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雅500日:援疆医生日记

  韩炳江是一名援疆医生。

  从2011年2月到2012年7月,他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人民医院工作了500多个日夜。

  在这一年半里,韩炳江始终仔细打量着周遭,并不厌其烦地以类似民族志的方法记录着。500多页日记,既有“不足为外人道”的私密对话,也有敏锐的观察。

  他们尝到了沙的味道

  “当儿子和老婆还在睡梦中时,我悄悄收拾好行李,最后看了一眼他们熟睡的样子,轻轻地,门在身后关上。”韩炳江的援疆日记以“轻轻的我走了”为第一句。

  妻子对他报名援疆不是太同意,直至他踏上行程。

  浙江省331人的援疆团乘包机入疆。

  这个规模庞大的援疆团的组建背景是:2010年3月、5月,中央分别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关键词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全国19个省(市)、浙江省11个地(市)展开新一轮对口援疆活动。浙江省对口支援地由原来的新疆和田地区调整为阿克苏地区,嘉兴市对口支援沙雅县。

  2011年2月底,浙江省派出了第七批援疆团,人数等于前六批的总和,援助模式由干部援疆、技术援疆向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科技援疆等全面援疆转向。

  迎接这队从绿意江南而来的客人的是土的灰、沙的黄、雪的白,还有艳丽的维族少女的衣裙。经停的每一站,都有“打起手鼓唱起歌”,欢迎热烈而诚恳。

  抵达阿克苏是晚上8点,日头高照,下班的人才刚回家,横跨40个经度的时差提醒着队员:他们已在千里之外。欢迎晚宴晚上12点才结束,这在当地极为平常。

  到岗前要分别在杭州和阿克苏接受两次培训,主要讲述安全形势、民族政策、维语入门。

  一个星期的培训之后,援疆团向最终目的地——沙雅县进发。阿克苏到沙雅县的317国道大约250公里,全程都穿行于戈壁、荒漠之中。

  开始大家还兴致盎然地望着窗外,单一的风景慢慢令人审美疲劳,喧闹的车厢逐渐安静下来。

  “看啊,塔里木河!”睡意被惊呼驱走,透过车窗,“蜿蜒的,是冰雪的龙,在苍茫中,扭曲着身形,在干涸中,倔强地奔向远方”。韩炳江在日记中写道。

  之所以在这里详述一段旅途中的景致,是因为这是援疆团在沙雅一年半期间不可多得的在外看景的机会。

  终于见到了人、羊、车、屋,沙雅到了。

  这块以沙为名之地,很快让他们尝到了沙的味道。三四月间,是沙尘暴肆虐的季节,早晨刚刚擦过的桌面,未到中午已经是一层沙尘,呼吸之间满是沙土味道。

  沙雅地处沙漠边缘,沙漠以各种方式展示其存在,在空气中,也在水中。沙漠向地下水源溶解了太多的盐碱,除了留给地面片片白斑,水中永远有一股涩涩的苦味,哪怕刷牙也是满嘴苦涩。而这过“硬”的水质和大部分人群饮用井水的现实,给沙雅居民带来的是结石高发,韩炳江甚至看到一名1岁多的小孩双肾多发结石。

  这催生了嘉兴援建的重点项目:沙雅县城乡饮水安全项目。

  早春江南正是桃红柳绿,27名嘉兴人第一次来到了大漠新疆。除了生活环境,他们要适应的还有心理调适。“离别、忧虑、新鲜、孤单、思念……各种感觉如五味瓶不断在心中混搅。”韩炳江说。

  他们意料不到的是在接下来的500多天里,将3次被地震摇醒,相比而言,沙尘暴只是沙漠温柔的呼吸。

  医生面临的还有一个特殊风险:感染。挂职沙雅县人民医院泌尿科副主任的王忠民说:“碰到艾滋病、结核、梅毒的病例,同事常委婉地提醒‘这个是传染病’,而我知道这样的病人更需要我。”

  让仍有一线生机的患者重生

  沙雅县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除了内科及外科各三个病区外,妇产科是优势科室,开颅手术和各种腔镜在这里常规开展。“除了硬件不足,一切都强得出乎我们意料。”韩炳江感叹。

  入职1个月后,才发现这里有近四成医生没有执业资格,有工作十余年的助理医师,若干月近乎为零的奖金,多位还在参加本科学习的主任。

  韩炳江挂职副院长,分管大内科和继续教育。他制定了全院大讲课的计划,又在内科开设晨间小讲课,利用早晨交班后15~20分钟时间进行专题讲座,各类专业书籍根据他开的书单源源不断地从“大后方”嘉兴寄来。

