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开发中的中国角色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北极,自然资源,冰川
  • 发布时间:2012-09-06 16:48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北极冰川逐渐消融,北极正向世人展现其另一面--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对于正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而言,这片正在变迁的极寒之地意味着什么?

  一艘船,从北京开到雷克雅未克。

  阳光照耀冰岛首都大街小巷,人们纷纷拥上街头,来自遥远中国的北极科考队乘坐的“雪龙”号极地破冰船停靠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港,并成为2012年“雷克雅未克文化之夜”庆典的最大亮点。

  这艘船历时6周、航行1.7万海里,首次完成北冰洋穿越航程,并开辟了一条新航线,新航线的开辟有望大大缩短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距离。

  难怪各国对此反应热烈。

  很多人认为,中国人此举,或许不仅仅是为了探寻航线。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想当年,中国远古的文学家们就已经开始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吟咏这片想象中的土地和海洋。

  数百年来的中国少有重要的海外活动,更遑论去遥远冰冷的极地。这一殊荣,已让渡给极地周边后起的国家,比如说,俄罗斯。

  俄罗斯不仅持续在该地区进行战略巡航,保持战略存在,还通过一系列活动持续宣扬对该地区的权益诉求。去年,俄决定首次向北极派驻军队,并派人在北极海底插上了俄罗斯国旗。普京还在任总理的时候,就坚定地称,俄愿意同北极地区的所有邻国和外国伙伴进行对话,但同时将坚定而持续地捍卫本国的地缘政治利益。

  有消息称,中国正在积极申请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申请将在明年5月理事会外长会议上讨论。

  这艘从北京开到雷克雅未克的船,将为后来者开拓一个怎样的局面?

  全世界的北极

  作为地球上仅存的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之一,北极历来是周边国家的博弈之地。

  当年,美国人第一个到达了北极。1947年,华盛顿在阿拉斯加的巴罗城成立美国海军北极研究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美国极地科学研究中心。1949年美国北极卫生研究中心建立。1952年,“T-3”浮冰站建立。1957年,美国国际地球物理年计划开始实施。次年,美国科学院成立极地研究委员会。

  在1983年的“美国的北极政策”决议案里,美国人很直白地强调: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利益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安全、资源及能源开发、科学调查和环境保护--“美国在北极地区有着独特的关键性利益”。

  美国人在北极地区的活动并不仅仅限于科考,根据美国政府五年钻探计划的最终版本,美国的石油公司将可以在墨西哥湾更广大的范围内进行钻探,美国2012-2017年计划租赁阿拉斯加3个近海区域,但真正拍卖要到5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因为运营开采可能会对北极地区的环境造成影响。--这一举动也遭到了很多环保组织的抗议。

  2011年,五角大楼麾下的“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在北极现身,这让俄罗斯狠狠恼怒了一番,此举被认为是在赤裸裸地示威。于是不甘示弱的俄罗斯在该区域加强了导弹演习,毗邻的挪威也已将主要军事基地北移。而早在2007年,一名俄罗斯海洋学家在北冰洋底插上俄罗斯旗帜的行为还激怒了加拿大及其他国家。该海洋学家强调,北极圈是俄罗斯大陆架的一部分。

  也是在2011年,一批美国政府高官如国务卿希拉里、内政部长萨拉查及其他一批政治大腕首次出现在第七次北极理事会会议上。这无疑加剧了北极之争的紧张气氛,并标明美国正将自己置于北极博弈的舆论漩涡中心。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几千年前,中国的著名文学家庄周,曾经用他的想象力为我们构筑一个精彩的北极,有深海,有大鸟,大鸟还有巨型的翅膀--这翅膀直接呼扇起中国人对于这篇遥远的梦想之地的向往。

  如今,这些向往正变成现实。

  中国的科考船去北极做什么?

  这艘开到雷克雅未克的船,被挪威当局热烈欢迎隆重招待。

  早在2011年,就有国家提议中国应该加入北极理事会,而中国也并没有像此前那样表示出坚决的推辞。

  在时政评论员石之瑜的视野中,中国其实在做一些积极的变化,包括积极参加一些区域合作组织,共同应对经济、安全等地区性、全球性问题,并从国家利益出发与其他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协调立场,或者针对具体问题建立政治、外交上的联合阵线。这些都是一国维护国家利益、发展对外关系的必要途径。

  作为一个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区域性大国,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持一个和平的国际与周边环境,维护自己在亚洲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利益。为此必须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各种全球和区域性国际组织、特别是与中国的发展休戚相关的国际组织的交往。

  北极理事会,或许是个合适的选择。而美国人当年也曾向中国伸出橄榄枝,力邀中国为北极理事会的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是不是可以考虑顺势而为呢?1999年,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组织实施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考察目标是探讨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研究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了解北冰洋临近海域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中国渔业发展的影响。

  这算是中国北极活动的片头曲吧。

  对话与合作

  当然,北极不仅仅是中国的北极。

  想当年各国在南极建设了无数科考站,用于科学考察,但是北极由于自然条件以及相关航路的问题,一段时间内很少被各国大规模关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者张耀表示,当下全球化趋势比较明显,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所以很多问题是需要你出来讲话,并不是说我们自己喜欢讲话。”

  张更举亚太安全问题为例,“如果中国不参加,或者是中国不表态,那么美国一家能搞定亚太安全问题吗?我觉得不能,他必须要看到中国的态度。”

  其实中国涉入北极科考开发并不是很久的事情,在本世纪上一个十年,中国科学家才开始研究北极和北冰洋。直到2004年,中国才在北极设立了常驻地面基地。

  现在,中国和世界各国有很密切的经济联系。至于中国与北极理事会的关系,正如挪威外交大臣斯特勒所言,“任何跟交通有关的地区事务都对全球有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洋冰川的融化,未来可能涉及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利益,包括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一条航路在内。因此有必要与中国对话、合作。

  想当年庄子只能坐在中国内陆的黄土堆上,遥想数万公里外的那片汪洋,他在睡梦中定然找到了通往那片海的通途,千年往事随风去,而今庄子已去,无数后人们继续着他的梦想,只是风云际会,当初最纯净的梦想已然不是大鸟和大鱼,但这无法阻挡世人对这片神秘土地的探究。

  而由谁来探究--目前还没有成文的约束,况且,张耀说:北极理事会正式认可的观察员,如法国、德国、荷兰、波兰、西班牙和英国,都不是北极国家。

  换句话说,其实如果大家看惯了美利坚和俄罗斯的潜艇不时在北极露个面,那么来自中国的科考船偶然过来,也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这只是个心态问题。

  文|《小康》记者 齐岳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