2000年到2001年间上岛考察。”
在海南省第五次党代会期间,时任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在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争取开放西沙旅游。为此,海南省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
2009年,海南省推进西沙旅游的想法得到中央的正式回应。当年12月,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政府就西沙群岛的开发提出“要积极稳妥开放开发西沙旅游,有序发展无居民岛屿旅游”。
舆论普遍认为,上述意见为“西沙旅游开发正式步入正轨”给出了明确的信号。此后几年中,西沙旅游开发在悄无声息的“筹备”中。
2012年4月3日,央广《全国新闻联播》的一则报道,将“西沙旅游开发”的讨论迅速发展为全国性的话题。报道说,国家旅游局正在与海南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西沙旅游。并透露具体的规划方案,表示年内有望能够开通到西沙的海洋旅游,第二步是开发海南岛近海无居民岛屿的旅游。
时隔两天,国家旅游局新闻处公开表示,国家旅游局近期并没有就西沙开放旅游一事发布任何相关信息。2012年4月6日,本刊记者致电报道消息来源的另一方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该机构的一位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西沙群岛的旅游开放,目前还没有成形规划,“具体什么时候开放,没有时间表”。
两个消息源对于“西沙年内开放旅游”的说法都给予了回避甚至是否定。为何有如此谨慎的态度?
李国强认为,“事实是,西沙群岛是完全不存在主权争议的区域。在这个大前提下,考虑西沙旅游开放的时候,首要的出发点不是主权问题,而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沙旅游本身就是一个常态化的经济领域开发活动,不值得炒作。现在的关键是,高起点地做好西沙旅游规划,前期准备充分以后,再对外开放。”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冯文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规划已然在进行中,只是具体的内容暂时还不便透露。
尽管西沙旅游开发的每一步都透着“小心翼翼”的气息,海南省内推进西沙旅游开放的心情,无疑是迫切的。
国家海洋局对于西沙的旅游开发也表现出支持态度。4月26日,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国家海洋局原则上同意,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对西沙晋卿岛综合补给基地码头项目用海进行审核。该项目拟用海域面积5000多亩,由一家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建成后可为南海旅游和渔业开发提供补给保障。
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先
虽然西沙旅游的官方规划尚未正式出台,但国内民间对于西沙旅游的线路,却已经有了零星的尝试。李宝田告诉本刊记者,2010年他再度前往西沙群岛,只是这一次不是以科学考察者的身份,而是作为“旅游顾问”。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李宝田说,“这次登上西沙群岛是为了企业与媒体办的活动,完全是旅游性质”。
登上永兴岛后,李宝田觉得当地“人类活动明显加剧”,北京街变得更加宽阔,两旁的生活设施明显变多,路边一些小型的商店售卖着印有“西沙”字样的纪念品。
尽管西沙群岛并没有正式开发旅游,但近年来已有一些旅游者涉足西沙,通常以考察或采访的名义办了上岛证乘补给船前往。
到达西沙之后,潜水和钓鱼是旅游者最重视的项目。由于远离大陆,西沙群岛四周的海水十分洁净,最高能见度深达40米,又因有着连绵数公里的珊瑚礁,是绝佳的潜水海域。尤其是七连屿附近海域,海底景观可一览无遗。
国内旅行者对西沙的热衷,正因为这是一片原生态的海岛。而在李国强看来,即使目前西沙群岛上生活的人群较少,西沙的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令人担忧。“现在永兴岛上的生活垃圾有人回收,海岛周围还比较干净,但永兴岛附近的一些小岛上,生活垃圾常常可见。”在李国强展示的西沙照片上,一堆矿泉水瓶、方便面餐盒聚集物漂浮在离海岛很近的海面上。
李国强曾受有关部门委托,为西沙旅游提供专家建议。鉴于西沙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他提议,“一旦开放西沙旅游,不能在岛上留宿,吃住等生活基本在船上解决。生活垃圾全从船上运回来。岛上也无需建设过多的旅游设施,而是依靠原生态的特色吸引游客。”
“推进西沙旅游开发,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先。”李国强向本刊记者展示了他2010年在西沙坐小艇时随手留取的一瓶海水。两年过去了,瓶内海水依然纯净。
《望东方周刊》记者李静 |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