  韩炳江第一次参加心内科一个心梗病人的抢救,当时集中了科室的全部装备:断了两根线的监护仪、非常落后的除颤仪,主任甚至忘了如何操作。

  韩炳江用两个下午时间,凭着当年在ICU(重症监护病房)摸索出的经验,唤醒这些陈旧设备。终于,内科的两台除颤仪、一套监护器、一台心电图又可以工作了,虽然它们身上绑满了胶带。这项工作很快得到回报,一名病人突发晕厥,心电监护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多次除颤、心肺复苏,患者逐渐稳定。

  县医院首例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手术也是借助这些设备完成的。放射科的胃肠机室,胃肠机上是条条铁锈,看不到任何监护、抢救设备和一般医疗平台,没有手术平台,只能将搬运平车临时做成器械台。当一切都准备妥当时,才发现原有的昏暗灯光根本无法满足手术需要,只能打着手电筒照明。

  而胃肠机的老化又让医生担忧:移动范围非常小;没有室内调节装置;副屏幕已经失灵,只能将主屏幕旋转侧身进行操作;机器识辨率极低,临时起搏电极位置模糊,只能不断调整机器位置,通过影像改变来判断电极的大概位置。县医院甚至没有放射线防护服,操作时只能完全暴露在放射线下。

  这场手术之后,大型C型臂系统(DSA)在县医院安家,心脏介入不再像第一次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充满了那么多惊险。重启ICU也进入了嘉兴的援疆清单。

  作为沙雅县的医疗中心,沙雅县人民医院于2010年改造了原手术室,尝试开设ICU病房,而由于技术、设备、流程等原因,在试运行3个月后关闭。嘉兴捐赠了包括输液泵、心电图机、除颤仪、心脏临时起搏器等价值10万元的急需医疗设备和20万元专科建设资金,又用3个月培训了3名专科医生、4名专科护士,ICU启用当天上午就有3名危重患者转入抢救。

  在头3个月运行中,ICU抢救了100多名危重患者,重度脑外伤、多发伤、呼吸衰竭、心肌梗塞、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

  “我在沙雅最大的成就感是让仍有一线生机的患者重生。”韩炳江说。

  当心电监护仪上的3条直线同时出现波动,一名怀有双胞胎的孕妇被抢救回人间,当语言不通的感恩笑容被读懂时,就会发现简陋中有简单的美。

  大城市对医院的理解和想象是《心术》,这里没有心术,有的是对生的渴求、对妙手仁心的感激。

  寂寞磨出的茧

  2011年10月27日,副院长韩炳江坐在主席台上参加全院党支部党建述职大会,悄悄温习内科小讲课的课件。突然,他被急召至沙雅县委,原来是安排16名援疆干部人才参观胡杨林的事情,从时间、路线、车辆、中餐及费用等方面大家仔细商讨。

  这个日子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这是屈指可数的出游之一,从筹划的隆重可窥见其不易。

  援疆指挥部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夜间绝对不能外出、白天三人以上同行、层层上报审批、购物需当地同志陪同。

  嘉兴援疆的新模式是在沙雅建立援疆指挥部,集中居住、管理,不似以往援疆干部散落在各单位。指挥部位于一个叫“金水湾”的商品住宅楼盘内,均价不足2000元每平方米,已是当地高档住宅。围墙外隔一条马路就是美丽的景观河,夜晚灯光映照,一派祥和,援疆教师朱玲说这批援友在1年半中从未去河边散过步。

  援友们的主要乐趣就是每天上下班途中漫无目的地逛逛小超市。沙雅县没有百货公司和比较大的超市,更多的是街头小小的个体超市。

  第二次入疆后逛小超市的机会几乎没有了。

  嘉兴对口支援沙雅为期10年,共派3批干部,每批干部留疆3年零4个月,技术人才的留疆周期是1年半,中间有一次探亲假。2012年春节过后,援友们踏上返疆路,在乌鲁木齐转机时,前往阿克苏的旅客安检时全部要脱掉鞋子、解去腰带,所有包裹全部进行爆炸物检测。

  夜晚的沙雅县城看起来平静如常,只是少了些吃夜宵的人,路上多了几道卡点。

  指挥部宣布新的纪律:上班由原来的步行改为医院救护车接送,任何人出门必须团队乘车,指挥部驻地也开始了严格的值班巡视制度。

  县医院里已禁止车辆停靠,也开始了严格的值班制度,五天一循环的24小时安全值班加上日常医疗工作、县里的社区走访、巡逻,大家都很疲惫。

  2月28日的叶城县街头砍杀事件,作案手法与2011年7月底喀什市的案子有类似之处,暴徒都是在人流大的美食街或者步行街攻击平民。

  所有单位包括指挥部都配备了防暴设备,常见的有钢盔、盾牌、警棍、棍棒。第二次入疆时,在县委要求下,医院执勤和社区巡查所用的木棍都换成了6厘米钢管。指挥部给每个援疆人员配备了木棍。为了更好地震慑不安定分子,沙雅经常举行巡逻。全副武装的公安、特警、武警,几十辆车排成长龙,在街道中缓缓驶过。

  援疆队员每天晚饭后可以在援疆公寓楼前的空地上转上几圈。“陪伴我们的就是电脑、电视,最能忘却寂寞的就是在跑步机的大汗淋漓。”韩炳江在日记中写道。

  各种兴趣被重拾或培养,吉他、乒乓、养花、画画……“每天趁着同寝室的援友不在的时候,自己享受着在六弦琴上制造的噪音。一点点,左手右手都多了一层老茧。”在澄清的夜空下,终于可以静下来思考人生了,韩炳江的日记就是这么诞生的。

  参观胡杨林之旅,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成行。从指挥部到最近的沙漠有一小时路程,大约40公里,大漠美景让人振奋。

  “蜥蜴!”一声惊呼,众人围观。大家像小孩子一样,热情中满是好奇。长沙落日有了这样一幕:一帮成人,在沙堆之间疯跑着,前面,是一个惶恐的小动物。

  沿海的生活理念被引入

  5名援疆医生成为沙雅县宝贵的“公共资源”,被请去为离退休干部、机关单位、第三中学教职员工等分门别类地进行健康讲座,还有去英买力镇、海楼乡、古勒巴格乡、盖孜库木乡等地巡诊的下乡机会。

  沙雅是维族面孔占多数的县城,现代性的渗透在这些乡镇中尚不明显,土路、胡杨,库尔班大叔赶着驴车,有点想象中新疆的样子。

  维吾尔族老乡家里必备的是两样东西。一是院子中的床,南疆雨水稀少,没有被雨淋湿的担忧;另一个就是院子上面高高的葡萄架。夏天,维族老乡常在满目葱绿的葡萄藤的阴凉下,躺在院子中间的床上,品味着生活。

  但是,韩炳江转眼又看到了这种原生态生活的另一面。“站在防火塔上,我流连着远处的风景。不经意间,向下一望,看到了难忘的一幕:一位老人正躺在院子里的木板床上,晒着太阳,打着瞌睡。低墙断垣,衣衫破旧。”

  援疆所致力于改变的,正是这种生活形态。

  英买力镇安居富民示范小区已经成型,嘉兴市援疆指挥部指挥长祁海龙说:“这里是南疆第一个通天然气的农村社区。”

  沿海的生活理念被引入,提出了“三分离”(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分离)、“三化”(道路硬化、环境美化、小区亮化)、“三集中”(集中供热、供气、供水)。

  入住农户要放弃的是独门独户以及每户独有的葡萄架,代之以联排屋和统一规划的园艺。类似的农村改社区的现代化方式也正在沿海地区进行。

  “英买力”在维语中是“新村”的意思。阿克苏地区的车牌照以“新N”开头,N在英文中也是“新”的意思,援建给阿克苏带来了新气象。

  投资4565万元兴建的沙雅县嘉兴第一实验学校,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先进设施,置于发达城市亦很光鲜。工地负责人说:“就是要送来这种现代化的感觉。”

  官方援建带动了民间交流,双方走动频繁,更加速了这个进程。

  相比官方援疆从整体上改变受援地的发展形态,民间援疆改变的是个人命运。新秀集团董事长施纪鸿在家访了沙雅县第三中学的一对姐妹阿依克买尔·阿不来提和西依那依·阿不来提之后,收养姐妹俩为干女儿。

  援疆教师朱玲写给《南湖晚报》的一封倡议信,促成“红船·爱心助学活动”募集资金150万元,可资助700多名沙雅的贫困初中生顺利完成学业。

  嘉兴日报报业集团的爱心车队从嘉兴南湖出发,途经河南南阳、甘肃天水、酒泉、新疆哈密、库尔勒等城市,到达阿克苏地区沙雅县以及和田地区,一路分发爱心书包及助学金,援疆的外延被扩展,不再只是起点和终点,而是弥漫于两点一线之间。

  援疆者的个人命运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小变化。这批援疆技术人员的职称都被调高了一级。

  《望东方周刊》记者刘耿|新疆沙雅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